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工商局昨天(28日)公布了对服装的抽检结果,共有65种服装被曝出不合格,其中真维斯、七匹狼各有一款服装被检出不合格。北京市工商局表示,这些不合格服装的主要问题包括成分存在误导、容易褪色、甲醛超标、含有毒物质等。(7月29日《京华时报》)
市场上有多少种不合理产品,恐怕是个非常难以判断的话题。但必须承认,只要爆发“质量门”,消费者始终都是受害者。按理说,消费群体处于整个商业链最末端,应该是享受产品带来的愉悦。然而,就目前的产品质量状况而言,每一位终端消费者似乎承载着无可抗拒的产品质量风险。
当下,企业诚信正向商业利益最大化靠拢,生产之产品表面“文章”与内在本质大相径庭。坦白地说,生产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当着社会责任与健康安全。理论上,流通到消费者手中的产品,应该是经多项检验合格的放心产品。但实际上,类似于服装类不合格产品并不只是个案,有少数商家总是存在侥幸心理,追求利润放弃责任,偷工减料,顺水推舟。
为什么不合格产品竟敢光明正大销售?面对拷问,在未暴露品质问题前,商家都会异口同声回答“这个质量没问题,放心,这是正规产品”,究竟是什么货也只有生产商心知肚明,消费者仅凭一面之词,确实难以判断。但经验告诉人们,某些号称没有问题的放心产品恰恰最不放心,使用过后原来如此。只所以存在普遍质疑的声音,问题根源在于整个生产销售秩序混乱,造成人们习惯性“黑色”思维。事实上,部分企业也确实存在着自身产品质量管控不彻底或者干脆只求利润而忽略质量的行为。
当然,追问企业责任自身松懈的同时,仍然不可回避第三方质量监督的话题。从目前机制与操作方式来看,第三方质监机构履行企业生产的质量监督,无论是在时效还是在频率上的限制,都让企业有了更多的自由反弹空间。往往在某一批产品进入成熟销售期后,质监部门偶尔在某一次抽验中发现存在问题,但已为时已晚。然而,每当第三方质检机构抽审生产现场,不排除工厂编造假数据,假报告,伪质量等一系列“牛皮纸”蒙混过关。面子工程做得完美无缺,但内在本质值得深思。
就拿此次工商抽检为例,多个品牌服装原料成分含量标示与实际不合格。据介绍,原料的成分含量是商品材质的说明,也是商品是否“货真价实”的主要内容。如果原料成分的标注不正确,会误导消费者。换言之,也就是欺诈消费者。然而,这些原料成分的判断,普通消费者而言,看不着,摸不着,在销售人员鼓吹下,只能“瞎子摸象”。因此,客观条件让生产企业有足够的空间光明正大制造“牛皮纸”行为,受害消费者。
因此,又一次“质量门”再现眼前。除了追问企业缺失与社会责任担当外,针对鱼龙混杂的商品标示,普通消费者如何才能买到放心可靠产品,仅此依靠生产企业自身约束还远远不够,甚至存在自欺欺人之嫌。北京工商局对服装产品的抽验结果,揭示了一个非常危机的信号。即普通产品质量问题正在逐步演变为企业诚信缺失、欺诈做作等危机社会健康安全问题。如果第三方监督职能得不到改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干预约束不能行之有效,企业社会责任担当得不到提高。与此推演,不仅仅只是服装有“毒”,整个社会也会有“毒”。
ξ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毒衣裳”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