本帖最后由 頂禮佛陀 于 2012-11-11 02:52 编辑
乙二、有漏法之別名:
如是有漏法亦稱,近取之蘊及有諍,
痛苦及集與世間,見處以及三有也。
如同有為法有不同的名稱,有漏法也可稱為近取之蘊、有諍、痛苦、集、世間、見處以及三有。
有漏法的別名分別為七種:“近取之蘊”,有漏法作為因,可以使將來的痛苦和一切世間的本體現前。可以用草火的比喻來解釋:草是草火的近取因,依靠草而燃燒出來的火焰,稱為草火;同樣,依靠有漏煩惱而成之蘊,稱為近取之蘊。米滂仁波切《俱舍論》的講義中除用草火作比喻外,還說到從果的角度也可叫近取蘊,如有果和花的樹,稱為花果樹,同理,從有漏法中產生蘊,而且將來還會不斷產生,所以叫做近取蘊;從本體或作用的角度,亦可叫近取蘊,比如國王的下屬,要依賴國王而存活,近取之蘊同樣依賴有漏法,因此有漏法亦可稱為近取之蘊。
“有諍”,有漏法以所緣與相應的方式增長煩惱,且此煩惱可損害自他,故說是諍。依靠有漏法,人們互相爭執不息,國家與國家,人與人,不斷發生種種衝突,所以有漏法可稱為有諍。
“痛苦”,有漏法是與三苦中的任何一種痛苦相聯的法。五蘊中的受蘊有苦和樂兩種,那麼“樂”是不是變成痛苦呢?從感受來講,它是一種樂,但無論何種感受皆屬有漏法,而是有漏法則必定帶來痛苦,且是剎那變化,所以應屬行苦之中。《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也講到:有漏法是痛苦的來源、痛苦的依處、痛苦的本體。這個地方大乘與小乘有點不同,大乘認為:剎那變化的本性均屬行苦。果仁巴大師在《入中論疏》中說:大乘宗許凡無常法皆為行苦,此理在空性論中也有宣說;小乘《俱舍論》則認為:凡行苦皆屬無常,而無常不一定屬於行苦。
“集”,即四諦中的集諦,它是產生痛苦的來源。大乘《俱舍論》認為集是業和煩惱,小乘《俱舍論》認為集是一切痛苦的因,也可稱為無明。
“世間”,器情世間皆屬有漏法,它是剎那壞滅並能被違品所毀。藏文中,依靠毀滅而產生的法叫世間,故是有漏法。
“見處”,依靠見解通過所緣的方式增長,即五種見依止於有漏法而使煩惱增長。
“三有”,生死接連不斷流轉的三界輪迴也稱為有漏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阿毗達磨俱舍論頌講記》有漏法之別名 ─ 世親論師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