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晶晶(前排右一)带队参加比赛。
江努日·图日干巴依在演唱《玛纳斯》。
古丽拜克热·买明(右)与父亲在巡护交河故城。新华社记者 李响摄
图尔贡·米吉提(右)与玉苏甫·艾沙。本版配图除标注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新疆文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文艺创作精品频出,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本版特推出“天山南北 文启新篇”专刊,邀请4位新疆当地文化界人士分享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故事,从亲历者的视角,带我们走进内涵丰富、百花齐放的新时代新疆文化花园。
昌吉回族自治州文化馆副馆长于晶晶——
为大家提供更多精神食粮
前不久,我随新疆“丝路之声”合唱团参加了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群众合唱终评比赛。我既是合唱团的组织者,也是声乐指导老师。
这次比赛是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能参加就是很大的荣誉。我们演唱的曲目是《不忘初心》和《山居秋暝》,难度很高,大家很努力,发挥了最好水平,每个人都学到了不少东西。
大学里,我学的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后来到昌吉回族自治州文化馆工作,现在担任文化馆副馆长、群众文化研究馆员。能做群众文化工作让我很开心,因为我能用学到的知识服务老百姓。
昌吉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许多群众喜欢歌舞诗画,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各县乡文化活动十分丰富。
2013年,我们文化馆新馆落成,一共4层,建筑面积达14100多平方米,各项设施一应俱全。排练、比赛、演出,馆里每天都很热闹。
有了硬件保障,昌吉州群众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迅速发展——在我们馆里经常活动的团队有十几支,既有中老年团队,也有青少年团队。我们这次赴成都参赛的团队,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丝路之声”合唱团的成员,来自社会各界,有出租车司机、幼师、农家乐经营者等,大多非专业出身。每周二晚上8点,是大家的固定排练时间。有的成员住得远,参加一次排练需要开车往返四五十公里。大家风雨无阻,凭的就是“热爱”两个字。
这次一起到成都比赛的王艺参加合唱团多年了,从一个音乐爱好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合唱队员。她说,这几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合唱中找到自信与快乐。听到这些话,我感觉很自豪。
从2014年成立至今,合唱团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2016年,参加第三届新加坡国际合唱节,获混声组银奖;2023年,参加新疆首届文化艺术节,获十佳节目奖;2024年,参加新疆第四届合唱展演,获最佳展演奖;同年,在新疆“群星耀天山”合唱比赛中,斩获第一名。
除了“丝路之声”合唱团,昌吉州文化馆还长期活动着庭州爱乐乐团、晚霞舞蹈团等一批艺术团体,它们在当地都已小有名气。
此外,昌吉文化馆设计推出的全州农牧区文艺汇演、青年歌手大赛、少儿歌手大赛、中老年歌手大赛、舞蹈大赛暨广场舞展演、器乐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也深受群众欢迎。特别是近几年,文化馆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开放式互动区、炫彩艺术展览、创意艺术体验区、VR舞蹈体验区等,为公众提供沉浸式艺术体验,吸引大量青少年参与,成为暑期社会实践、家庭亲子活动、单位团建的热门选择。
昌吉州文化馆建馆40多年来,推动昌吉州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未来,我和同事们会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大家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精神食粮。(本报记者 韩立群采访整理)
《玛纳斯》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
希望把《玛纳斯》发扬光大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人,我唱了一辈子《玛纳斯》。我记忆最深刻的场景就是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期间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观看《玛纳斯》说唱展示,同我们亲切交谈,他指出,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传奇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七代带领柯尔克孜族民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在帕米尔高原上经久流传、生生不息。
我从小就喜欢唱《玛纳斯》,不到20岁,就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小有名气,周围的人都说“这个小伙子唱得好”。每遇节日、婚庆等活动,大家都会邀请我去唱。
青青草原,白色毡房,一对新人喜结连理。我受邀为宾客演唱,关于英雄的诗句不断吟诵着……突然,毡房的门被打开了,门帘被卷起来了——原来毡房外还有那么多人,大家都被英雄的故事吸引过来,站在那里安静地聆听。从早上唱到晚上,我的眼睛困得睁不开,但我舍不得停下,不忍让喜爱英雄的人们失望,优美的句子不断奔涌而出。
以前,《玛纳斯》只能口口相传,没有固定的文本。为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产,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开始对《玛纳斯》史诗进行大规模搜集记录、翻译出版及研究工作。
经过30多年努力,我们的前辈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8部《玛纳斯》史诗内容,于1983年被全部记录到纸上,1995年完成出版。2022年4月6日,2000余万字的《玛纳斯》(汉文全译本)发行,相较老一辈“玛纳斯奇”(《玛纳斯》说唱者),青年“玛纳斯奇”开始尝试用国家通用语言演唱。闻着油墨香、摸着“玛纳斯”3个烫金大字,我的眼眶都红了——我知道,从此《玛纳斯》可以被更多人认识、了解。
《玛纳斯》最初是以“一个人唱、其他人听”的形式传承的。1984年,《玛纳斯》第一次从草原搬上舞台。此后,《玛纳斯》以二重唱、合唱、弹唱、对唱、表演唱、歌剧、舞剧等不同形式与观众见面,并加入了库姆孜、口弦、克亚克等民族乐器。
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玛纳斯》登上北京主会场舞台,我和其他几位“玛纳斯奇”演唱了摇滚版的《玛纳斯》。不断丰富的表现形式正吸引着更多的人来认识、了解、喜爱《玛纳斯》。
作为一名《玛纳斯》传承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玛纳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更多人感受到《玛纳斯》的魅力。我会更加努力培养年轻的“玛纳斯奇”,为《玛纳斯》的保护、传承、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我已收了30多个徒弟,用心教每一个徒弟唱好《玛纳斯》,是我最快乐的事。(本报记者 李亚楠采访整理)
文物保护员古丽拜克热·买明——
接力守护交河故城
我们一家与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渊源颇深。
1972年,我的爷爷热合曼·色提听说政府在招录文物保护员,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并成为交河故城第一位文保员。此后18年里,爷爷一个人几乎承担了整个故城的日常管理工作:售卖门票、保障游客安全参观、每两天骑着毛驴巡查一次故城、定期调查附近的雅尔湖千佛洞和古墓群。
交河故城总面积约37.6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53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我曾问爷爷,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守护交河故城。爷爷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想守护好从小长大的地方。”
爷爷对交河故城的情愫感染了他的小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买明·热合曼。1990年,父亲也通过选拔,成为家中第二代交河故城文保员。
父亲参与了几乎所有交河故城的保护维修项目。最让父亲骄傲的是,2005年10月,正在故城里巡逻的他发现并抓住了一伙盗墓贼,守护了故城的安宁。
我从小在交河故城边长大,交河故城就像我和小伙伴们的童年乐园。只要父亲有空,他也会带着我到故城里巡查。本科和硕士阶段,我选择了历史和文物保护专业,2013年硕士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回到家乡,回到交河故城,成为父亲的同事、家族的第三代文物守护人。
很荣幸,刚参加工作的我就能够参与交河故城的申遗工作,负责现场测量和周边村庄的文物保护宣传。吐鲁番的夏天很热,我和同事们一起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2014年6月22日,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天,大家欢欣鼓舞。那以后,我们的工作热情更加饱满。
从爷爷、父亲骑着毛驴巡逻交河故城,到如今我们利用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对交河故城进行研究性保护,我们一家三代也见证了交河故城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文物保存状况大幅改善。
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有重要史学价值。这些年,国家对交河故城投入很大,完成了五期交河故城本体加固工程;我们文保员队伍也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支更专业化、科学化的团队;“夜游交河”体验项目采取“情景剧+体验”的形式,融入十二木卡姆乐曲和民歌,一经推出便深受游客青睐。
在“夜游交河”体验项目之外,我们还设计推出“交河故城研学课堂”、“交河故城马拉松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青少年体验、“与文物对话 让文化传承”主题寻宝和主题音乐会等文体旅融合活动,让这座拥有2300多年历史,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的古代建筑城市,成为全世界游客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接下来,我将和同事们一起,继续守护好交河故城,用文化遗产讲好新时代中国新疆故事。(本报记者 徐嘉伟采访整理)
作家图尔贡·米吉提——
以笔为犁,耕植民族团结沃土
我20世纪70年代出生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阿合雅镇,小时候常跟着长辈去阿克苏城里,每次都要经过市中心那条热闹的王三街。
那时候,街上的老人总爱坐在茶馆里讲故事,我就是听着津商王福才和他的维吾尔族养子王三的故事长大的——王福才从天津来西北边城扎根,收养了不到1岁的维吾尔族孤儿王三,带着他去天津读书学中医,后来父子俩回到阿克苏,一砖一瓦建起了这条街。那些故事里的温暖,像阿克苏的阳光一样,照进我心里。
我从1990年就开始搞文学创作了,这30多年里,写了百余部作品,但我心里一直惦记着王三街的故事,总觉得有个声音在催我:“你得把这个故事写出来,这是属于阿克苏的记忆,更是各民族心连心的证明。”
2019年,我终于下定决心动笔写《王三街》。这一写,就是近两年。为了把故事写扎实,我翻遍了阿克苏的地方志,还专门去王三街走访多次,跟街上的老商户、老住户聊天,听他们讲更多关于这条街的细节——比如早年这条街只是个小巴扎,后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几代人一起努力,才建成了如今阿克苏最繁华的中心街区;比如抗战时期,街上各族商户一起捐钱捐物,支援前线,那种同仇敌忾的劲儿,现在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
小说里,我以王三的人生为主线,从他被王福才收养,到去天津接受新式教育,再到回到阿克苏和父亲一起建街、守街,横跨新旧社会,一直写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王福才对王三的养育之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街上各族商户互相帮衬,共谋发展;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大家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些都是我从老人们的讲述里、从阿克苏的发展里所听到、看到的。我用文字把这些故事串连起来,就是要告诉读者:王三街的发展历程,就是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王三街》(国通语版)于2022年出版,2023年再版。2025年初,《王三街(二)》(国通语版)作为续篇,也已与读者见面。此外,《王三街》(维吾尔语版)于今年9月出版,蒙古文版、柯尔克孜文版、哈萨克文版也将陆续出版。
当然,《王三街》系列的出版,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王三街》初稿用维吾尔语写成,新疆作协副主席玉苏甫·艾沙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将其翻译成国通语版。为让译文里的王三街更鲜活、更接地气,他还专门飞到阿克苏,在王三街逛了3天,摸透了街上的每一家店铺、每一条小巷。编写过程中,新疆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们也给了我很多帮助。
2023年,刘亮程的《本巴》拿了茅盾文学奖,实现了新疆文学界茅奖零的突破;2024年,首届天山文学奖成功举办,玉苏甫还凭着《王三街》的翻译拿了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翻译奖;还有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改编成电视剧,拿了“五个一工程”奖,在海外也很受欢迎——近年来,我看着新疆的文学事业一步步发展壮大,心里特别自豪。
往后,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写新疆的山山水水,写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写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让更多人看到我们新疆的美,看到我们新疆文化的活力。(本报记者 胡仁巴采访整理)
制 图:徐嘉伟
本版底图由AI参与生成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11日 第 07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天山南北 文启新篇(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