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文缛节」不可多
何韻
前两天,参加侨领蚁锦桐先生原配金太孺人的火葬仪式,很有启发,认为这是华人社会应该传承发扬的典范。
这的确是超凡脱俗的白事,我参加过的丧礼和火化礼,主人都把理事长级和主席级人物,请到灵前公祭或献袈裟,公祭时,最前排人数多的几乎站不下,未被邀请当陪祭理事长级或主席级的人,还会为自己的“落选”感觉不快呢!主祭和陪祭之间,也还有争议,经常给丧家增加精神负担。
大概由于主祭和陪祭的相片都能见报,经常刊登也成了名人,谁不稀罕呢?久而久之,令人觉得,侨领们的主要工作是参加红白事,当上理事长的人,必须经常祭拜不认识的人,很多就觉得这是苦差事,红事可以缺席,白事可不能不去。
于是,丧礼的公祭仪式,虽然主祭只有一位,但陪祭却多的排不下,连立足之地也几乎没有,一字形肯定排不下,只能排成半圆形,至于谁该站那个位置,还是一门学问呢,排不确定,也会有麻烦的。
火化仪式不用公祭,丧家却必须请侨领们一一上火葬台献袈裟,有十位侨领,就献十份袈裟,太花时间了。
蚁锦桐不愧为是头脑开明的侨领,仪式从简却不入俗套,献袈裟全由几位高僧负责,先是由次公子致词怀念母亲,讲述母亲一生的经历,歌颂母亲的伟大,让嘉宾深受感动,然后是高僧主持点火仪式,接着是请所有嘉宾登上火葬台献纸花,大侨领大人物和普通嘉宾一样,不分先后,平等的步上阶梯。
在这个庄重严肃的仪式中,对我很有启发,我认为,是值得泰华社会学习的典范,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繁文缛节」可以减免。
可是,我觉得今天的泰国华人社会,「繁文缛节」却似乎没有减少,而是更严重了。
泰华社会,什么时候才能脱俗,不讲究「繁文缛节」那有多好。
2011年11月11日
う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