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有可能突破2万亿元,卖地成了一些地方政府最大的收入来源,高地价推高房价,带来诸多问题。“土地财政”造就了“征地—卖地—收税收费—抵押—再征地”的模式,其中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来源:《人民日报》2010/12/27)
地方政府通过买卖土地大肆敛财的做法,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御用专家文人,都对其口诛笔伐加以斥责,认为房价高居不下是地方政府推高土地价格所致。不可否认,近年来的高房价已经深深刺痛了国民脆弱的神经,土地价格的高居不下的确是高房价的直接原因。笔者不想为地方政府买卖土地敛财唱赞歌,但是笔者想问那些批评地方“土地财政”的专家和御用文人们一句: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和促进基础建设,不卖土地卖什么?如果这个问题不能给出解决方案,乱棍打在地方政府的屁股上,不能说是打错了对象,但至少说地方政府有代人受过的嫌疑。
也许很多人会质疑笔者,中国的税收雄踞世界前列,地方政府为什么没有钱呢?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78%下降到2004年的42.7%,近年来甚至下降到了30%左右的水平;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没有相应变化,一直在70%上下波动。而1994年以来,省、市政府也在想方设法增加集中度,财力逐步向省、市集中。虽然中央加大了向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但钱到了中央的口袋要拿出来谈何容易?“跑部钱进”和地方政府的“驻京办”林立,不就是地方政府向中央讨钱的无奈之举。财力向权力中心的集中,导致地方政府的财力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的运行,官员们为了政绩和形象工程,又不顾实际的扩张,钱从哪里来?摆在地方政府面前那就只有土地这块蛋糕好做文章了。那些指责地方靠“土地财政”维系的人,你们去地方当官员试试,你不在土地上做文章能拿什么做文章?
房价偏高,与当前土地价格偏高存在必然的联系,仅仅因为土地价格偏高就认为买卖土地不对,这本身就是荒谬的。土地价格偏高,只能说明土地投放市场的供应量与市场需求存在供需不平衡。如果政府投放的土地量能够满足当前的市场刚性需求,我想土地价格也不会高得离谱,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供应市场的土地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政府不但不应该控制土地的交易量,而是应该放大交易量,直到满足市场需求为止。现在政府把土地当前成奇货可居,土地价格不高才怪。笔者持这样的观点,有人就会问,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少了,怎么才能保证粮食的供应?18亿亩的耕地红线绝对不能碰。过去认为一亩地不能生产一万斤粮食,随着现在农业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能不能在一亩地上盖十层楼,每层楼都种植粮食,一万斤的亩产不就实现了吗?用传统的刀耕火种思维来看待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不是很可笑吗?当初提出死保18亿亩的耕地红线,人为造成土地的紧张,需要反省呀!让18亿亩的底线见鬼去吧!
政府对小产权房的打压,笔者一直持反对意见,多次撰文呼吁只有放开小产权房,房价才能回到合理的区间。房产开发全部走商业化的路子,房价的调控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哪有既得利益者自己来限制自己的投资回报的?土地权属的多元化和房产开发的多元化本身就应该值得鼓励,打击小产权房,其实就是小产权房本身侵蚀了政府买卖土地的利益。当政府成为一个权力商人后,独此一家的生意势必就构成市场的垄断,土地的权属垄断,房价凭什么不高?没有一个人好心到把自己的东西廉价送人,宁愿赚到天价的利润后,然后进行所谓的慈善,也不会把自己垄断的商品白白送人。
笔者很是佩服温总,几年来,年年唠叨控制房价,结果房价年年上升。我想不是温总没有看到房价高涨的症结所在,而是他老人家有胆识和魄力去调整税制、调整土地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的多元性吗?在强大的利益集团面前,无论你是政府总理,还是国家主席,都是苍白无力的,更何况他们本身就是利益链条上最大的受益者。回过头来,笔者突然有点同情那些地方政府的官员们,一方面他们要扛起地方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还得维护地方的安定团结,然而他们在强大的中央集权面前是那么的脆弱和渺小,事权和责权的错位,导致他们只能在夹缝中求得一条卖土地的生路,还得备受各界的煎熬和指责,他们弱小的形象似乎又有那么一点伟大。笔者最后还是得弱弱的问一句:他们不卖土地卖什么?难道卖屁股乎?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地方政府不卖土地卖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