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頂禮佛陀 于 2013-4-10 21:29 编辑
敬錄自《普賢行願品釋》 索達吉堪布 傳講
丁五、隨順眾生並披上精進鎧甲願: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願我在未來一切劫恒常隨順諸眾生,願我恒常修學廣大的普賢行,最終圓滿無上大菩提。
為了度化眾生,釋迦牟尼佛在南瞻部洲示現了入胎、降生、成長等和凡人相同的行為。為了度化六道的眾生,佛還示現過其他形象,如在飛禽中示現飛禽,在野獸中示現野獸,在外道中示現外道。和佛一樣,很多高僧大德也示現過隨順眾生的行為。
所謂隨順眾生,是為了讓眾生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利益,並不是跟隨有貪心的人生貪心,跟隨有嗔心的人生嗔心,如果對眾生沒有利益,那就不是真正的隨順眾生。現在有些人看見別人造惡業,自己也跟著造惡業,這叫做同流合污,根本不叫隨順眾生。
嚴格來講,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薩才能隨順眾生。為什麼呢?因為聖者菩薩具有神通,他們知道眾生的心念,知道怎樣做才對眾生有利益。
作為大乘行者,我們應該發願盡未來一切劫隨順眾生。不僅隨順眾生,我們做任何善事都要有長遠心,不要做一年兩年、一月兩月就滿足了。有些人對我說:“做事情太累了,我的心力跟不上。”心力有什麼跟不上的?每個人都有心,乃至心識沒有斷之前,不應該忘記自己的工作是什麼。有些法師對我說:“我已經講了三年法,現在可以休息了。”這就是菩提心不成熟的表現。我們應該在有生之年不斷地講經說法,不僅這一輩子,乃至生生世世都要講經說法。有些輔導員經常說:“唉,好累呀,現在該退休了。”其實退休是世間人的說法,有些公務員是為了工資做事情,到一定的時候他們就可以退下來了,發了菩提心的人不應該這樣說,文殊菩薩和觀音菩薩從來沒有退休的說法。有些法師和輔導員要捫心自問,如果你的身體實在無法撐下去,講課的時候就要倒下去,眾弟子把你扶上法座,講兩句又說不出話了,那就沒辦法了,暫時退休也是可以的。否則,只要有一口氣,只要有一點力氣就要堅持下去。
在這方面,我對有些人意見還是很大的。現在很多人的聞思、修行、發心都很短暫,長期堅持的人很少。不知道是利他的菩提心不夠還是空性的境界不夠,很多人在兩三年裡表現還可以,可是不久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一打聽才知道他們在四處遊蕩,也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情。這樣中斷自己的緣分是很可惜的。
其實,《普賢行願品》的這個偈頌已經圓滿宣說了成佛之道:如果自己恒常隨順一切眾生(我常隨順諸眾生),不是短暫的一兩天、一兩個月、一兩年,而是在未來的一切時日(盡於未來一切劫),恒常精進修行六波羅蜜多,凡是調伏自相續或者弘法利生的善法都精進行持(恒修普賢廣大行),這樣最終一定會獲得無上大菩提果位(圓滿無上大菩提)。我們都是希求成佛的人,所以要經常按照這個偈頌發願。
再次向諸位強調一遍:隨順眾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喜歡獨自修行,但沒有隨順眾生的善巧方便,不願意接觸任何眾生,結果出現了自閉症或者憂鬱症。其實這樣是沒必要的。不管出家人還是居士,都應該和眾生廣結善緣,哪怕能讓一個人種下善根,自己都應該努力。這個時候沒必要逃避。如果你能像噶當派古德那樣終生在深山中修行,我們當然非常隨喜,但如果你做不到那樣,還是要適當見見人。
現在個別發心人員不願意和人交往,一看到眾生就心煩。這種心態其實是有問題的。如果是真正的菩薩,應該是越接觸眾生越歡喜。為什麼呢?因為只有依靠眾生才能圓滿六度萬行。如果一看見眾生就不高興、傷心、憤怒,那六度萬行從何圓滿?恐怕有困難。如果一個人稍微有一些修行境界,那他肯定不會越看眾生越心煩,更不會把門關得嚴嚴的,一直躲在屋裡不出來。閉門發心當然很好,但適當接觸眾生也很重要。
法王如意寶在隨順眾生方面非常善巧,遇到官員,他可以講出官員需要的語言,遇到醫生,他可以講出醫生需要的語言。這就是大菩薩度化眾生的方便。眾生的根機和意樂不盡相同,如果我們想度化眾生,就要學會隨順眾生。
學過《入行論》的人知道,眾生是成佛的因,所以我們要發願和眾生廣結善緣,不能發願獨來獨去、不接觸眾生。在這方面,本煥老和尚是我們的榜樣。本老經常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本老天天都在方丈室接待信眾,直到圓寂前不久,他老人家還在接見信眾。有些人可能覺得:本老是不是沒有事情做,所以天天坐在那裡?其實並非如此,通過和本老這樣的大菩薩結上善緣,很多眾生都有了解脫的機會。[1]
所以,在心力堪能的情況下,我希望有些人還是要和眾生盡量多結緣。如果你的心力實在跟不上,那當然可以關上門,我對此也沒有意見。但我替個別人擔心:如果越來越不想接觸眾生,這樣下去到底好不好?如果不願意跟眾生交往,說明你的心態有問題,要度化眾生就很難了。
[1] 和菩薩結緣非常重要。《入行論》中說,不要說和菩薩結上善緣,甚至和菩薩結上惡緣也會獲得解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普賢行願品釋》隨順眾生並披上精進鎧甲願 ─ 索達吉堪布 傳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