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第三条战略能源管线的中缅油气管道距离计划建成的2013年越来越近,但近一段时间以来缅甸局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国内不时爆发的民族冲突以及围绕油气管线发出的各种声音,都让人们关注着这一跨国工程的未来。一年前,《环球时报》记者曾赴油气管道的起点缅甸皎漂采访,看到中国建设者刚在荒岛上劈山炸石。一年过去了,《环球时报》记者再次来到缅甸,从起点皎漂到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掸邦等油气管沿线采访,探访缅甸变革环境下的中缅油气管道。
油气管建设遭遇“缅甸国情”
7月是缅甸最炎热的季节,在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掸邦等地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但在中缅油气管道建设施工现场,施工人员要身着厚厚的工服,脚穿防护皮鞋,头戴安全帽,把身体捂得严严的。“工服一会儿湿透了,一会儿又被晒干,每天要喝几公斤水才能保持体力。”一位现场工人向《环球时报》记者说道。
尽管此时烈日炎炎,但却是缅甸最佳的施工季节。中方一名技术人员说,“旱季没有台风和热带风暴的袭击,沙地变得干燥而结实,重型设备和运管车可以顺利进入施工现场。”被称为“世界级穿越难题”的油气管伊洛瓦底江穿越工程,就是抢在2011年旱季里完工,因为江水一年内水位变化显著,每当雨季来临,水位暴涨,方圆20公里内基本全部淹没。
–
中缅油气管道总体上是气、油双线并行,缅甸境内的天然气管道长793公里,原油管道长771公里,截至目前,原油管道缅甸境内段已经完成50%,天然气管道缅甸境内的工程已经完成80%。此前双方公布的竣工时间是2013年5月,但中石油管道局副局长、中缅EPC项目总经理高建国对记者表示,中缅油气管道业主方要求项目部按照“重要能源通道”的要求,加快建设速度,提前一个旱季施工期,在2013年1月31日全线完工。
尽管中方建设者雄心壮志,但缅甸复杂的地理及政治局势以及蔓延多地的民族冲突,给中缅油气管道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整个中缅油气管穿越6条海沟,翻越若开山,穿越或跨越伊洛瓦底江、米坦格河等多条河流,每次都需要进行油管、气管和光缆管3次穿越,施工难度极大,其中卡拉巴海沟穿越工程创造世界管道穿越最深纪录。
“此外,缅甸社会依托差,施工设备、材料全都受到限制,设备一旦受限,施工方法也跟着受限。有时需要一点简单的材料也只能眼巴巴等着从国内过来,甚至造成停工。”一位项目部人员向记者无奈地说道,在他看来如何对接“缅甸国情”才是最大的问题。
当初项目部计划从国内带来60%的施工设备,在缅甸当地租赁40%的施工设备。而缅甸当地施工设备和材料的稀缺状况,超出了预想。在施工重要地点、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记者看到这里工业基本空白,仅有一家上规模的水泥厂,还是中国帮助建设的。由于缅甸钢材出厂后没有合格证,所用钢材全部从国内海运过来。而像炸药这样无法从国内采购的材料,哪怕申请1吨,也要先后通过缅甸能源部、矿业部、国防部、总统府等部门许可,前后需要70多人签字,而且必须委托缅甸当地代理公司购买。
缅甸政策的不透明和不稳定也给施工带来困难。2011年,缅甸建设部突然提出,中缅管道穿越公路时所采用的套管必须是“方形”的。虽然国际上建设输油管线基本采用圆形套管,但缅甸建设部官员表示,“缅甸老百姓没见过用圆形的套管,中方施工时必须改用方形的。”最终,780条圆管全部更换,而重新制造的方形套管每米造价就比圆形套管贵8000元人民币。
缅甸变革给能源合作带来挑战
近几个月以来,缅甸新一届政府在政治上发生了显著变动,引起当地社会、民族关系等方面连锁反应,各种非政府组织、在野党力量越来越大,一些西方国家趁机施加影响,这些变动对中缅能源合作产生新的挑战。在国际上,西方媒体捏造谎言,指责管道项目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称“缅甸人民面临严重能源短缺,这种大规模能源出口只会加剧社会动荡”。一些缅甸反政府组织也把对政府的不满转嫁到中国工程上。3月间,约100名缅甸民间人士在缅甸驻泰国大使馆门前示威,要求缅甸总统吴登盛叫停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工程。一个名为“丹瑞天然气运动”的缅甸非政府组织向外界宣称,“这个项目没有与当地人民利益分享,同时缺少透明、负责的财政,缺乏企业责任。”
实际上,缅甸副总统吴丁昂敏乌不久前曾率领多名部长视察了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表示缅方对项目的支持,但缅甸的商业环境仍然很不稳定,半年内已经叫停了三个重点项目,包括泰国投资的火电厂、中国投资的水电站以及印度投资的水电站,这样的情况也令人对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感到担心。7月24日,缅甸西部若开邦议会第一大党若开民族发展党为首的政党联盟再次向联邦国会提出议案,要求对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进行重新审议。这也是缅甸国内政党第三次提出重新审议中缅油气管的议案,前两次议案均被否决。
此外,由于许多征地、安置工作均由缅甸方面负责,因此往往形成不到位的矛盾。在掸邦最北部城镇南坎,那一带9个村庄的86户村民迟迟没有拿到土地补偿金,使许多南坎人认为“是中国人没有给钱就动工”。《环球时报》记者在掸邦采访时,了解到一些村民对中缅油气管道不满,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国支付的补偿金只能由当地政府转交给村民,这笔钱往往被各级官员层层盘剥后仅剩30%左右,搬迁安置工作因此出现不到位的情况。
更让中方担忧的是缅甸的民族冲突,尤其自2011年6月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开战以来,少数民族武装和政府军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缅甸民族冲突可能影响油气管道的施工安全以及日后的正常运转。克钦邦首府密支那市市民钮兴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一年来克钦独立军和政府军在距密支那100多公里的边境地带经常发生冲突,交通要道由政府军把守,乡村则是民族武装的活动范围。
根据记者了解,在缅甸境内约800公里管道要经过四个少数民族武装控制区,包括克钦独立军、巴朗国家解放阵线、北掸邦军和南掸邦军。掸邦军发言人劳盛对记者表示,掸邦军不会攻击中缅油气管道。但是当地村民因为被迫搬迁,田地受损,无法种植庄稼,而油气和电力主要卖给外国,缅甸赚到的钱经层层盘剥,当地村民基本上得不到什么好处。劳盛称,由于当地军火泛滥,少数武装派别和个人也可能会用攻击外资项目来要挟缅甸政府。
管道建设惠及当地百姓
尽管中缅油气管道建设面临种种困难和考验,但随着项目大量资金注入当地,确实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开始惠及当地百姓,沿线的一些村寨逐步富裕起来。一年前,记者在油气管道的起点皎漂马德岛采访时,这里基本上是一个荒岛,现在马德岛上有人骑上了摩托车,更多人用上新装的电话。2012年4月的泼水节,马德岛居民一改往日因缺水而互相抹泥巴的习惯,第一次尝试泼洒清水。在中国的支持下,当地建起了第一座水库,学校、医疗站等设施也随之建立。
中方项目部人员对记者表示,在建设过程中,中方积极主动促进建设沿线的就业、经济合作、环境保护和慈善等,管道建成后,缅甸政府每年可获得巨大的过境费和维护费,并为管道沿线带来经济发展机遇和就业机会。
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有不少缅甸工人正在忙碌。村民磨季告诉记者,他以前捕鱼为生,现在在中国项目做工,每天可以领到3000缅币(1美元约合750缅币),而技术工人可以拿到5000缅币,现在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一倍,而且公司还组织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目前,在中缅管道项目中,缅甸工人超过2000人,占总用工量的70%以上。项目部正在缅甸全国范围内招聘工人。
2011年是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全面启动社会经济项目的第一年,中石油和油气管道公司共捐献407万美元,建造了45所学校、24家医院或医疗站,使80万人的医疗环境得到改善。同年3月,经油气合资公司所有股东同意,公司每年出资100万美元,在缅开展公益事业,以造福管道沿线人民。
在油气管道施工地点,中方项目部经常为村民修路、打井,给孩子送书包、文具。一段施工结束后,常出现村民们含泪相送的场面。记者在皎漂采访时,遇到村民主动给工地送花生和西瓜。“村民的淳朴和友善让人感动。”来自天津的小邓告诉记者。一位名叫汶滕年的缅甸村民对记者说:“以前不十分了解中国,但通过接触,发现中国人很友善,中国是个很好的国家。”
HH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中缅油气管在缅甸国情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