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理论_119 于 2010-3-25 05:39 编辑
广西东兰旱区挑水老人跪求政府修路(图)
15名古稀老人在挑水路上跪求政府修路,他们每天要往返24公里挑水。张惠斌 摄
广西东兰县兰木乡92岁老人黄正光“噗通”一声下跪哭诉,希望政府把他们挑水的必经之路修好。张惠斌 摄
82岁老人黄正贵带着孙女去挑水,他们要走一二十公里的山路。张惠斌 摄
干旱改变了大山深处人们的生活习惯。在广西东兰县兰木乡弄台村,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山坳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老人们每天挑水度日,因为路没修通,送水车无法到达更近的位置,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不得不每天往返12-24公里的山路。
在弄怀屯到兰木街附近的供水点的山路上,记者遇到一群去挑水的老人,小的60多岁,大的90多岁。听说是记者,他们“噗通”跪下,希望记者代为求情,请政府尽快把路修好,把供水点设到更近的地方,他们实在走不了那么远的路。而5年前他们就交了修路的集资款。
挑水老人跪求政府修路
92岁的黄正光双膝跪在凸凹不平的石堆上。他左手拄着木棍,右手拿着破旧的水桶,正前往兰木街附近的供水点挑水。14名一起前往挑水的老人也跟着跪在了路上。他们希望记者代为求情,请政府尽快把路修好,把供水点设到更近的地方。
兰木乡位于东兰县西南部,辖区面积255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行政村,16142人,聚居有壮、汉、瑶、毛南等四个民族,属东兰县“老、少、边、山、穷”的石山区乡镇之一。
昨日上午,记者从东兰县汽车总站出发,40公里山路后到达兰木乡卫生院,从兰木乡卫生院再到弄台村3公里山路,汽车可以在颠簸中通行。从弄台村到弄怀屯也是3公里,一般车辆无法入内,有一段盘山村道修了一半放下了。
记者从弄台村下车,步行约3公里到达弄怀屯,在这里遇到了前去挑水的老人们。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吃水比弄怀屯难的还有两个屯:机告屯和弄独屯。他们也必须到兰木街附近挑水,往返要经过弄怀屯。从弄怀屯到机告屯是3公里,机告屯到弄独屯也是3公里。吃水最难的要数弄独屯了,要往返24公里崎岖的山路才能吃上水。
92岁老人往返12公里挑水
黄正光是弄台村村民,家里六口人,儿子黄大吉和媳妇在外地打工,家里剩有他和老伴,15岁的大孙子、13岁的孙女和10岁的小孙子,他们都在乡里读书。
黄正光年事已高,眼睛看不清,每天挑一趟,每次只能挑30斤。通常每次来回要四五个小时,挑水回来的路上要歇上四五回才能到家。从家到供水点来回12公里。
黄正光说,这种状况从去年11月就开始了。每到星期天,几个孙子回家,用水就更加紧张,连脸都不敢洗了。黄正光还说,这条路是三个屯子挑水的必经之路。三个屯子共有450多人,干旱以来,村里的老人们都是经过这条山路挑水。
他说,希望记者能够帮忙,请政府尽快把路修好,挑水不再走那么远的路。“实在挑不动了。”黄正光说。
“真担心有一天会累死在路上!”
70岁的黄大田是弄台村弄独屯人,家中七口人,三人外出打工。家里除了自己和70岁的老伴,还有60岁的弟弟黄大命和30岁的儿子黄忠本。弟弟是个哑巴,打了一辈子光棍。儿子双目失明。所以四口人吃水的重担全靠他一个人。
黄大田说,每天早晨6点,天蒙蒙亮,就带着空桶出发,从弄独屯出发到弄台村是9公里的山路,再走上3公里到供水点,这时差不多上午10点钟。装上50斤水后原路返回,差不多要6个小时才能到家,回去的路上至少要歇上10回。
82岁的黄正贵住在弄怀屯,儿子黄青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76岁的老伴。每天天刚亮,就出发去挑水,下午两三点才回到家。有时早晨吃饱一点,有时用桑叶裹上一点米饭留着中午饿了再吃。每天洗脸水用来洗脚,洗完脚再喂猪。有时一个月洗上一次衣服,有时把衣服挑到供水点去洗,等衣服晒干了再拿回来。连续数月这样的生活,老人们无法忍受,黄正贵不停说着“挑不得了,老了,老了”。
更糟糕的是66岁的陈庭祥,他患有心脏病,女儿嫁人了,儿子成了别人家上门女婿。他一个人住在机告屯,虽然比其他几位老人年轻,但每次只能挑40斤水。陈庭祥说,“真担心有一天会累死在路上!”
集资款交了5年路一直未修通
“我们下跪不为别的,只想记者代我们向政府求情,我们实在挑不动水了,希望政府尽快修通村道。”黄正光说,从弄台村到弄怀屯是3公里山路,已经修了有一公里,勉强可以通拖拉机。
村民黄大红说,2005年政府就说修通这条村道,政府按照每公里两万元进行补贴,其余不够的由村民集资。他们已经向村里按户交了钱,有的交了2300元,最少的1300元,三个屯已经集资了4万多元。曾答应他们一年之内修好,可是到现在钱都交上去5年了,路还是没有修好。不出现干旱,老人们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抱怨,现在真的是挑不动了。
村民黄青说,他们多次去找兰木乡政府,但政府说村里和包工程的人订了合同,钱没有交给政府,他们管不了。老人们向记者出示了集资收据和按有手印的反映材料。
老人们说,他们不想渴死在村子里,政府送水车如果可以到达弄怀屯,他们就可以少走6公里山路。“不是年轻人了,实在挑不动了!”老人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