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美利坚合众国第67任国务卿,为美利坚合众国第42任总统威廉·杰斐逊·克林顿夫人。希拉里2011年10月18日突访利比亚,加上美国拨款4000万美元,帮助利比亚执政当局维护军火库的安全。希拉里这次访问被认为重塑了“后卡扎菲时代”的美国和利比亚关系。
12月1日,缅甸总统吴登盛(右)在内比都会见到访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缅甸的希拉里·克林顿在把美国国务卿的位子,同“妇人的坏话”联系起来。她含沙射影地挑唆缅甸和发展中穷国,要“警惕那些只对挖掘你们的资源更感兴趣的援助国,它们不会想着去构建你们的能力”,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这是“警告来自中国的援助”。过去数日,多方称希拉里访缅是“美国国务卿50年来第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但希拉里“搬弄是非式的姿态”令人惊讶。希拉里这次访缅的大背景是美国最近接连出招推动“太平洋战略”,与之前强化澳大利亚驻军、在南海争端问题上支持菲律宾等举动不同,如今它瞄准的是缅甸这个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盟友”的国家。希拉里1日与缅甸总统吴登盛会谈,向缅甸送出“考虑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支持对缅国际援助”等“小礼包”,美国舆论称这是一种“奖赏”。美国会在缅甸成功挖掉中国的墙脚吗?几乎所有国际大媒体都在琢磨这个问题,迄今为止多数评论认为很难。缅甸总统首席政治顾问寇寇莱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尽管希拉里来访,但中国仍是缅甸对外交往中最重要的国家。
希拉里“奖赏”缅甸
“警惕那些只对挖掘你们的资源更感兴趣的援助国,它们不会想着去构建你们的能力。它们提供的某些资金也许有助于填补短期预算缺口,但我们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这些权宜之计不会产生可持续的结果。”这是希拉里11月30日去缅甸途中在一个援助会议上发表的讲话。英国《金融时报》说,希拉里警告,强大的新兴经济体可能更感兴趣的是榨取自然资源而非推动真正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接受援助时应做一个“聪明的顾客”。该报称,“希拉里没有特别点名是哪个援助国,但缅甸最大的经济靠山是中国”,而希拉里访缅目的之一就是“平衡中国在这个被孤立的6000万人口国家增加的影响力”。
希拉里并非首次这样挑拨。去年11月她访问柬埔寨时表示,美国希望柬埔寨能和中国举行公开坦承的对话,勇于向中国提出关乎柬埔寨利益的问题,比如中国在湄公河上游修水坝已影响水源的问题。昨天,希拉里也试图利用中缅在湄公河问题上的争执。路透社说,希拉里邀缅甸成为湄公河下游行动计划——美国支持的一个地区组织——的观察员。
“希拉里这样的挑拨不像大国领导人的做法,显得小家子气。”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袁鹏1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袁鹏说,希拉里最近多次做出类似挑拨,这一方面跟希拉里本人性格有关,她骨子里是一个比较强调人权和价值观的人,作为一个强势国务卿,她在奥巴马政府任期中可能还只有一年时间,现在可以无所顾忌地把自己那套东西放大。另一方面,这也表明美国在国力走向衰落时心态正在发生变化,已不像过去那么开放和平和,变得焦躁。
1日,希拉里与吴登盛会晤。《印度斯坦时报》说,招待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政治要人使缅甸偏远的首都现在成为焦点。美联社报道称,会见在内比都总统府一个装饰华丽的房间举行,吴登盛似乎渴望与美国的新开始。他对希拉里说,她的访问是一个“增进两国关系与合作”的“历史里程碑”。路透社说,希拉里称美国将支持向缅甸提供更多援助,并考虑在大约20年后重新派驻大使。美联社称,美国送的是“小礼包”。美国一名高官说,吴登盛介绍了缅甸政府的改革计划,坦承缅甸缺少民主和开放的传统。他请求美国为缅甸从军人统治转到文官统治提供帮助。但希拉里明确表示,缅甸改革步伐必须巩固和扩大,这样美国才会考虑放宽经济制裁。希拉里警告说,缅甸领导人应中断与朝鲜非法的军事、核武和弹道导弹合作。
《纽约时报》称,美国政府是否采取其他措施有待观察,取消对缅甸的制裁现在还不在日程之上。法国媒体评论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美国应解除对缅甸的制裁,这一表态是反“将”了美国一军,因为撇开“鼓励”、“改革”之类的套话,制裁问题才是缅美关系的实质性瓶颈,而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希拉里1日会见缅甸反对派人物昂山素季,并举行私人宴会。美国舆论纷纷强调希拉里在缅甸表现出的强势。但也有不少媒体沮丧地说,希拉里在荒僻的缅甸新首都机场只受到缅甸副外长带队的一个小型代表团的迎接,希拉里下飞机后也没有欢迎仪式。与之相比,缅甸竖起巨大宣传牌欢迎“独裁国家”白俄罗斯总理米亚斯尼科维奇来访。缅甸政府喉舌《新光报》在1日的报道中淡化希拉里此行,将米亚斯尼科维奇的个人履历放在头版,希拉里来访被放在了二版。
离岸平衡,美国对华新手段?
《印度快报》说,印度正紧盯缅甸上演的“东方大博弈”。
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认为,美国拉拢缅甸是一种“更微妙的入侵”。日本TBS电视台1日评论道,希拉里在会谈中多次要求缅甸“进一步推动民主化进程”,希望“缅甸走上全面民主化道路”,这是美国针对中国而在亚洲推进的“价值观外交”的一环。其实质是拥有民主制度的国家联合起来牵制中国。
英国《每日电讯报》说,希拉里抵达缅甸在中国引发大博弈上演的担忧,被视为试图包围中国。中国一名专家说,使用缅甸港口将使中国西部与印度洋的距离缩短3000公里,但随着美国在太平洋争夺影响力,中国通过缅甸抵达印度洋变得越来越不确定。日本《产经新闻>1日写道,“美国务卿访缅让中国充满不安和不满”。缅甸和朝鲜、巴基斯坦并列为中国三大盟友。缅甸接受中国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军事等多个领域的支援,中国也将从中东进口的石油经缅甸西部港口运到中国;为确保云南等地用电,中国计划在缅甸修建发电站;中国海军将来在亚洲施展拳脚也打算利用缅甸港湾。文章称,缅甸离开中国,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失去重要盟友,也会使迄今为止的对缅投资泡汤,还会迫使中国不得不改变对亚洲国家的外交政策。
“离岸制衡。”美国《新闻周刊》11月28日以此总结奥巴马政府新的外交战略,“从波斯湾经兴都库什山脉到南海”都是如此。“这是美国遏制对手的最佳方式,不在陆地上与他们正面对抗,而是通过保持美国的海军和空军力量,加强那些把美国视为他们强大邻国自然平衡物的弱小国家”。文章说,该战略在美国这样一个拥有强大技术和海军力量而又对伤亡数字高度敏感的国家源远流长。二战期间,罗斯福在美国被迫参战后曾希望把美国在欧洲战场的参与只限于提供空军和海军支持,让俄罗斯人和英国人在地面上打击德国人。文章称,当财力和信心不足时,这种战略思想就会获得青睐,它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减少代价同时保持影响力的方法。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似乎不认可这种新战略,该网站以“华盛顿笨拙的对华遏制政策”为题写道,美国毫不掩饰对华遏制意图,这是一个愚蠢的政策,它将使至关重要的美中关系复杂化,或许造成两国关系的永久损害。可能更糟糕的是,这项遏制政策象征多于实质,从而一方面具有挑衅性,另一方面却毫无效果。文章说,以美国在澳大利亚驻扎2500名海军陆战队员来说,很难想象在什么情况下这样一支小规模部队在军事上会派上用场。这种部署虽在军事上无用,但向北京传递了一个有敌意的信息,从而激起中国人的反感。对奥巴马政府重申跟菲律宾之间近乎垂死的同盟的明显努力,也可以得出类似结论。混乱、三流的菲律宾军队,在任何危机中都不是好的安全伙伴。
美国国内对如何对待缅甸并不一致。《纽约时报》说,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莱亭恩批评希拉里访问缅甸放出了“错误信号”,因为缅甸是一个“DNA仍旧残暴的非法政权”。《华尔街日报》称,美国商会在新加坡有700家公司,那些人都在等着“信号灯变绿”,一家公司的CEO说,“我们真的对希拉里期待甚多”。
缅甸总统首席政治顾问寇寇莱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缅甸希望借助希拉里的来访逐步破除西方对缅甸的制裁,也愿意和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但事情并不像西方媒体说得那样,缅美关系会一下子走多么近,毕竟很多问题摆在那里。他同时表示,希拉里来访不会影响缅甸对华关系,缅甸与中国有多年的友谊基础,中国仍将是缅甸对外交往中最重要的国家。另一名当地分析人士说,希拉里这次访问究竟会给缅甸带来什么还不好说,但恐怕没有西方媒体宣扬的那么意义重大。缅甸百姓现在最关心民生,但美国的制裁何时取消、是否取消还是个问题。
路透社1日发自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的报道详细描述了缅中密切的关系,得出“希拉里访缅,但难动摇中国在缅甸影响力”的结论。报道说,中央市场是曼德勒城里最大的市场,但市场内的摊位上满满当当都是中国生产的服装、电器和化妆品。自称“小伟”的缅甸果敢族青年用标准的中文普通话谈笑:“你看我是中国人,是吧?”报道称,无论是缅甸强硬的军方领导人、改革家还是支持民主的活动人士,都呼吁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无论缅甸与美国的关系如何回暖,中国都势必会在缅甸保有巨大的影响力。法国《快报》称,缅甸不是朝鲜,它和东盟的经贸往来频繁,和中印的传统关系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如今的一切,不过是他们试图扩大生存圈的尝试。日本大阪大学一名国际问题学者说,缅甸和中国接壤,如果缅甸也走向反对中国的道路,那么中国感受到的威胁会更大一些。美国现在采取的策略是联合中国周边国家走向亲美的道路,从而迫使中国接受美国的要求。不过,缅甸和美国的关系不会很快好转起来。
希拉里·克林顿在前往缅甸的路上说了一席话:“发展中国家要做一个聪明的受援国”,“警惕那些只对挖掘你们的资源更感兴趣的援助国,它们不会想着去构建你们的能力”,“它们提供的某些资金也许有助于填补短期预算缺口,但我们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这些权宜之计不会产生可持续的结果。”
世界媒体无一例外地认为,希拉里这番话是冲中国来的。作为美国的国务卿,她有点口不择言了。美国以往的霸气和自信没有了踪影,国务卿开始靠说“坏话”诋毁中国。这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个美国落差很大。希拉里在破掉美国的神话,现出它小肚鸡肠的真身。
中国的对外援助不能说没有缺点,但至少比美国的外援纯粹,援助就是援助。美国外援通常以军事援助为主,附加严苛的政治条件,很少触及受援国的民生。换句话说,美国的外援通常就是它的政治武器。“构建受援国的能力”,这种话恰恰美国没资格说。
美国的援助还经常变卦,受援国的行为稍让美国不满,援助就可能中断。希拉里所说的“不可持续”也很像在说美国自己。
相比之下,中国的外援大多投向受援国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并且围绕民生展开,广泛涉及工业、交通、农业开发、医疗、教育等。它们既是输血,也是对造血功能的培育。根本原因是,中国对外援助以尊重受援国的意愿为前提,美国援助则是“胡萝卜加大棒”里面的“胡萝卜”。
希拉里的这种挑拨恰恰像是在把受援国都当成傻子,而非把它们都当成“聪明的”。她或许以为“巧实力外交”威力无边,她只要动动嘴,就可以代替美国为巩固影响力必须付出的真金白银。
希拉里这番话在大国外交中,缺风度的程度几乎相当于“爆粗口”,以及“羡慕嫉妒恨”的大吵大叫。自她担任国务卿以来,她已经不止一次这样针对中国失态。
希拉里或许是在努力填补美国现实手段之不足。美国的财政赤字已是天文数字,贸易竞争也很乏力,被迫到处借钱。它现在增加一美元的外援,就意味着多一块钱赤字的压力。仅从预算能力来看,它作为超级大国的一些特权肯定要打折扣。
在这种情况下,希拉里正把她的“巧实力外交”做到极致。但这意味着美国要越来越踮起脚来,像耍杂技一样忽悠亚洲。美国的亚洲外交在失去由内向外的厚重和一言九鼎,它现在靠长袖善舞试图稳住亚洲各国的心。
不会有哪个发展中国家会认为美国的援助比中国的援助“更诚心”,美国如果增加对亚洲、非洲的援助,各国会巴不得。但美国想因此把中国“排挤走”,这完全不可能。如果美国对亚非的援助光说不练,口惠而实不至,那么它今天对中国的声誉抹了多少黑,用不了多久这些脏东西都会一点不少地转贴到它自己的脸上。
希拉里应当清楚,中国今天所做的一切很少有什么是专门针对美国设计的,而美国重回亚洲尽是些专门针对中国的动作。中国在自然行事,美国在刻意求之,谁更累,谁能坚持得长久一些,是不难预见的。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希拉里访问缅甸挖中国墙角 挑拨很失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