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首季度极为靓丽的表现之后,中国经济已放缓至更趋常态的水平。宏观指标从优异转为寻常,对中国债务高企和监管收紧的担忧,以及近期主要大宗商品价格纷纷下跌,引发投资者对中国增长放缓波及全球经济的担忧再起。
中国作为亚洲的核心,其经济动能对于亚洲荣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中国GDP超越预期(比如今年第一季度)时,市场情绪高涨;而在中国增长未达预期时,市场很快会黯然神伤。
好在中国将轻松实现今年6.5%左右的增长目标。更加有利的是,即便中国经济有所放慢,亚洲并未停下复苏脚步。
中国增长势头回落
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所有宏观指标都优于预期,名义GDP增幅高达12%。首季度的优异表现得益于政府支持的基建投资(同比增长25%)、依然强劲的住房销售(1-3月同比增17%,2016全年增长22.4%)以及出口复苏(同比增长8.2%,去年则萎缩6.2%)。基建投资增速创下自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最高。
但过去两个月以来,中国的增长动能减缓,而且不大可能恢复强势。随着政府对新购房者的监管收紧,房地产市场到年底将会更显着降温。而由于财务成本持续攀升、对政府债务以及非标信贷渠道的监管日益严格,基建投资也在放缓。
与此同时,中国各大金融监管机构借助于经济走强之机,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督管理。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已发布一系列旨在促进金融去杠杆、强化监管机构间的协调、遏制盛行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机性借贷的禁令以及指引性文件。
这些措施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但也会引发短期阵痛,例如今年以来公司债券发行减少,虽然传统的银行信贷渠道并未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鉴于一季度奠下的基础,而且中国政府仍有充足的货币与财政工具可用于刺激经济,因此实现今年的增长目标应该不成问题。
信用风险疑虑挥之不去?
债务持续堆积、监管不断加码,是中国经济增长目标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是别忘了今年秋天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保持经济稳定将是政府在短期内的要务之一。
最近穆迪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3下调至A1,虽然这已广为市场预期(因为自2016年2月以来穆迪对中国信用评级展望一直是负面),但降级的时间点仍出人预料。受此影响,中资公司美元投资级债券的信用利差一度扩大,但几个小时后即收复失地。
此次信用降级对中国的整体融资成本影响有限,因中国债市几乎完全依赖国内融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会出现信用紧缩的情况。
中国债务与GDP比率已升至260%,考虑到政府仍在依赖基建投资来保持经济增长,因此可以肯定在未来几年债务还将继续升高。许多人认为这条路不可持续,最终会导致中国金融系统崩溃。但是这个观点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理由如下。
首先,中国债务几乎全部为国内投资者所持有,因此出现国际收支平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更何况贷款方与最脆弱的借款方都是国有企业。其次,高企的债务受到国内高储蓄率的支撑,即使包括影子银行在内,总体银行贷存比仍低于90%。第三,只关注负债端意味着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中国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端包含未来能带来回报的生产性资产。此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防范危机发生。
再通胀交易仍未结束
中国增长放缓意味着亚洲再通胀交易进入新阶段,即增长虽然放缓但仍高于趋势水平。本轮周期的蜜月期或许已经过去,但是留给投资者的机会仍可观,投资者可借机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
整个亚洲地区的增长仍稳固且均衡。从近期上市公司季报可看出,企业信心改善且盈利持续增长。我们认为盈利能力增强、低利率以及外贸复苏,将支撑未来几个季度投资增长。今年亚洲实际投资增速提升1–2个百分点应该没有悬念。
今年迄今亚洲(日本除外)股票已上涨22%,新加坡股市的涨幅也达到19%。历来与亚洲股市表现息息相关的两大先行指标 — 美国ISM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和美国通胀调整后实际利率都预示未来亚洲股市仍有上升空间,虽然涨幅应该比今年前五个月收窄。
本地区最佳投资机会可能存在于精选金融股、具有长期增长潜力且估值合理的公司以及优质分红股。中国股市因企业基本面改善以及相对有利的估值,仍具吸引力。
新加坡股市的市盈率已升至长期水平,目前估值较为公允。如今新加坡经济与房地产市场已达到近四年来最佳入场时机,投资者可精选银行与地产股进行投资。
中国经济趋势的变化从来都不容忽视。在整个地区屏息等待云开雾散之际,投资者应借此动能暂缓的间隙为本轮上升周期的第二阶段做好准备。
(作者系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首席投资总监及投资总监办公室主管。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亚洲再通胀交易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