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社区 > 奇闻网谈 > 正文

从“加精肉”看企业道德缺血



 随着央视3·15晚会的曝光,双汇集团的“健美猪”和掺了返炼胶的锦湖轮胎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尽管两者的回应姿态有所不同——双汇连发声明致歉,涉及县市畜牧局长停职、济源双汇高管被免、产品收回;锦湖轮胎则质疑央视的判断标准,指其“不准确”。但是,不管是问责还是逃避责任,均无法回避和掩盖业已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和安全危机,而消费者受到的伤害是“准确”无疑的了。
  遇到类似问题,很多人恐怕首先是想骂一句“奸商”,谴责企业厂家的无良。的确,如今很多企业简直“无法无天”,所谓“无法”,不仅有法律本身的缺陷——比如食品安全方面的“惩罚性赔偿”一直未能得到法律明确,也有企业自身的狡猾,要么设置消费者维权的门槛,要么钻法律空子,乃至直接践踏法律法规。所谓“无天”,就是为了利润最大化,一些企业将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踩在脚下,置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一心只往钱眼儿里钻,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很多企业身上早就不在流淌“道德血液”了。
  但是,通过双汇“加精猪”和锦湖轮胎返炼胶事件,再结合此前的“三聚氰胺”等事件来看,企业的伦理失范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也有着千疮百孔的制度漏洞,尤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监管的执行不力甚至形同虚设。
  正如央视“3·15”报道所示,济源双汇“加精猪”从生猪养殖到收购,再到猪肉生产加工、运输、售卖,是一个长长的产业链条,双汇喊出的口号是“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哪怕只有其中一道检验能秉持良心,扼住链条溃败,消费者也能“放心”;《食品安全法》中对卫生等监管部门的分工也是相对明确并环环相扣,而且“瘦肉精”出现得比“三聚氰胺”早,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一套监管体系,但凡监管部门对其中任何一道工序进行科学检测和有效监管,都可以切断“加精猪”的生产链条,树一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遗憾的是,层层监管已经形同虚设,各个环节一路“绿灯”让人触目惊心。
  锦湖轮胎更牛。资料显示,锦湖轮胎在2008年、2009年就不断遭到投诉,且在2009年5月初被国家质检总局点名称“较为严重的是锦湖轮胎的鼓包和侧面裂纹问题”。尽管如此,锦湖轮胎不仅在质监部门的检查中多次顺利过关,还继续为很多知名汽车厂家提供产品,就好像它从来不曾接受监管一样。
  好制度不一定能杜绝坏企业,但是坏制度一定会“孕育”很多坏企业,而好制度的作用,监管体系的完善,就是逼着企业“向善”,即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通过不折不扣的严厉执行,让企业不敢给猪“加精”,不敢往轮胎里掺过多的返炼胶……显然,产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最终都归于一点——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和监管部门执法不力。“三聚氰胺”至今都阴魂不散,最近出口美国的4款食品、1款鱼饲料又被检出了“三聚氰胺”,由此即可见一斑。看来,产品安全隐患可以“隐居”、“潜伏”,但是监管制度一刻也不能懈怠,好的产品质量是靠无孔不入而又密不透风的监管体系“管教”出来的。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从“加精肉”看企业道德缺血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