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财经 > 泰国东盟研究 > 正文

家人被屠杀、劳改四年,没人比他更适合讲述红色高棉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看到了、想到了世上所有的画面。”——潘礼德。
柬埔寨,有著名的旅游景点吴哥窟,有我们熟悉的西哈努克亲王,还有红色高棉。潘礼德所谓的“画面”,指的正是关于红色高棉的画面,而他的纪录片作品《残缺影像》,则是一部关于红色高棉的历史的电影。
对《残缺影像》的了解应该从潘礼德的生平开始,而他的另外两部纪录片作品《S-21集中营》和《杜赫:炼狱魔王》,则是这部电影参考的坐标。
导演潘礼德出身于1964年,在他11岁时,他的祖国柬埔寨开始了波尔布特领导下的红色高棉统治。他的家人在大屠杀中死亡,而他本人在劳改营被关押了四年之后,才得以逃出。在泰国短暂逗留了一年之后,他以孤儿的身份前往法国,在著名的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
导演潘礼德的经历和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颇为相似之处。
这段他青少年时期不可磨灭的经历使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长期关注者。“几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缺失的画面。这是一张红色高棉统治柬埔寨时期,拍摄于1975年至1979年之间的照片。这一张照片并不能证明红色高棉的暴政,但它足以令人思考、反思,以及还原历史真相。” 正如没有人可以比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的波兰斯基拍出更好的关于二战的电影(《钢琴家》)一样,也没有人可以比作为直接受害者的潘礼德拍出更好的关于红色高棉的电影。
父亲在窗前阅读、吟诗的场景是潘礼德不断怀念的画面之一。
“《残缺影像》是一部关于我和我父母的故事的电影。在它之前,我从来没有在一部电影中使用过第一人称——‘我’,所以这是一部非常个人的电影。”潘礼德说:“很长时间以来,我希望那些痛苦能够被减轻、遗忘,但是却总是事与愿违。我感觉我已经在红色高棉统治的那个时代中死过一次,然后又重生。我不得不带着那些痛苦与死亡,努力地活下去,直到我第二次生命的最后一天。”
尽管在1994年就以剧情片处女作《米乡之民》(Neak Sre)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真正给潘礼德带来国际关注的却是他2003年的纪录片《S-21集中营》。在这部纪录片里,他去繁化简地运用历史影像、人物采访、空间回访、事件搬演等方式,让观众直接进入这段在电影里鲜有人提及的历史。而在2011年的《杜赫:炼狱魔王》中,他对红色高棉的杀人魔王杜赫进行直接的拍摄和采访,让观众直面一个杀人魔王的脸。这两部纪录片,一部是关于受害者,一部是关于施害者。而《残缺影像》,可以算是潘礼德的“红色高棉纪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我已经拍摄了几部关于红色高棉的电影,但是我不想仅仅只是记录那些证据。我更想做的,是创造一种形式,一种电影化的表达。《S-21集中营》是一种表达方式;《杜赫:炼狱魔王》则是另一种。我不是只拍红色高棉的导演,我也不是这段历史的专家。我是一名电影导演,我希望我的片子不仅仅是展示证据,而是能想象、创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与极权主义抗衡。” 潘礼德说。
《残缺影像》设置在红色高棉执政期间的70年代,利用第一人称的旁白叙述,自传式地讲述了潘礼德家庭的故事,他的父母、姐妹以及朋友在屠杀中的遭遇。与其说他在寻找一张缺失的画面,不如说他是在寻找一段隐蔽的历史。可是画面已经缺失,那么历史又该如何揭开?他说:“我在祖国的档案、证件及宣传资料里寻找无果。现在我知道了,这张照片的缺失自有其理由,我停止了寻找,决定自行制作一张照片。”因此,和前两部分别利用大量采访和历史影像来寻找历史真相不同,潘礼德这次并没有满足于利用仅有的幸存的影像来对历史进行呈现,而是率领一个团队,做出了一大堆小泥人,试图“重建”当年的空间、人物、事件。
潘礼德是在影片拍摄了一年半之后,才产生了制作“小泥人”的想法。最开始,他只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描绘出他童年时的记忆。1975年,他和他的家人被赶出自己的房子;多年之后,潘礼德回到家乡,原先的房子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间卡拉OK厅。于是,潘礼德让团队中的一名成员做一个房子的小模型出来。潘礼德本来想用木头作为原材料,但那名成员却坚持使用黏土。
潘礼德对用黏土做出来的微缩模型非常满意,“你需要用泥土,加上一点水,还需要阳光的照晒使泥土变得干燥——每一道程序都要刚刚好,不能多、也不能少;然后,还需要用你的双手,一点一点的捏出形状。这些泥人已经不仅仅是泥人了,他们有了自己的灵魂。他们来自于泥土、水、和阳光,这是多么诗意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又和电影的创作过程非常类似:从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一步一步的,你才能找到那个你希望讲述的故事。”
如果残缺的影像可以复活,那么消失的历史是否可以重建?潘礼德给出了答案:“某些画面本应缺失,由其他画面来代替”。 这种重建的方式在这种历史题材的影片中显得特别有力量:如尸体般的泥人一动不动地伫立在同样是泥巴捏出来的屋子前,有的在做农活,有的在搬板凳看电影,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座博物馆,看到展厅里的微缩景观呈现出的一段历史。
影片中,泥人们当然不会有任何动作和表情,但是在残酷的历史的烘托下,“这里有生命、斗争、痛苦、美丽、消失脸庞的悲伤、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有时甚至是优雅和勇气:但绝不是遗忘。”
潘礼德成功的地方在于,他找到了最精确的方法(泥巴塑造的微缩人物和空间),来强调这是一段历史——不是虚构,也不是想象,而是来自政治摧毁之后仅存的记忆。死去沉沉的氛围通过巧妙的方式直接传递给观众,从而使得影片超越了一般历史题材纪录片达到更高的艺术高度。
“电影中是没有真实的。人们经常说这是一部‘现实的电影’,或者‘真实的电影’,但事实却是,影像从来没有真实可言。”潘礼德说:“但是,电影却可以把你引向一条通往真实的道路。看完电影之后,你的感受是真实的,而不是影像本身。”


片名:L’image Manquante《残缺影像
导演:Rithy Panh(
潘礼德
制片:Bernard Comment、Catherine Dussart、Martine Saada
制片国家:法国、柬埔寨
首映时间:2013年5月19日,戛纳电影节
片长:92分钟

mm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家人被屠杀、劳改四年,没人比他更适合讲述红色高棉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