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强国而不受制于强国,是新加坡安全战略的核心。
去年,我从北京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带着若干疑惑,我踏上了这个许多华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岛国。弹丸之地,资源匮乏,种族复杂,强邻环伺,它如何将地缘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不少人觉得,既然全世界犹太人都向着以色列,那全世界华人也该都向着中国。这个华人为主的国家,对同文同种的中国到底是何态度?一年的所见所闻,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对新加坡的外交理念、外交策略,有了新的认识。
在相互制衡中实现以小博大
新加坡身处“四战之地”,近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虎视眈眈,远有中国、日本隔海相望;加上极度外向型的经济模式,新加坡的不安全感根深蒂固。在其看来,仅靠自我防卫无法求生存,必须有大外交,借助利用大国的力量均势才能保障自身安全。依靠强国而不受制于强国,是新加坡安全战略的核心。
“和而不同”是以小博大的必要资本。李光耀先生曾说,必须跟邻国有所不同,才能超越地理与资源局限,在国际上被认真视为一员。建国40多年来,新加坡一直致力于塑造自身独特价值:一是打造世界枢纽,发挥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十字路口的优势,跻身世界海运中心、航空中转中心。二是政治相对中立,通过发展与各方友好关系,扩大了外交空间,也成为国际投资的理想目的地。三是坚持以质取胜,重视人员素质,反映在军事上就是建设一支“小而精”的军队,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十分活跃。
依附美国是均衡外交的不变主题。立国伊始,新加坡就把美国视作均衡外交的重要支柱。在新加坡看来,美国是良性霸权,是唯一可以制衡中国的力量。要避免中国垄断区域化过程,必须依赖美国发挥主导作用。值得关注的是,近年两国防务合作不断提升,在亚太联合行动能力日益提高。樟宜军港成为美国从菲律宾基地撤出后在东南亚的重要落脚点。从樟宜出发,美国舰队可在24小时内西出印度洋,东入南中国海。新加坡已成为美军重返东南亚的首要锚地,是美国长期介入南中国海事务的地缘支点。
拉入印度是平衡中国的重要动向。东南亚自古是印度和中华两大文明的交汇区,Indochina这个词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特点。地理和文化上的深厚渊源,中国的快速崛起,为印度东进东南亚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而新加坡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手。新加坡在东盟(亚细安)内率先倡导东盟-印度合作,第一个与印度进行联合军演。随着南中国海问题升温,新加坡的倡议越来越受到其他东盟国家响应。
在更大的群体中寻求安全
国家的特殊性和地缘的复杂性,决定新加坡必须广结安全网络,成为一条“融入鱼群的小鱼”。新加坡是东盟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是亚太经合组织、香格里拉对话会等各种地区机制的建设性参与者。东盟的成长发展,是新加坡外交的成功实践,也为其对外运筹提供了有力平台。
新加坡在多边舞台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秉持共同安全、协调发展的理念。新加坡高度重视邻国的发展,认为只有地区共同稳定繁荣,新加坡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李光耀做过生动比喻:骑脚踏车和路人走在一起,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可如果开着奔驰(马赛地)与扛着锄头的人走在一起,就会感到紧张。新加坡一直推动东盟内部合作,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最大限度维护了东盟的团结,赢得了成员国的支持和尊重。
另一方面,新加坡也得益于其甘当“军师”、依靠思想领导的外交艺术。东盟在经济、政治一体化中需要领头雁。就经济竞争力和外交影响力而言,新加坡最有资格。但新政府的高明在于,它主动把领导者的角色让给印尼,自己则当好“精神领袖”,获得了广泛认可。新加坡不仅是贸易巨人、金融巨人,也是思想巨人。它提出亚洲价值观、东方模式等有影响的观点,善于发出代表地区国家利益的声音,成为地区的代言人。
新加坡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既有一以贯之的意识形态色彩,更体现灵活务实的实用主义本质。新加坡领导人认为,必须预测哪些国家将对新加坡的持续发展有帮助。不同时期中国对新加坡的不同价值,决定了新加坡对华政策的调整演变。冷战期间,新加坡一方面与台湾保持官方往来,坚持做“最后一个与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另一方面支持“一个中国”,与大陆保持密切关系,为自己留有余地。越南战争结束后,新加坡准确把握美国在亚洲脱身、苏联咄咄逼人的形势变化,欢迎中国参与亚洲事务,希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而这与现在它对印度、日本说的如出一辙。随着近年中国发展强大,新加坡旋即调整政策,拉住美国印度平衡中国的倾向更加凸显。所谓“朋友的朋友可以是我们的朋友,但朋友的敌人却不一定是我们的敌人。”新加坡的实用主义,恰恰使新加坡在中美博弈中获得了更大空间,也成为各方争相倚重的对象。
国小不一定式微。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将是影响未来亚太大棋局的一个关键棋眼。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
Ⅴ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一个中国留学生眼中的新加坡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