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社区 > 人在他乡 > 正文

泰国感动潮汕的十个人

“我祖籍是潮阳胪溪乡,虽然从小在外长大,但对自己的故乡却有很深的情感。潮汕是我的根,是我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这份浓浓的乡情,怎么也割舍不掉,所以每次回乡探访,我都会尽力为家乡人做点好事、实事。”在近日潮南吴宏丰医院落成典礼仪式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吴宏丰先生如是说。2011年2月20日,由吴宏丰捐资1800多万元续建的汕头潮南吴宏丰医院举行落成典礼。该院占地面积23亩,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按中心医院标准配置,可开放病床80张。

  吴宏丰先生是泰国会馆永远名誉主席、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泰中友好协会副主席、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永远主席、泰华进出口商会永远名誉理事长、泰京天华医院副董事长、泰国国家篮球总会副主席、泰国吴氏宗亲总会理事长、素提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猜兰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从这行长长的头衔中,可见吴宏丰先生的社会影响力和事业上的辉煌成就。  1931年,吴宏丰诞生于泰国曼谷市民武里县,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勉好学。为了让吴宏丰认识家乡、不忘家国,七岁的时候,其父就送他回祖国家乡求学。求学的第二年,因日寇侵华,吴宏丰辍学回到泰国。

  吴宏丰幼年家教甚严,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报效乡邦。吴宏丰子承父业经营火砻业,他诚信待人,是非分明,处事积极,才华卓著,且勤奋不辍、筹谋有方,不断发扬光大祖业,逐步奠定了日后庞大的事业基础。吴先生个性豪爽,光明磊落,眼光远大,所主持之房地产建筑业及筑路各种建设工作,深受泰政府有关部门的信赖,事业大有成就,深孚众望,为华侨社会拥戴倚重。

  吴宏丰事业有成,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泽被社会。他对家乡福利、医疗、教育事业贡献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吴宏丰多次率团回故乡观光,并带头发动旅泰乡亲捐资兴办公益事业。1981年以来,他捐资兴建胪溪小学、上厝小学礼堂及前楼、科学楼、教师宿舍楼;1995年胪溪兴建教育村,他发动旅泰乡亲捐资,本人带头捐资;1996年捐资给潮阳市教育基金会。多年来,他还捐资襄助梓里兴建自来水厂,使村民饮食用水卫生纯净;出资铺筑乡路,使出入路道平坦宽阔;捐资兴建老人院——丰怡园,使梓里老人晚年安享有所归处;捐资扶持特困村民,使孤寡残弱者得以渴饮甘露;出资修筑老寨道路,疏通老溪,重修老寨门桥,使乡容村貌焕然一新。1999年,吴宏丰捐巨资兴建潮阳吴宏丰妇婴医院。2000年3月16日,潮阳吴宏丰妇婴医院举行落成庆典,吴宏丰再次捐资购置医疗设备。潮阳吴宏丰妇婴医院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潮阳当地妇幼保健条件。2001年,吴宏丰又捐资人民币一千万元,在潮阳棉北街道建设潮阳宏丰妇婴医院,为乡民服务,功德无量。吴宏丰还受聘荣任潮阳教育基金会荣誉会长。

  在泰国民武里县,吴宏丰是民巴塞学校的长期资助者,凡校方欠缺教学设备、仪器,以至建造教室大厦等向他要求资助,无不有求必应。吴宏丰还曾捐赠泰国卫生部辖下空郡地区诺帕叻医院数百万铢的医疗仪器,捐建泰国潮州会馆辖下弥博中学,扩建校舍,为断层的华文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吴宏丰仁心济世、乐于奉献、热心社团工作,对家乡建设颇有建树,深受社会肯定和赞扬,荣任潮阳教育基金会荣誉会长、胪溪教育基金会永远名誉会长。1993年和1996年,汕头市人民政府和潮阳市人民政府分别授予吴宏丰“荣誉市民”称号;2008年,获汕头市人民政府授予“汕头慈善之星”荣誉称号;2010年12月3日,荣获2010年南方华人“慈善人物奖”。

   陈汉士:付出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现任泰国万盛冷冻食品(大众)有限公司集团董事长、亚洲排球协会副主席、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泰华进出口工会理事长等职务的陈汉士,祖籍广东汕头潮阳谷饶,上世纪六十年代旅居泰国,1977年进入海产食品加工行业,现已拥有世界上第二大金枪鱼罐头工厂。陈汉士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

  胸怀豁达,爱乡情深的陈汉士,在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不忘自己的家乡,不忘家乡亲人。1985年10月,陈汉士第一次回到阔别30多年的故乡大坑村,即捐资60万元,为家乡修建道路;1986年,为保护家乡文物古迹捐资35万港元;1987年,潮汕地区遭受台风暴雨袭击,捐资25万元帮助乡邻恢复灾后生产;1989年,捐资40万港元兴建潮阳体育馆;1991年,带头捐资130万港元,并倡议乡人共捐资人民币270万元,帮助家乡兴建学校新校舍。2003年,陈汉士得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筹建“潮汕侨批馆”,立即表示支持,率先捐赠人民币20万元,并与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席陈伟南先生一起发起筹集专项资金。同年,当他获知谷饶镇大坑村筹建自来水工程时,立即捐资人民币100万元。

  陈汉士有过贫穷的童年,饱受无书可读的苦,这使他充分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当他事业有成时,第一件想到的事便是回报社会,帮助失学者继续接受教育。从1999年以来,陈汉士独资设立了“陈汉士资助贫困大学生助学金”,以“恤贫济困,扶持优秀人才”为准则,覆盖了潮汕三市,每年资助大学新生100名,每人5000元,至今已连续十几年为潮汕地区贫困大学生雪中送炭。据统计,截至2010年,“陈汉士资助贫困大学生助学金”已累计发放助学金额1071.4万元,造福受助学生2972人次。

  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从1982年开始,每年春节,陈汉士专程回乡看望父老乡亲,扶贫济困,28年来,年年如是,从未中断。在泰国,他同样把爱心播洒到各个需要帮助的社区、人群中。2008年6月3日,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激情迎奥运 爱心献灾区”文艺晚会上,陈汉士向中国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00万泰铢。

  由于陈汉士在慈善事业上的突出贡献,1999年,他获得“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2002年被授予“揭阳市荣誉市民”称号。2008年,他还当选为奥运圣火传递“曼谷站与汕头站”的火炬手,并且是广东省奥运火炬传递中最高龄的火炬手。2009年,在由广东省侨务办公室和广东南方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09南方?华人慈善盛典”中,陈汉士实至名归,荣获“慈善人物”奖,为家乡人民捧回了荣誉。

  陈汉士勉励大家,不要因善小而不为,捐100元与100万元的功德是一样的。只要保持一颗慈善心,把慈善化为每天的行动,看到哪里需要帮助,及时伸出援手,就能够获得无法替代的愉悦。“做慈善发自内心,自愿地做,不求名,不求利。做好人做好事,心境非常平和、踏实。”陈汉士用质朴的语言诠释做慈善的意义。

  张恭荣:情系桑梓 福泽故园

  已故慈善家张恭荣先生系汕头市荣誉市民、汕头慈善总会名誉会长,一直以来热心公益,造福桑梓。从1982年起至今,张恭荣先生坚持每月捐资救助濠江葛洲村101户贫困户,发放敬老金65户,并捐资兴建敬老院、幼儿园、学校、广场、善社。其大儿子张敬石先生捐赠1300多万元建设张恭荣康复中心,其三儿子张敬川先生弘扬善举,于2003年为慈善公益事业捐款共120万元。张恭荣先生还于2002年至2003年先后两次为汕头慈善总会举行的“情暖特困家庭”活动乐捐善款共10万元。20余年来,张恭荣先生及其儿子为家乡累计捐资达6120多万元,其善举深受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为此,国家民政部曾授予张恭荣先生“爱心捐助奖”称号。

  20多年来,张恭荣为家乡所做的好事、善事不可胜数,广为称颂。对于这些,他时时提及的是长兄张恭良先生对他的影响。1980年,张恭良首次回到阔别50多载的故乡——濠江区葛洲乡,看到乡村竟没有一座完整的学校,700多名学生分散在6处祠堂上课,且只能读半日制,从那时起,他先后捐资兴办葛洲学校、达濠中心幼儿园二期工程,并带头捐资与其他旅外乡亲合力建成达濠华侨中学和达濠华侨医院。由于张恭良先生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卫生、医疗和慈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捐资2000多万元,1991年2月,汕头市人民政府授予他“汕头荣誉市民”的称号。

  1981年,张恭荣跟随兄长回到故土探望乡亲,自此,张恭荣继承兄长爱国爱乡的可贵精神,开始频繁踏上回乡之路。张恭荣有时每月要回来好几次,看一看故园的新貌和乡亲的近况,对故乡原达濠区、葛洲乡及汕头市各项公益事业的无私捐赠,成为他长期不懈的追求。

  资助乡亲不间断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要长期做好事可以说很难。从1982年开始,张恭良、张恭荣两兄弟每月拨出10万元,委托村干部按月发给贫困户。从1982年起,张恭荣又陆续捐赠300万元,成立葛洲福利基金会,村里150位登记在册的老人每月每人120元和20斤大米,这个“规矩”连续20年至今从没间断。寒冬腊月,张恭荣还送棉衣、棉被到特困户中,嘘寒问暖。从1982年开始,他还给全村中、小学教师约60多人,每月每人发给生活补助50元,聊表尊师重教之心。

  张恭荣认为,兴学育才才是彻底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为此,他先后捐资400多万元,兴建起一座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葛洲学校,为1300多名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又再捐资铺设校道、增建礼堂、添购一批电脑、增设奖学金。此外,他又捐资230万元建设了面积2400多平方米的葛洲恭荣幼儿园。

  赤子情怀代代传

  每一次回乡,看到桑梓的新变化、新建设,张恭荣均感欣喜,矢志不忘他兄长的初衷,要让更多的亲朋好友回来认根,要让一代代海外赤子的心与力量紧系祖国、家乡。20年来,无论是敬老院、学校,还是宾馆、康复中心,一律都镌刻着“张恭荣率敬石、敬山、敬安、敬川、敬峰捐赠”的字样。为了纪念他兄长对他的栽培和带领他一起对家乡作出种种贡献,张恭荣在敬老院大厅中,特地设立张恭良铜像。为了使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张恭荣专门把儿孙们带到家乡来,让他们认识自己的“根”。如今,他精心培养的4个儿子已接过他一手创办的“电讯王国”,个个奋发有为,深爱着汕头这片热土,长子张敬石已荣获“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

  有人曾问起张恭荣做好事乐此不疲的缘由,他简单而朴素地说:“我只是想让子孙后代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张恭荣一家已为其家乡慷慨捐资共6000多万元,他艰苦创业、造福桑梓、兴学育才、代代相传的事迹已传遍潮汕大地及海内外,成为海外赤子爱国爱乡的一个典范。2005年,张恭荣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他的慈善事业,继续为家乡捐钱捐物,将赤子情怀代代相传。

  谢贤团:行善梦圆在故里

  谢贤团,这个令深圳人有些陌生的名字,日前被公布为“深圳首善”。在“2009深圳慈善榜”中,谢贤团捐赠金额3888万元,位于慈善个人榜榜首,捐赠额超过个人榜其余92名捐赠者的总和。

  谢贤团现任香港坤祥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泰国潮安同乡会名誉会长、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名誉会长。在潮州,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其布施济贫所获的溢美铺天盖地;他计划5年内捐资1亿多元对其家乡潮州市官塘镇奕湖村的全部旧房进行改造,给乡亲们盖周转房和联排别墅,打造一个旅游文化村。

  奕湖村的两位“先生”之一

  “先生”,在潮州市潮安县官塘镇奕湖村,只有谢慧如(14岁远赴泰国白手起家,成为泰国华侨首领)与谢贤团被这样恭敬地称呼,一前一后走出的两个奕湖村人,改变了村庄的命运。

  1954年,谢贤团出生时家境窘迫,他排行老大,家有一弟一妹,5口人在几十平米的房子里挤了十多年;谢贤团没能完成小学学业,就开始为生计奔波。

  韩江支流北溪流经奕湖村北,谢贤团受访时回忆起早年行商的艰难:“小时候家乡的交通不便,没有修公路,出行都要坐船,有一天狂风暴雨,我要回家叫不到船只,只好自己游水过来,差点淹死了。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等赚到钱了,一定要为家乡修一座桥,方便所有村民出行。”多年后,谢贤团独资750万元捐建白水湖大桥,桥宽7米,主桥长265米,引桥长1040米,横跨北溪,使附近4镇38村获益。

  赚了钱要回报社会

  2006年,台风“珍珠”肆虐华南沿海,潮安县遭受洪涝灾害,谢贤团捐款35万元救助灾民,其中20万元捐给家乡官塘镇。在此之前,奕湖村行善的标签属于谢慧如。1996年,谢慧如先生临终时交代谢贤团,“要照顾好白水湖村(奕湖村原名)”。

  “做善事不是一天两天,说实话,赚了比较多钱,开始回报社会了”。谢贤团延续了谢慧如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此外,他还在奕湖村设立了“谢贤团扶贫发展基金会”,理由是:“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基金帮助别人”。

  谢贤团乡绅式的行善,逐渐为家乡人所习惯。“他拿出一百多万搞了基金。我们在村里的470多户人家里评出100多户贫困户,每户在每月10号可以领300块钱的固定补贴”,谢昭敏介绍,“用完了只要跟谢先生说一句,马上又会拨过来几十万。”

  非常态的援助,神化了谢贤团在村中的形象。古稀老太赵来午告诉记者,儿子3年前患脑瘤,把宅基地都卖了仍无力延续医治,自己刚好碰到了回村省亲的谢先生,一说窘境,后者就让村委核实后拨款20万元。赵老太的孙子前阵子又摔断了脚,谢贤团回村考察时,又让赵老太到基金会拿了2万元。

  “村里要办什么事,都是向他伸手要钱。”谢昭敏说,小到路灯,大到自来水系统、大桥公路,奕湖村的一切公共设施都贴上了谢贤团的标签,谢贤团还专门出资,为奕湖村装上了全镇独一无二的摄像监控系统。

  建一座村让城里人参观

  “年年去照顾,他们都不是很富”,谢贤团开始实践多次对媒体提起的“两个梦”。一个是修建白水湖大桥。在2009年11月14日的大桥通车庆典上,谢贤团抛出了自己的另一个梦想:预计用5年时间,投资1.46亿元,建一座新农村。

  镇上从无旅游产业经验,谢贤团和规划者却认为,奕湖村可发展旅游经济,“我不希望村里搞工业,我喜欢它有农田,种水果、种蔬菜,我的想法是,改造全村房子后,种蔬菜水果都不必用化肥农药,让城市里的人来参观。”

  谢贤团的蓝图是一项宏大的计划———全面拆除旧楼后,200套周转房和500套联排别墅将先后拔地而起,待建设完成、村民搬入别墅后,部分周转房将分给外出打工的村民,剩下的则作为旅游接待;规划中亦包括超市、农作物种植区的位置———村民只需耐心配合,一切均免费。谢贤团认为,无需对村民进行旅游文化知识培训,也想象不出会遇到什么困难。

  潮商行善之变,折射出现代慈善文化在中国的萌芽、变化,而谢贤团“建一座村让城里人参观”的宏伟蓝图,则是现代慈善文化在潮汕大地上的美好实践。

   (南文)

  张章笋:促进家乡科技进步

  在北京潮商里,有这样一个名字总与一些新词汇紧密相连,比如“颠覆商业地产模式”、“潮汕星河科技发明创新奖”、“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这个颇为传奇的名字就是“张章笋”。张章笋,一位被誉为“商业地产改革家”的潮商。一个人的名字能与一个时代的新生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幸运,但对张章笋而言,这种幸运还意味着创业的非凡胆识,意味着一个潮商的使命感与难舍的家乡情结。

  张章笋现任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副会长、北京潮人商会会长、北京国瑞兴业地产董事长,其属下企业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张章笋曾荣获建设部和商务部共同颁发的“中国城市建设杰出人物奖”,并入选2005-2006北京地产年度影响力人物。

  1988年,张章笋从部队转业到机关,1991年下海做贸易。1997年,张章笋进军酒店业的第一部杰作——汕头市区一座漂亮、现代的花园宾馆落成了。酒店业的成功运作,让张章笋坚定了创办实业的决心,勇于开拓的他寻找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瑞地产公司1999年进军北京房地产市场,张章笋扬长避短,超前规划,根据南方的建楼模式和开发思路,结合北京的实际,成功地开发出第一片住宅小区,这就是富贵园一期,其完善的物业管理与现代化的安防系统,为都市人构筑了一个高品位的生活空间。富贵园一炮打响,张章笋在京城掘到“第一桶金”,而良好的品质也使“富贵园”品牌深入人心,国瑞地产一下子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2005年,张章笋又一个得意之作——国瑞城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因占据着京城中心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城中城”的建造风格为崇文门区积聚了商业祥旺之气,国瑞城获得了一片叫好声。

  在开发了“富贵园”和“国瑞城”两大名盘之后,张章笋继续向商业地产领域进军,又在北京和沈阳两地开发了包括精装公寓、写字楼、超大规模综合性商城——北京国瑞城A区和沈阳国瑞东方商城。这些项目涵盖了居住、消费、办公、贸易等多种商务业态,以其专业的规划和突出的优势吸引了业界关注。

  张章笋认为,办企业的最高境界是把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事业有成之后,张章笋把回报社会作为己任,多次慷慨解囊,仅在2006年,他就大手笔出资1000万设立“潮汕星河科技发明创新奖”,并向广东省潮剧文化发展基金会捐赠200万元,向精瑞住宅科学技术奖奖励基金会捐赠20万元。几年来,他不断向社会捐款,为赞助潮汕星河馆的建设捐资300多万元;2003年,为北京抗击“非典”拨出专款120万元购买医药用品……

  潮汕星河基金会创会会长林兴胜这样评价张章笋:他是位有钱、有心、有情者。张章笋设立“潮汕星河张章笋科技发明创新奖”的意义相当深远,这个奖起到了激励潮汕三市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促进了潮汕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北京崇文区旧城区改造工程中,张章笋提出了“创建和谐社区”的理念,充分尊重并尽量满足原住地居民的要求,把本来极难处理的拆迁工作做得皆大欢喜,并对该区域的公益慈善事业给予大力支持,赢得了政府和群众的赞誉。

  与此同时,张章笋和所有在外事业有成的潮商一样,积极回家乡投资,力促家乡经济发展。目前,建成投入使用的汕头国瑞建材家居博览中心,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建材中心,而汕头国瑞园及服装城则已成为市中心的财富旺角。

  “我的人生和想法比较简单,有所作为,干点事情,这也是我创业的初衷。”张章笋说。

  林如光:好人好报 行善为乐

  林如光先生,祖籍汕尾陆丰,现任印尼嘉丰集团董事长,是天津市荣誉市民、山东省荣誉市民、汕尾市荣誉市民,2010年获得“南方慈善盛典杰出慈善家”称号。多年来,他乐善好施,扶残济困,热心公益,虽身居海外,但赤子情深,时刻关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1985年捐资3000多万港元创建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林启恩纪念中学”,先后出资兴建校门、围墙、水泥校道,2008年设立“林如光高考优秀学生奖”。学校建校至今已发展为有66个教学班、4600多名学生、教职工290人的完全中学,是汕尾市重点高中,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并成为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等级学校。

  林如光13岁时,他的父亲便离开人世,他卖掉家中唯一的生产工具——一张父亲遗留的渔网,从此开始自己打拼。在辛苦挣得一点小钱后,林如光用6万港币的全部积蓄买下一家拖鞋厂,用三年的时间创造了一千多万的财富,随后,他又进军玻璃产业,奋斗至今,已成为“世界玻璃器皿大王”。他创办的印尼嘉丰集团是一间跨国公司,旗下拥有生产企业30多间,员工3万多人,从事原料、模具、成品、包装一条龙生产,主产品为玻璃器皿,其它产品有模具、琉璃瓦、瓷器、建筑用玻璃砖、不锈钢餐具、搪瓷制品等,其玻璃器皿的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日产量1650吨,是世界最大的玻璃器皿制造厂商之一。 改革开放后, 林如光开始回祖国投资兴业,创办了20多家企业,他在广州增城建有全国最大的琉璃瓦厂,是全国十大房地产开发商的供应商。

  林如光虽然在印尼出生长大,骨子里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他的心中,“父亲”一词有着太重太重的份量:“我一生都在怀念我的父亲,13岁经历父亲的离世,让我知道了生命的无常”,“我很怕上台,因为一上台说到我爸爸,我就会流泪,就会说不下去”。为了表达对父亲的纪念和感谢,林如光先生在自己的家乡陆丰,捐建了一所用父亲的名字来命名的学校——林启恩中学,并找来新加坡最好的中学校长做最初的经营和管理,为学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对贫困的学生总是慷慨解囊,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林如光先生坚信“好人有好报”的单纯真理,多积善德的传统信念更是让他以行善为乐。1977年,林如光去日本参观一个工厂,惊讶地发现厂里有20多名员工都坐着轮椅,老板培养这些残疾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于是,他回国后也开始为自己的工厂招纳残疾员工,并派12个人到日本接受培训,购买了残疾员工适用的机器。这个工厂为残疾人提供了家庭般的温暖和归属感。直到2004年,工厂因资源缺乏而被迫关闭。也许精明的生意人绝不会专为失业的残疾群体开设岗位,但相信善恶有报的林如光,却几乎是带着虔诚之心在这么做。说到这个工厂,林如光先生透露出几丝欣慰和自豪:“工厂关掉的时候,所有员工离开的时候都抱着我哭,他们中40%的人已经成家了,我从赚到的钱里面拿出钱买了土地,建了房子给他们住,时间久了,我们就好似一家人一样”。林如光先生说,自己曾因种种原因开过八次刀,有一次情况特别危险,甚至连医生都无能为力,但是,奇迹在他身上发生了,“我听说在我病危期间,厂里的残疾人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起床为我祈祷,我相信是他们感动了上天,才把我从死亡边缘拉回来。”也许这并不科学,但是,它很温暖人心,引人向善,让人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给人以希望,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吗?

  刘思仁伉俪:兴学育才 造福桑梓

  刘思仁先生系旅港知名潮商,祖籍汕头市潮阳区,现任香港瑞安泰集团(6.29,0.18,2.95%)有限公司、汕特汇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汕头市荣誉市民、汕头海交会永远荣誉会长等职。夫人蔡雪芳,祖籍汕头市澄海区,现任汕特汇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汕头海交会荣誉会长。刘思仁先生伉俪热心公益,造福桑梓,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福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

  由于在慈善事业上的杰出贡献,2008年2月,刘思仁、蔡雪芳伉俪同获“汕头慈善之星”光荣称号。2008年11月,蔡雪芳女士被授予“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刘思仁伉俪成为历批“汕头市荣誉市民”中唯一的一对夫妻,一时传为佳话。

  早在1980年,刘思仁先生就响应祖国改革开放的号召,率先回乡投资、兴办公益。1986年起,他担任汕头经济特区顾问,历任广东省政协委员、汕头市政协委员,积极穿针引线,动员更多的乡贤回乡观光、投资创业。30年来,刘思仁、蔡雪芳伉俪在积极支持和参与家乡经济建设的同时,多次慷慨解囊,造福乡梓。他们夫妇二人在家乡捐赠的单位和项目包括:潮阳区峡山医院,潮阳区大中医院,潮阳区华侨医院,潮阳区中西医院,潮阳区金溪乡小学、中学,潮阳区侨联办,澄海区侨联办,澄海区西门小学,澄海区幼稚园、小学及中学,澄海区社会治安基金会,普宁棉湖医院,潮汕体育馆,汕头市社会治安基金会,汕头市慈善总会,澄海区慈善总会等,累计捐赠总金额逾港币1.2亿元,其中有8000多万元用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1992年,刘思仁先生伉俪在汕头投资1200万美元,注册成立“汕特汇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澄海购地260多亩,开发建设汇璟花园。目前,汕特汇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澄海房地产业界的龙头企业。2007年,刘思仁先生和港商刘百川先生斥资1.2亿元,在汕建设粤东首个“互动式时尚生活港”,即综合餐饮、时尚购物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商业购物中心——“新城市广场”。在投资家乡房地产的过程中,刘思仁先生仍不忘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机构。2007年4月,刘思仁、蔡雪芳伉俪主动将一座占地18亩、总投资5000万元(含地价)、功能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小学——汇璟试验小学无偿捐赠给澄海区政府和教育局,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他们还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澄海汇璟幼儿园,引进国际化、现代化管理,使其成为粤东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幼儿园。刘思仁夫妇不仅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投入,同时,对困难群体,他们也显示出无限的关怀。每年春节前夕,蔡雪芳女士都为澄海区400户贫困户捐赠大米、食用油和大批过节物资。

  2009年底,刘思仁获得“2009南方慈善盛典慈善人物奖”。谈及汕头的发展前景,刘思仁先生充满着信心,他说,汕头正处在大发展时期,全市上下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向海内外潮商展示良好的发展潜力,海内外乡亲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建设。他表示,将继续加大投资,大力支持公益事业,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继续做贡献。

  周泽荣:开拓商业王国 感恩回报社会

  周泽荣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中国公众视线是在2003年。那一年,在胡润制造的“中国大陆百富榜”当中,他以20亿元的身家位居第24位。时隔4年后,他的排名虽然跌到了第50位,但身家却翻了6倍,达到了120亿元。

  周泽荣,广东人,著名澳籍爱国人士,祖籍汕头潮南峡山桃溪。身为澳洲华人首富的周泽荣,于1988年从澳大利亚回国开始房地产投资,因成功开发“广州国际贸易中心”等项目一举成名。同时周泽荣还涉及高档餐饮和媒体行业。“潮皇餐厅”一家一年的销售额就可以达到1亿元。2001年周泽荣投资广东新快报;2004年6月,侨鑫集团与《羊城晚报》合办的海外华文报纸《澳洲新快报》正式在悉尼发行,开启了中国报业跨国经营的先河;2005年4月,侨鑫集团又与香港大公报合作发行《大公报澳洲版》,为中澳交流拓展了更大的平台。

  经过十多年的开疆拓土,由周泽荣一手创办的侨鑫集团,已逐渐形成一个以房地产业为核心、多元化跨领域发展的“商业王国”。而在社会荣誉方面,周泽荣也是声名显赫,他不仅是广东省侨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还是联合国友好理事会荣誉主席、澳大利亚中国友好交流协会会长。

  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周泽荣,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据统计资料显示,侨鑫集团向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基金会、治安基金会、颐老院以及贫困地区的教育、交通事业和扶贫赈灾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资,累计超过一亿元人民币。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周泽荣当即决定向灾区捐助500万元。5月19日,侨鑫集团第一批由数百员工通宵包装、打包的5000份救灾物资起运灾区。次日,侨鑫集团联合业主举办以“爱心的温暖,生命的祈福”为主题的烛光悼念晚会,并再次筹集了5000份爱心物资运往灾区。

  2010年,周泽荣向悉尼科技大学捐赠2500万澳元,为有史以来个人为澳洲大学建筑物捐赠的最大一笔慈善捐款,此项捐款使得周泽荣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慈善捐赠家之一。当旅居海外的周泽荣得知汕头潮南区委、区政府正着力发展教育改善民生,但潮南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的落后状况后,捐赠9000万元用于职教中心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建设配套、1000万元作为“教育基金会”启动资金。

  周泽荣曾说,他的每一份成就,都凝聚着社会的支持和关爱。他要求员工时刻不忘“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侨鑫集团还乐于资助各类文体活动,先后承办和主办过维也纳斯特劳斯交响乐团,喜多朗、雅尼新年音乐会等多家音乐团体演出,以及第八届世界花样游泳锦标赛等体育活动。2005年,侨鑫集团获得了广东省政府授予的“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以及“广东最具影响力企业”的称号,并荣获“2007年建设和谐生态社区全球杰出贡献奖”,是联合国60多年历史里获此殊荣的首家企业,成为这个领域里的“世界冠军”。

  关微:善举不留名的象征

  他不是明星,却引来各方关注,他从不露面,却成为追寻的目标;他们不是巨富,却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编织着社会关爱的美好。他微小,却造筑了伟大;他和他们共同的名字是“关微”,他们连结起来,无处不在。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座城市的真诚之爱。

  “关微”,许多人都在猜测他的真实身份,他一贯坚持低调的作风,媒体多次力图寻找并采访他,但是,他只是希望隐藏在幕后,默默地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一点支持。在他看来,他的财富从社会中得来,回馈社会是理所当然的事,自己力所能及去帮助别人,是一件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微不足道”。他也希望,如果有更多大商人、更有能力的人加入到行善的行列里来,形成关爱他人的风气,那就是他所期望的。

  “关微身上有一种‘侠客精神’,这种‘兼济天下’的情怀是他‘行善在当下’的精神动力。”(来自腾迅网友)

  “关微每次来捐钱都是搭个摩托车来,手里提着个黑色塑料袋,里面放着钱,而他的手机都是用得掉了色的。”(来自网友“汕头人”)

  这么多年来,这位“关先生”只要从媒体上看到谁有难,就会立马致电希望给予捐助。他只是一名平常小商人,赚的钱在大都市也不够买一幢房子。他也有家庭,要养家,希望家人能够过得好一点。不断地捐助,难道不影响自己事业的发展吗?他说,不,不会。那些“微弱者”困苦的经历促使他更用心、实实在在去做自己的事业,那些“微弱者”正是他事业发展的动力,他心里明白:只有事业做大了,才能帮到更多的人。他只是始终信奉孟子的那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能够把自己的爱心传递出去,同时,更多的人加入到传递爱心的行列中来,这才是“关微”所要的“大事业”。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事迹登上央视,他的“善”陪伴在15岁的南澳女孩林雯雯、汕头残疾作家吴游、江西保姆阿秀、潮阳金灶镇谭小华夫妇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们身边。他的爱心足迹,不仅留在了汕头,还留在了广州、韶关、河源等地,在广东希望工程甚至是宁夏共青团的助学活动中,都出现了他的“身影”:从2002年起,在“希望工程羊城会亲活动”中,“关先生”以不留名的方式,几乎每一次都参与捐款,数次一次性捐款20万元援建希望小学。在宁夏,“关先生”与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设立了“关微助学基金”……

  捐助,这样做幸福吗?他说,他很幸福。在“关微”的精神世界里,“施”比“受”更重要,“施”比“受”更幸福。因为曾经历人生坎坷、社会变革,受苦比较多,知道人在痛苦中的滋味,所以他更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幸福。如果真的能帮到那些有困难的人,他的内心会有很强烈的满足感。受资助者在摆脱困难之后,有所成绩后,如果能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社会,便是他最满足的时刻了。

  正因为这种“帮得了别人,一辈子都很快乐”的幸福观,许多人加入到“关微”的行列,“关微”成了他们共同的代名词。也许,走在路上,我们不经意会与“隐形”的“关微们”擦身而过。“他”与“他们”,是这座城市最最普通的一员,但,就是这样一群站在背后的“天使”,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诚之爱、奉献之美。“关微们”每一笔的捐款不一,少则数百元,多则过万元,但,都透着浓浓的爱意和善心。

  “关微”,我们这座城市“爱”的名片,在他人危难之际献出“微”一不变的真情,才使得这爱永恒,感动人心。

  林志林:守信义背井离乡打工还债

  十四年前,因养殖虾蟹遇天灾,他身负百万债务;十年后,他回乡公告寻找债主还钱。为了坚守一个“信”字,潮州市饶平县禦州镇村民林志林,用自己和家人的实际行动,艰难走过了一条“守信偿债”路。

  林志林常被乡亲们称为“生意怪才”,做一行,成一行。

  提及当年,林志林常常连他自己都数不清在多少行当中摸爬滚打过:初中毕业后务农、当裁缝、修单车。改革开放后,他打出11年老裁缝的招牌,办起了缝纫学习班,赚到了“第一桶金”, 后来,他又开了一间单车电器店、一间日用百货店。就在生意顶峰时,一心求变的林志林和四个合伙人一起到深圳、惠州做起了养殖业,可惜,因水质变化和台风,虾蟹大量死亡,三年下来,100多万元的投资化作泡影,而这些钱,不少是林志林从朋友、亲戚处借来的。因为林志林向来讲信用,一名同村人托林志林帮他向别人借款22万元,热心的他答应了。没想到,就在他投资养殖业损失惨重的时候,这名同村人竟卷款逃走了。林志林既焦急又内疚,决定把这笔债务也揽下来。一清算,他一共欠下137万多元的债款,其中打下借条的就有111人,没有打借条的债款达29万多元。

  大多数人在欠下巨款之后,通常都会选择跑路躲债,可林志林不是这样。他把家里的现钱都清了,用来还邻居的零星欠款,留下八、九万元的货物和房产,带着82岁的母亲及妻子、儿子等家人,带着几百元钱离开了家。六天后,林志林主动打电话通知债主,让他们到法院起诉他,通过法院拍卖其家产以补偿债主的损失。随后,他又主动与饶平县人民法院联系,表示愿意拍卖财产以偿还债务。后来,法院通过拍卖林志林的财产,偿还了55名起诉债主的176148元债务。

  在背负债务,来汕打工攒钱还债的十年中,林志林一家老小搬了13次家,搭过7个小阁楼。为节省房租,林家总是选择在汕头郊区落脚,有时候因为手头紧张,不得不另找租金更便宜的房子。林志林92岁的母亲清楚地记得,每次房东一提租,他们住不起就得搬走,最差的住处是在一个公厕边,房租一百多元,其气味难闻、蚊蝇肆虐,雨天还漏水。此外,林志林还穿街走巷捡人家丢弃的废木料,拿回家搭小阁楼;几百元钱的床垫都不舍得买,用50元买来海绵和布,自己动手做成薄薄的一层垫子将就。10年间,凡林志林住过的每一个地方,那里的房东、邻居都成了他的好友。因为,每个月,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交房租,从未欠过一分钱。

  由于没有资本、没有店面,林志林在汕头谋生举步维艰。十年间,他缝过内衣裤、摆过路边摊、卖过煎糕,天热了,上街卖水果;下雨了,赶紧出门卖雨衣。他曾经虚报56岁的年龄,进了一家工厂当车间管理员,每月收入2500元,可是刚做了一、两个月,就因为年纪大被辞退了,只能再回路边摆摊。林志林成天想着如何赚钱还债,但,通常每天只能赚20多元,要养活一家人并存钱还债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只要有债主上门追讨,林志林都会倾尽所有还债。当听说有一债主生病时,他硬是凑足了6000元钱把债还了。

  为了还债,林志林90多岁高龄的慈母非常识大体,节衣缩食持家。她总是教育子孙,“莫以善小而不为”,赚钱还债就是负责任。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林志林的大儿子在汕头打工,小儿子和儿媳上北京打工。一心想要替父还债的小儿子,经过努力奋斗,从每月赚500元的打工仔,到一家汽车美容店的小老板,且在还清欠款之前,小夫妻俩都不考虑生小孩,为的是不分散精力,不增加开支,不耽误替父还债的大事。

  在外打工十年,林志林带着积蓄回乡还债。为了不漏掉任何一名债主,林志林父子连续三天在电视台发布启事,请当初起诉他们的债主,到法院领取未还清的欠款。他们先还清了29万多元的无借条债务,再请法院帮忙,发放当初起诉他的债主们那些尚未还清的欠款。按照法律规定,通过拍卖林志林财产所得,偿还了起诉人的部分债款,此案早已结案,林志林完全可以不用偿还这部分欠款。但,他坚持说,10年后终于能够偿还,不止是还钱,是还良心债。法院工作人员终于收下了500252元的“尾数”,并将钱如数发到债主手上。

  十年,坚守“信义”之路,林志林一家走得曲折艰辛,但最终还债后重获新生般的轻松,给了他们一家幸福的心灵慰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泰国感动潮汕的十个人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