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日持久的曼谷“红衫军”危机,终于无可奈何地堕入流血和暴力的深渊。
现在,双方已经没什么可谈的了,因为谈判的目的是互相妥协,而互相妥协的基础,则是彼此间所能找到或达到的共识,而如今,共识已在街头倒毙。在长达两个多月的街头对峙中,人们曾经以为,这种共识可能存在,并可能让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
最初人们曾希望,政府和“红衫军”能在“国家繁荣”的层面达成共识。人们也的确看到政府和“红衫军”领袖的对话,但对话之后一切依旧,红衫军照样在繁华的曼谷市中心安营扎寨,吓走一批批旅游者和投资者,而政府照样不顾有形的、无形的损失,继续跟反对派大打“不战不和不降不走不死”的太极战术。
后来人们又希望,双方能在民主政治的层面上达成共识,让“数选票”取代“数人头”,人们也的确看到了政府的“路线图”,看到了“红衫军”对路线图的认同,但欣慰之情转瞬即逝,“认同”很快变作了扯皮,“路线图”也随即成了一张废纸,随着“红司令”卡迪亚·萨瓦滴蓬激进的狂呼,以及随后导致他倒卧血泊的一声神秘枪响,最血腥一幕终于拉开。
此次曼谷事件一步步走到今天,和双方缺乏最基本的政治信用不无关系。政府方面,时而扬言不惜暴力,时而声称枪口不对准示威者,时而答应提前大选,时而又宣布此前说的统统不算;“红衫军”方面同样是说了算、算了说,仅仅“路线图”的交换条件,就在短短几天内变了3次。
阿披实实质上只不过是一个折衷人物,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不论军队、警察或“黄派”,都未必随着他的指挥棒起舞;红衫军更是个集中各色人物的大杂烩,其精神领袖他信更拿着黑山国籍,带领全家躲在安全线之外,双方的“前敌指挥部”权限不够且权力分散,“后方总部”又始终若隐若现,共识就算在街头达成,也终究会在庙堂上撕毁,不“倒毙”又能如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新兴工商阶级的介入:泰国政治光谱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