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转载]一位帕奥止观行者修习葛印卡内观的体会

看了这篇文章受益良多,我本人最喜欢的应该是马哈西内观禅法。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觉得,如果有机会,一定更要参加马哈西内观禅修,此外,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参加一次帕奥禅法的密集禅修,参加一次动中禅密集禅修,参加一次葛因卡内观禅修
原文地址:一位帕奥止观行者修习葛印卡内观的体会作者:用户1874349832
       黄柯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修学背景,2010年国庆开始参加隆波通尊者的禅修营并在家陆续自修了的一年的正念动中禅。随后跟随本雅难陀尊者、玛欣德尊者等人修习帕奥止观禅法,修完了入出息念,四界差别观,慈心禅等止业处,以及部分名色分别智的禅法。在修完一些止业处,有了禅那的体验后,于2013年及2014年参加了两期葛印卡内观十日课程。本文主要是讲讲我学习葛印卡内观禅法的一点体会。有些细节可能和老师们的说法不大一致,并不代表我反对某种禅法的传承,相反我对所学的每一种禅法的传承都无比感恩,而是仅供各位禅修爱好者参考。我自己的体会,所有的纯观禅法以及帕奥的止观禅法都有不少共通之处,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对上过内观十日课程的禅修者讲讲葛印卡内观禅法的学习体会,但是对其它纯观禅法的行者比如宣隆禅法,马哈希禅法的修习者可能也有一些参考作用。

          葛印卡老师传承的禅法入门方法和帕奥禅法最普遍的入门方法很像,都是修入出息念,不同的是葛印卡内观不要求证得禅那,而是要求定力提升到能够感知人中区域的微细的感受即可,故在修习的具体步骤上有些许差异。比如说在帕奥止观禅法里,会强调不要要关注鼻子附近的触觉感受,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就要纠正过来,把注意力转到人中上鼻孔外的呼吸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证得禅那,而葛印卡老师则要求在某个阶段就尝试只关注人中区域的感受,如果感觉不到再去关注人中上的呼吸以继续提升定力。另外一个细节,两种禅法都强调不要刻意的控制呼吸,只是自然的观察它,但是葛印卡内观禅法有种情况,即当禅修者感觉不到呼吸时,会主动的加重呼吸几次,以让自己的心能够找到呼吸,然后再回归自然的呼吸。我想这个细节适合所有修入出息念的人。而宣隆禅法修入出息念更是一直猛烈的呼吸,对于不要求证得禅那的纯观行者而言,我觉得这是很合适的。

          而对于修完了入出息念直至四禅的行者,对他修习葛印卡禅法入门是有极大的帮助的。我记得在复习了三天的入出息念禅那之后,第四天的禅修,只花了一座的时间就有了“全身消融”阶段的体验,后来推荐有入出息念禅那的朋友去学十日课程,也是比较容易就体会到了“全身消融”。因为我也修过一点帕奥止观禅法的名色分别阶段的禅法,所以简单的谈谈我对葛印卡内观全身消融阶段之后的一点体会:

        1. 葛印卡内观禅法入出息念之后的内观入门,目标是观察到全身各处的“身受”心所,真正的全身消融阶段之后就是如此,观察到全身的五识所伴随的“身受”心所的生灭。葛印卡老师在开示里谈到感受指的是身体的而不是内心的,而在阿毗达摩以及帕奥止观课程里提到,“受”心所有两种,即身受和心受,身受存在于全身各地,伴随着五识产生,而心受只伴随心识产生于心所依处,即心脏某处,在帕奥止观课程里,会要求心受和身受都观察。

       2. 修观在入门阶段,所觉察到的全身的感受,精确地说,也不只是身受,还包括了身体的四大的特性,如热和冷等等。也就是说,我自己体会葛印卡内观禅法实际上最开始观察感受阶段是“身念处”和“受念处”的混合。不仅仅是葛印卡内观,我自己体会其它一些纯观禅法也是如此,比如正念动中禅,宣隆禅法等等,因为对于没有名色分别智的行者,是不可能把身体的四大特性(属于色法)和身体的感受(属于名法)完全分开的,而且也没必要分开,总之心觉知到什么就专注什么就可以了,刹那定力提升后自然能够完全的分开。我自己一开始没有在意这个细节,结果导致有的时候我的心默认倾向于觉知四大色法,最后观察到的是色聚的生灭,有的时候心默认倾向于觉知身受,最后观察到的是全身感受的生灭。后来发现是自己想多了才导致心导向了四大而偏离了葛印卡内观默认的感受,才导致前一种状况。

       3. 在熟练的观察到全身感受(身受)的生灭后,其实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去观察别的名色法,比如说,上文所说的色聚的生灭等等。这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和常用的禅修技巧,即“决意”或者说作意,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心下指令,这种基本技巧在证得禅那检查禅支的时候就会用到,用来辨识不同的禅支。比如说在观察身受的生灭一段时间后,心中默念“我要观察色聚”,然后再观察全身,如果成功的话,会发现全身不断生灭的波动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心有如下的特质,能够根据禅修者自己的意愿观察不同种类的实相——不同的部分或者全部都可以。当然,不存在的东西不会被观察到,比如禅修者作意观察一个身体当中不存在的名法,然后再把心导向自己的身体,会发现没什么反应。全身都存在的名法其实不只身受,还有身识,触,想,思,一境性等等,再加上色聚。有兴趣的禅修者,在修到全身消融比较熟练后,可以看看阿毗达摩里对这几个名色法含义的讲解,记忆后就可以尝试着观察全身不同种类的名色法了,每一种都是不同的极微细的波动,具体有什么不同就等着大家自己亲自体验就知道了。可以尝试一个个的切换或者全部或者任意组合的观察,比较有趣,我自己试验过多种组合,而所有的名色法都一起观察时感觉很壮观!

       4. 同样的道理,心所依处的各种名法也能够观察到,一般来说会同时有三十几种名法,具体的数目和修观之前的基础定的种类有关。看自己意识升起的地方的名法的生灭是更为壮观的事情,一大堆的不同种类的波动不停的生灭,甚至可以看自己修观的心本身的生灭,这种修观的方法清净道论上也有介绍。特别的如果作意观察“受”心所,就可以了解到确实感受不只是在身体上有,在内心中也有。

       5. 有些关于名色法的一些小细节也能够观察到,比如观察耳识的升灭,或者精确的说是伴随着耳识的受心所的生灭。当修观的时候外界有声音产生时,注意力放在耳朵里,就会发现伴随着外界的声音,有片区域有一种不同于身体其它部分的感受的波动在生灭。另外一个细节是当在修观的时候自己发出声音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心脏的心所依处,会发现发声之前那里会有一瞬间名法的生灭,然后有一股色法一边生灭一边迅速扩散到喉咙的声带处,从而导致声音的产生。同样的,当在修观的时候动一动自己的一根手指,同时观察心所依处,会发现那里有一阵名法波动生灭,然后一阵色法的生灭扩散到自己的手指以及带动手指运动的所有肌肉处。这些都是直接的观察到心生色聚怎么引起身体的变化。在帕奥禅法修名色分别智的阶段会系统详细的辨识类似的所有的身心交互过程,在葛印卡内观里不做要求,不过还是可以做到的,有兴趣的朋友在修到这个阶段时可以试一试。

       6. 当持续不断的观察全身受心所的生灭,直至状态越来越好,观智越来越强时,可以明显的体会到生灭的频率越来越快。实际上名色法生灭的速度都是固定的,但是禅修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这是因为一般来说禅修者的心不可能清晰的捕捉到每一次的生灭,只能捕捉到其中一小部分,而观智越强的禅修者,心越敏锐,能够捕捉到的次数越多。有一个生活当中的例子可以类比这种情况,当我们看电脑的显示器时,有时候会发现画面会一闪一闪的,这是因为显示器是一帧一帧的显示画面,每一次画面都是生灭生灭的。但是一般来说大家肉眼看到的一闪一闪的频率很低,每秒可能只有两三次,而实际上显示器的刷新次数是每秒钟好几十次,这就是我们的眼睛辨识程度不高,只能清晰的捕捉到几十次的当中一小部分的缘故。而且根据阿毗达摩,同一刹那只有一个心识或者身识升起,也就是说理论上说每一个时刻身上最多只能有一个地方观察到受心所的生灭,但是禅修者们的体验都是全身各处每一个地方都有感受在迅速的生灭,这是因为生灭的速度太快了,在不同的地方飞快的切换,最后导致大家看到的是全身各处同时生灭。我在状态比较好的时候,会感觉到全身感受生灭的密度似乎变小了,我想这是心变敏锐的结果,分辨的更快,导致可以部分确认不同地方身体感受生灭的次序。

       7. 观智变强时还有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会觉得生灭的波动似乎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其实这是因为观智变强时,心自动的从观察感受的生灭,变成了只观察感受的坏灭,而忽略产生的状态。为了检验这一点,可以再次的用“作意”的方法,作意“我要观察生灭”,就会发现波动回到了之前的状态,作意“我要观察坏灭”,就会发现波动切换到了坏灭的状态,如果观智不错,可以用这种方法任意的切换是观察生灭还是坏灭。

       8. 我发现很多人对原子分子和色聚的关系很有兴趣而且喜欢自己思考想象推理等等。作为一个学粒子物理出身的禅修者,我对现代科学所讲的原子分子以及佛法中讲的色聚都有一定的了解。我可以肯定的说,其实色聚和原子比起来,要小很多很多,基本上原子比色聚要大很多个数量级。因为现代科学所讲的原子等粒子,虽然很小,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大小,一定的分布范围的物质。而佛法所讲的并且禅修所观察到的色聚,都是完全没有大小的点状的波动,禅修者只能通过不同的点之间的间隔来区分色聚。一个原子实际上是一大片色聚不停的生灭生灭而产生的宏观现象,通过色聚中的地水火风等究竟色法的相互作用来表现出原子整体的各种物理性质。这方面葛印卡老师在课程开示里通俗的说到色聚就是次原子粒子,我想不是因为他不了解色聚,而是因为他不了解现代物理。

       最后,很多禅修过程中的其它体验,特别是最珍贵的体验,那就是对内心净化的体验,我没有在文章里分享,因为这种机制和感受实在是太微妙太令人震撼,有机会大家还是去修吧。愿大家都能够通过实修,体会内心的清凉,以及断除一切的烦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转载]一位帕奥止观行者修习葛印卡内观的体会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