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已经不是李白、杜甫等胸怀大志的名人专利了。人在职场,一身技能无法发挥价值,空有一腔宏图大志却因职务低微无法实 现,足以让职场人焦虑不平。某网站曾做过一次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575位职场人士中,有41%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有34%的人偶尔觉得自己怀才 不遇;只有25%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正在或者曾经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人加起来有75%。
怀才不遇者的困境
场景一:领导缺一双慧眼
同一所大学、同时入职的储备干部,陈林认为自己比同学兼同事赵声优秀。因为每次在会议上他都能提出“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的问题,他认为自己的思维 广度与深度都是优于其他同事的。可是这次晋升,领导推荐了赵声而不是他。这让陈林耿耿于怀,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是领导的失误,对下属能力没有准确的评 估。
场景二:公司制度所不容
硕士学历、五年资历的老员工,技术骨干林新至今仍是“技术骨干”,而他带出来的实习生们如今已有人走上领导的岗位。林新认为自己绝不是旁人眼中的 “技术男”,他有一副好口才,绝对适合做管理,虽然他绝少显露。之所以不能得到管理层的认可,林新总结原因为公司文化官僚,而自己不拍马屁,无视等级,才 为“权贵”所不容。
讨论:你真的怀才不遇吗?
观点一:没有真正的怀才不遇
很多在工作上没什么建树的人总喜欢给自己戴上“怀才不遇”的帽子。因为这样便可以把这份责任推卸到别人的身上。但有时候你并不是怀才不遇,而是你的 才能根本就还没展示出来,如何让别人去“遇”?这时候你的才能处于蓄势待发期,结果可能是厚积不发或厚积薄发。如果你是厚积不发的这类人,“怀才不遇”根 本无从谈起。
想必都听说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如果你是匹千里马,早晚都能遇到你的伯乐。或许你现在还没有遇到那只是因为时机未到。因为你的才能是一种 现实的存在,你现在的老板或许能忽略它的存在性,却无法磨灭它的存在性。但在将来的某一天或许你的才能将被他们认同,现在只是时机未到。“遇伯乐”这种事 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观点二:此处“不遇”自有别处“遇”
职场中,因为个人性格、处事方式与企业、领导存在冲突,确实会导致“怀才不遇”的情况。当领导的偏见形成,员工常常是“不做也错,做了错更多”,让 人无所适从。这与领导的管理能力有莫大的关系。此时摆在员工面前的无非两条路:改变自己,或者另寻“伯乐”。对于一个有“才”的人来讲,一般性格都比较固 执,坚持原则,改变自己不太可能,那只能另寻他主。
这种情况的前提是员工真的“怀才”,倘若是没有真本事,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而一味扩大自己的优点,那只能处处碰壁。这个世界不缺“怀才不遇”的人, 只缺“怀才”的人。只要有过硬的职业资本,相信“怀才不遇”只是暂时的,“良禽择木而栖”,怀才之人何必对一时的埋没而耿耿于怀?与李白杜甫们不同,我们 可以效忠的不只一个“朝廷”。
观点:怀才不遇与一朝分娩
他接过我递过的热茶,坐下来喝了几口,心情慢慢地平静下来。我坐在他对面,一边静静地听他述说职场上的遭遇,一边回忆以前关于他的一些印象:
他90年代从国内某知名大学冶金专业毕业后进入省冶金研究院工作,因工作勤奋,善于钻研,很快得到领导的器重成为技术骨干。后来,院领导发现他人格 上有喜欢钻牛角尖、爱较真、重过程等偏向,认为是个搞技术的料,就选送他去国内某高校进修。进修回来后,领导让他负责某个科研项目,但因团队组织与协调方 面出了些问题,项目没有大的突破就无果而终。他认为同事嫉妒自己的才华不配合,领导也没有为他主持公道,就辞职到一家外企任技术部经理,一干就是5年,但 一直徘徊在初进公司的职位上晋升无望,他又跳到某中资企业任技术部经理。
机缘巧合,他想加入我们公司。由于他有国外矿业工作经验、熟练英语,同时正值公司海外项目缺乏懂外语、了解国外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公司领导对其比较 认可。作为HR我对他进行了面试,我发现他在专业技术上有深度但缺乏广度,难以对将项目中的各种技术要素连贯起来,工作中比较专注于过程的完整性但对工作 产出则相对不敏感,团队协作上喜欢个人单干但不善于团队协作。综合考虑,我觉得他适合做技术研发而难胜任项目管理,经过与公司领导以及他本人的多方沟通, 最后聘用他参与新项目的技术研发与攻关。
入职后,我特意提醒他注意多向领导汇报、多与人沟通、多尊重持不同意见的团队成员。他确实很努力,收集大量相关的技术资料,针对项目的技术提出了许 多建议,但他总觉得领导不够重视他。比如向领导汇报时,领导总是对他提出的建议既不赞同也不否认,总是让他多看看、多与同事探讨后再确定等等。另外,他来 公司三个月了,职务也没有明确下来,这让他觉得不被重视,有种怀才不遇的感觉,所以当知道我今天到分公司时,特意找我诉诉苦,同时也流露出辞职的意向。
他的遭遇与心态,许多在职场上恃才独行的人也许同样有过。那么,身在职场的我们应如何理解与面对所谓的怀才不遇呢?
你的才能是不是企业当下所需要的“才”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才的,都能用其才在某个方面发挥作用,比如你能说清洁工就没有才吗?没有力气的才和甘于从事脏苦累的心态,他能将大街打扫干净吗?我们所谓的才,是社会、企业根据各自的用人需求与价值观而形成不同的人才价值序列。
有一次我给某企业班组长讲课,问他们我是否具有当好班组长的能力?其中一个回答说大材小用,另一个比较大胆,说我胜任不了班组长。那个说我胜任不了 班组长的,是从班组长胜任素质角度来讲,非常客观;那个说我大材小用是从我目前的职位表象出发,对照社会、企业认为哪些职位应由拥有何种学历、经验、能力 等标准的人去担任来评判,二者观点都没有错。所以,当你进入一家新企业时,不管你拥有博士高学历或确实在某方面有超群拔类的能力,当产生怀才不遇的感觉 时,可先分析自己突出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企业当下需要的才还是未来需要的才?如果是当下需要的,就要反思为何没有让你遇到发挥的机会或匹配你才 能的职位;如果你身上的才是企业未来需要的才,就更需静下心来研判:未来是多长?值得我去等待吗?如果值得我去等待,我该如何从当下出发做好现在的工作 呢?当你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后,也许就会静下心来安心工作,不会动不动就感叹怀才不遇。
你的才能是否具备适应企业环境生长的特性
创造或改善环境远比挖空心思寻找人才更重要,因为人才的成长与能力的发挥具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要不怎么有“南桔北枳”的现象发生呢?人才引进来 后,一定会遇到与以前差别较大的企业文化环境、陌生的同事关系、企业规章制度等因素。你的才必定要经过所在企业的“土壤培育、雨水浇灌、阳光化合、同化适 应”等过程,才能重新发育为企业所需的才,才会在企业开花结果。上面案例的主人公,才到企业几个月,也许连环境都还没适应过来,还没把自己的才与公司需要 的才对接上就发出怀才不遇之叹,确实有点早了。从业多年,我看了不少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且从短期看也确实相对比较优秀的人才,因自己无法融入企业环境经营 怀才、遇才、育才、养才等成长环节而默默地归于沉寂或选择离开,不能不令人婉惜。
个人主动遇见自己的“才”常常比被动让企业遇“才”显得重要。我以为只要企业招聘你了,一定是企业认为你的才能将会创造高于企业所付给你的薪酬,可 以说就是你怀的才被企业遇上了,但遇上不一定就会让你立即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或舞台,遇上其实等于没遇。此时,就需要你自己主动去遇见自己的才。一方面 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可以完全让你发挥才能或人才岗位完全匹配的企业,因为企业都是由许多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专业知识、成长经验、员工构成的小社会,企业中的 群体都会在某个节点上对单个的人才成长有阻碍或推进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常常用稀缺资源职位、薪酬来衡量人才的能力与贡献,但职位晋升、薪酬增长毕竟有限, 无法充分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所以,对自己所怀的才,不一定非要被动地从职位、薪酬等方面寻找依托,可以试着从提高内在修养、专业知识深度广度等方面,自己 主动创造条件、反客为主地去遇自己的才。当你有怀才不遇之感时,也许正是企业或组织暂时只能提供给你发挥一半才能的机会和舞台,那么履行好自己现在职位的 职责应当是比较轻松,那么为何不抓住因工作量不饱和让自己有更多可支配时间的机会,通过学习深造、拓展人脉关系、观察总结等方式,静待自己优秀之才迎风绽 放呢?
我以为将人才的“才”引入企业就如怀孕过程一样,都要经过受精着床(招聘安置引导)、发育保养(适应融入培养)、阵痛分娩(职责职位业绩)等生命创 造过程,如何让人才的“才”在企业的母体内健康成长及至生命诞生,是企业与人才双向互相呵护的责任,特别是对于人才来说,珍惜每一次成长性的新生机会,不 断地蜕化成长为冲天飞龙是对自己才能、自己人生应尽的责任。
本文来源:制慧网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怀才不遇还是眼高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