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刊发一篇《那些“没脸回家”的年轻人》的言论,重重地击中了此类年轻人的痛点。然而,相比“剩男剩女”始终挥之不去的“恐归症”困扰,那些“没脸回家”的人们所反映的社会心理以及背后的原因更加值得深思。
“恐归族”是对在外地工作、不愿意回家过节的人群统称。在常人甚至父母眼里,这些人有那么一点冷血,不念旧,甚至还常常被冠以不孝之名,事实上,他们的恐归背后藏着许多无奈,是在“衣锦还乡”的传统观念下的一种本能反应。
面子,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最被看重的东西,爱面子算不上什么坏事,但因“功未成名不就”导致想回家而不敢回家的心态却困扰着越来越多的“漂一族”,甚至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究其原因,与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不无关系。
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个体的努力不仅仅是要实现个人价值和远大抱负,还需要背负光宗耀祖的重任,或者,满足“衣锦还乡”的虚荣。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日,进一步激化了这种传统观念,在乡镇里尤为突出。调查发现,在“恐归族”中,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其处于“夹心层”的特征非常明显,在就业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于生活中同时面临在城市立足难和家庭期望高的双重压力。
“没脸回家”不是个别现象,它反映出中国当下社会阶层逐渐固化、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难;反映出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下,特大城市畸形膨胀,小城镇与乡村资源匮乏……若要帮助这些人“有脸回家”,政府机构或许要多些制度关怀,使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区域发展平衡,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多给“没脸回家”的年轻人其他打拼途径,而非一定要在大城市里实现抱负,如此也能让个人、社会都有脸面。
同时,新制度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其等待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如自己主动调整心态。单纯地以贫富论英雄,只会歪曲英雄的意义。“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春节的价值不正是提醒我们超越距离与世俗、投入家的怀抱吗?别管面子,有家可回就是幸福的。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中国年轻人可怜:混得不好,没脸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