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26日至29日,博鳌亚洲论坛(Boao Forum for Asia,BFA)2015年年会依惯例在中国海南省召开,围绕“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中国将如何进一步向世界阐述“亚洲命运共同体”概念?亚洲命运共同体从何处起步,最终又将实现什么目标?毫无疑问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从分论坛的设置上,外界或许已然可以就北京的具体思路一窥端倪。
据悉,本届年会议题涉及宏观经济、区域合作、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政治安全、社会民生等六大领域,并为之设立了77场正式分论坛,其中不乏最近国际舆论所热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东亚经济共同体、中国经济新常态等内容。从时点上看,本次博鳌论坛恰逢中国“两会”结束后、亚投行创始会员国申请截止日(3月31日)前夕,以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期,北京借主场外交畅谈自己的战略构想实乃稀疏平常。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却是,在众多以中国为主轴的会议当中,本次论坛还专门以“东盟共同体:一体化的新起点”为主题但为东盟一体化问题设立分论坛,中国外长王毅更是将就东盟共同体发表演讲,北京此举之下究竟所谓何意?
从外界传统印象中的经济论坛到着力强调区域合作与政治安全,博鳌论坛正在悄然改变
国际关系新现实主义指出,理解国际关系应当从三大假设(国家中心、利益效用最大化、追求权力)出发。尽管这样一种权力、利益至上的纯理性假设一再遭受质疑,但一国在国际社会以及对外交往过程当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却毫无疑问是国家间交往的现实。也正是因为此,中国在自己的外交主场为东盟开辟舞台,但借此却不寻求任何利益显然不合一般情理,而从某种角度来观,东盟一体化及东盟共同体的最终成型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到东亚经济共同体、东亚一体化的建设,乃至于中国欧亚战略部署的大局,或才是北京所谋的关键。
目前,拥有世界人口60%以上的亚洲俨然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第三极,据亚洲开发银行(ADB)预测,到2050年亚洲的GDP将占到全球的51%。然而在此过程当中,亚洲未来的区域合作和一体化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困扰各国。尽管近几十年来,亚洲经济确实以前所未有的态势不断增长,在贸易、直接投资以及其他经济和社会交换方面,亚洲一体化程度更高了,并且这样一种合作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也体现在安全方面,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海盗,加深政治军事问题方面的相互理解已初见成效。
不过即便如此,若与欧洲、非洲、南美洲的联盟相比,亚洲实际上仍局限于一个地理概念,至今都没有制度化合作推出,只有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会议和高官会等,同时亦缺乏有效的谈判机制。并且,这样一种发展现实不仅掣肘区域内各国间合作的进一步密切,在中国极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当前,更加成为必须攻克的拦路虎。
从单一国家的角度看,东盟十国各自有着不同的政治、文化及经济发展进程,完全分离独立,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东盟却也是有着6亿人口的集合,可以通过海洋、河流、道路联系在一起的团体,并且它在贯穿欧亚大陆、东接亚太经济圈、西入欧洲经济圈的中国“一带一路”部署中更是拥有无法取代的重要战略意义。东盟所处地理位置已然决定了它作为 “一带一路”规划中“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必然受到北京重视。除此之外,东盟最早启动了亚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经历了从特惠贸易安排到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再向经济共同体迈进的过程,对于亚洲区域一体化也极具借鉴意义。也正是如此,破解东盟合作困局、加快打通西南中南和东盟通道、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端口便打好基础,毫无疑问成为北京当前工作的重心,及其本次在自己主场为东盟共同体建设搭台的重要诱因。
事实上,北京对于东盟一体化的推动绝不仅限于此次博鳌论坛期间专门为其搭建对话平台,相当长时间以来,北京一直视东盟为自己进一步实施欧亚战略的试验田,并在其一体化过程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继1991年东盟第24届部长会议,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钱其琛第一次以东道国马来西亚政府客人的身份参与东盟的活动,开启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大门后,从稳步推进大湄公河、泛北部湾等次区域经济合作,到支持东盟主导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CEP)谈判,并进一步提出与东盟建立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东亚地区更大范围的经济合作——东盟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北京无不作为其中的重要参与方。
而就在本次博鳌论坛召开前夕,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之邀,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Joko Widodo)于3月25日至28日对华进行国事访问,双方于26日共同发表关于加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其中亦明确指出,“中方祝贺东盟将建成亚洲地区首个次区域共同体,重申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支持东盟为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更大贡献。中方将继续为东盟一体化建设进程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愿同包括印尼在内的东盟国家加强在中国—东盟、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其他由东盟主导的机制等区域合作机制内的合作,共同维护东亚和平、发展与繁荣”。在今年有希望成为东盟共同体元年的紧要关头,中国与东盟领头羊印尼密切双边关系,其实也是北京有意加强对东盟影响的一项直接表现。
与此同时,除通过自身对于东盟整体及其域内国家施加影响从而助推东盟一体化外,中国也在竭力将这一问题囊括进入自身周边乃至更大范围区域战略布局当中。一方面,中国试图通过推动与东盟的双边关系来带动整个东亚合作:中国自从宣布与东盟建立自贸区开始,已经对另外两个“10+1”(东盟+日本、东盟+韩国)的进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中国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与东盟确立战略伙伴关系后,这样一举的促进效应非常明显,同年日本亦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确定了联盟关系。韩国也于2010年与东盟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这样一种转变不仅分别利于三组“10+1”合,其也直接有利于东亚合作,并且东盟在中、日、韩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对未来东亚合作更是大有裨益。
而在另外一方面,在北京周边命运共同体规划当中,东盟尤其占据着重要地位。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3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上不仅发表主旨演讲强调,“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此后的8月、9月,其更是分别在会见老挝国家主席朱马里,以及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明确提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并以此强调东盟在这样一种“命运共同体”规划中的重要价值。
今年1月东盟外长会议讨论了推动建立东盟共同体及东盟发展前景等议题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于2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作出表态,华春莹指出,东盟是推进东亚合作、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东盟共同体将是本地区第一个次区域共同体,它的建成将对本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她表示,中国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将坚持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愿同东盟一道,以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落实好“2+7合作框架”,增进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推动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至此,北京的盘算已然显露无疑。
按照既定的蓝图,东盟共同体将于2015年年底宣布建成,借着东盟峰会《内比都宣言》的东风,东盟一体化建设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北京又何尝不是在借助推东盟共同体成型,为自身的战略规划谋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博鳌为他人搭戏台 北京向东盟借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