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财经 > 泰国东盟研究 > 正文

缅甸媒体连发评论夸中国 称停建密松水电站无损友谊

缅甸官方报纸《缅甸新光报》19日刊文呼吁“与北方朋友(中国)强化友谊”,这已是该报连续第四天发表维护缅中关系的文章。中缅关系正因缅方突然停建密松水电站陷入敏感期,西方媒体据此炒作缅甸有意疏远“多年的大哥”中国,印度媒体宣称等到了在中缅间插足的机遇。在外界看来,缅甸官媒此时罕见地接连刊文维护缅中关系“必含深意”。但缅甸流亡人士办的媒体称,缅甸官媒17日也刊发题为“缅印友谊万岁”的社论,它和缅甸国内近来“开放报禁”等一系列突变叠加,刺激了外界无穷的想象力。印度和西方都有媒体认定,一场以争夺缅甸为主题的大博弈正加速行进。在国际政治史中,“大博弈”一词最早被用来形容英俄19世纪对中亚的争夺,而如今它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南亚、南海和东北亚,让中国及其周边看上去越来越像世界地缘政治的新重心。
“任何人都不能破坏缅中关系”
在过去一个月的缅甸媒体上,“密松水电站”是个出镜率很高的词汇,它本是中缅间一项非常重要的基建合作项目,甚至被中国媒体形容为建在缅甸伊洛瓦底江上的“海外三峡”。但今年9月30日,缅甸总统吴登盛突然宣布“考虑民众反对意见”停建该电站,令中方企业感到“非常震惊”。事实上,自今年6月起,以《十一新闻》报业集团为代表的一些缅甸私营媒体已打着“保卫母亲河伊洛瓦底江”的旗号开始炒作“反大坝”,宣称水电站会破坏当地环境,建成后294亿千瓦时年发电量的90%都会出口到中国。中国国内对缅甸单方面叫停水电站建设表达不解,反而给这些媒体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提供了借口,加上该项目还牵扯到克钦独立军等缅甸内部民族问题,因此变得更为复杂。
本月16日,缅甸官方媒体《缅甸新光报》发表题为“任何人都不能破坏缅中关系”的署名评论文章,从历史角度回顾缅中2000多年的交往和相互支持的胞波情谊。此后2天,该报接连发表题为“应谨慎,合乎逻辑和信息全面”和“祝愿(缅中)双边合作,互信和友谊成果持久”的评论文章,前者以长者与年轻人问答的方式解释密松事件,称此事不会影响缅中友谊,因为“夫妻间难免都有发生口角的时候”,文章还呼吁“缅甸民众从密松事件中得到一个教训:要以宽广的视野明智客观地看待每件事,而不是感情用事”。
“与北方的朋友强化友谊”,《缅甸新光报》19日发表以此为题的文章,感谢中国多年来在诸多方面对缅甸政府和人民的巨大帮助,文章同时称,缅甸停建密松水坝是出于对环境问题的担心,但缅甸国内确实有人想借机损害缅中关系,一些外国媒体的虚假报道也在缅甸迅速传播,但毋庸置疑,与邻国保持真挚友谊对缅甸来说举足轻重。
值得注意的是,《缅甸新光报》在上述4篇评论文章中始终支持政府停建大坝的决定,认为此举回应了民众的批评与担忧。缅甸私营媒体《缅甸时报》称,缅甸外长吴温纳貌伦上周以总统特使身份访华,解释密松事件。本周来华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缅甸副总统丁昂敏乌也会对中方作出解释。该报17日说,缅中双方同意妥善处理此事件,但尚不清楚是否已达成协议以及缅甸会因此向中国做出何种赔偿。缅甸总统吴登盛的一名政治幕僚表示,缅甸政府有责任尊重人民的意愿,也有责任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不能无视双方签订的合法协议。
缅甸之“变”刺激印媒想象力
“缅甸正发生重大变革”,《印度教徒报》17日的这一判断几乎不会引起多少人的反对。该报称,曾任军政府总理的吴登盛当选缅甸总统之初,曾宣布要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但外界对此一直持怀疑态度。然而从现在开始,这些改革不仅真的发生了,而且看起来还会继续下去。香港“亚洲时报在线”19日说,吴登盛的改革举措包括在今年3月上任后会见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释放200多名政治犯,以及放宽对媒体的管制,虽然缅甸反对派中的顽固派指责这些改革是“军政府的把戏”,但即使一些西方组织也承认“缅甸在变”,文章还据此将吴登盛这位“军政府首脑丹瑞大将亲自挑选的接班人”比做“缅甸的戈尔巴乔夫”。
“缅甸国内围绕密松水电站的争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一名在缅甸生活多年的华人1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说。他说,在军政府时期,缅甸一直实行严格的新闻出版审查制度,此前缅甸中文报纸为“过关”,需要将报道内容翻译成缅甸文送审。但吴登盛3月30日上台后宣布,从6月10日起将“官方预审”变为“民间自审”,首批入选试点的私营媒体居然有82家报纸和96份杂志。“外界都清楚新政府会进行改革,但谁也想不到改革如此之快,原本预计两三年后才会发生的变革不到3个月就实现了”。
“小进步累积出大成功”,《印度斯坦时报》16日社论将缅甸的变化当做印度在全球竞技场上成功拓展国家利益的证据,并将其称之为印度“和平周边策略的最新成功”。该报称,印度和西方一样鼓励缅甸发生民主变革,但反对西方用制裁+孤立的策略实现目标,而是与缅甸军政府保持接触。如今,“新德里应感谢中国在过去两年中傲慢的行为方式”,使周边更多国家突然提升了对印度的热情,“现在到了新德里向仰光抛出更多胡萝卜的时候了”。
《印度教徒报》17日的文章将密松事件解读为缅甸对中国经济影响日益不安的“最富戏剧性表达”。文章认为,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是缅甸军政府最值得依赖的朋友,但中缅交往史上也有中国文革时期缅甸发生排华事件等不愉快,眼下缅甸正急于摆脱与中国“令人不安的拥抱”,这一切对于印度来说都是“机遇”。
“缅甸叫停大坝建设也是对印度的警告”,伦敦大学缅甸问题专家拉尔对《缅甸时报》表述的这一观点,像是在泼印度媒体的冷水。拉尔说,印度在缅甸境内也有两个水电站建设项目,“它应该注意到,如果项目不符合缅甸国内利益,内比都(缅甸首都)同样有可能暂停或取消印度的项目”,在内比都眼中,提升与印度的关系是好的,但“印度还算不上是中国的替代者”。
不过,据流亡泰国的缅甸人士所办媒体《伊洛瓦底江》杂志网站报道,上周缅甸总统吴登盛访印后,《缅甸新光报》也曾刊登题为“缅甸印度友谊挽回”的社论,为缅印走近欢呼。
西方炒作“大博弈”重回亚洲
“印度在缅甸展开(与中国的)大博弈”,美国《华尔街日报》19日的这一判断在西方一直挺有市场。“大博弈”,这个最早被用来形容英俄19世纪争夺中亚的国际政治词汇,如今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形容“中印争夺缅甸”。
《华尔街日报》说,虽然就投资缅甸而言,印度长期处在中国的阴影之下,后者对缅甸投资占其外国总投资的2/3,中缅贸易额几乎占到缅甸双边贸易总额的一半,但有迹象表明,随着“缅甸不希望吊在中国一棵树上”,以及印度更积极地推进“东向政策”以平衡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情况正开始变化,“不管怎么说,印中在缅甸的角力已经开始了”。
“缅甸不是小国”,美国《外交政策》杂志题为“亚洲新的大博弈”的文章说,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中印同时对缅甸丰富的资源感到饥渴”。文章说,缅甸国土面积相当于英法之和(原文如此——编者注),但人口仅6000万,而其两大邻国的人口总和为25亿,缅甸就像中印之间“缺失的一环”,与中国紧密的基础设施联系甚至可以让它成为“中国的加利福尼亚”。文章还说,中印在缅甸有着各自的算盘,有人警告说,新的大博弈有可能导致两大新兴国家发生冲突,但乐观的人期待这场博弈能产生出新的丝绸之路,就像将中国与中亚、欧洲连接起来的古丝绸之路一样,而缅甸恰恰骑跨在当今世界最新、最具战略重要性的十字路口。
在一些西方媒体看来,旨在争夺缅甸的大博弈并非只发生在中印之间,中国与西方也在争夺缅甸。加拿大“新闻在线”揣测,缅甸叫停大坝项目是在试图用最小的代价摆脱对中国“老大哥”的片面依赖,以换取西方的谅解和解冻。但西方的胃口可能会因此被刺激得更大,并不愿过早解禁,而中国则明显已被激怒,甚至担心缅甸未来会将中缅天然气管道建设当做给西方的又一份“礼物”。
在西方舆论关注中印“大博弈”的同时,这个词还时常被用来形容南海、东北亚等中国周边国际局势,德国《舒瓦本杂志》甚至将21世纪称为“中国大博弈的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学者金灿荣19日对《环球时报》说,中国以及周边地区未来会成为世界政治的重心,在参与周边博弈时,中国在资源和政策等方面有很多优势,对此,中国应保持自信心。

Т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缅甸媒体连发评论夸中国 称停建密松水电站无损友谊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