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FDI连续12月出现正增长,同比增长16.11%。1月份外资、外贸均出现超预期增长,也引发市场对于热钱流入压力重返的警惕与担忧。更不容忽视的是,这些热钱不是流向实体经济,而是大规模地流入到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以及基础设施项目上去。中国该如何突围?
商务部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107.63亿美元(折合664.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11%(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至此,中国FDI已经连续12个月出现正增长。不过,16.11%这一数字明显高于上月的3.3%,并大幅超出市场预期。1月份外资、外贸均出现超预期增长,也引发市场对于热钱流入压力重返的警惕与担忧。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按理说现阶段,出于对于中国经济下行的担心,以及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美元的短暂走强,一直在担忧外资撤离和热钱的加快流出,或者有人说资金正在逃离中国。现在好了,资金掉头啦,针对这种海外资金加大加快流入的现象,虽然我们可以不再像前一阶段担心资本外逃,而且长期萎靡不振的A股市场也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提振,但需明晰,现时若有海量海外投资资金进入人民币市场,对刚刚企稳的中国经济肯定会带来不小风险,需要我们认真准备,小心应对。
这次热钱增加的原因,多是乔装打扮,利用政府招商引资的方式混进中国,而之所以会有热钱流入,其根本原因无非包括: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存在境内外利差、资产价格上涨等。而热钱流入的渠道,既有贸易项目下的虚假交易,也有经常项目下的非贸易项资金转移,还有外资企业的增资扩股,以及各种非法渠道。
更不容忽视的是,这些热钱不是流向实体经济,而是大规模地流入到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以及基础设施项目上去。因为,如果这些资金能够流到实体企业,就算市场不太景气,消费不太旺盛,也不至于出现严重的资金沉淀现象。更重要的,一旦实体企业生产正常,居民就业充分,收入稳定,也会带动市场的恢复,并与生产形成良性循环,使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得到改善,从而带动经济的复苏。而现实情况则是,中国经济仍低速增长,汇丰银行公布的1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亦从上月的50.5回落至49.5,6个月来首次跌破50荣枯线,预示着中国经济去年下半年经济复苏景象已经频临结束,经济又重回到低速运行阶段。
再者,1月份的贸易数据和其他经济数据表现并不相符,数据强劲到让人感到有些困惑,市场上也有暗示说近几个月又出现了“虚假出口”的现象,因为,前几个月的进出口数据就引发了人们对于贸易数据失真的争论,其中不容忽视的,就是基于套利目的的虚假贸易行为。
这样做的风险是,对于本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地方债风险等问题的中国经济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就如同本来就严重上火的人,又给吃辣椒,那就更加火大了。
从国际层面来看,大规模热钱流入中国也显示了以美国为首的国外势力的险恶用心。一方面热钱大举进入中国,形成“堰塞湖”,但中国境内又无力消化,必须通过走出去方式转移,但以美国为首的国外势力阻挠中国走出去的步伐,以美国为例,就严格审查中国对美投资。对于涉及港口、自然资源、金融市场、高科技产品以及与国防相关的产品,中美企业在做出投资决定之前,必须先通过美国政府的严格审查。另外,欧美同盟显形,《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进展顺利。据路透社报道,作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协定磋商的一部分,消息人士披露欧盟将取消96%的美国进口商品关税,除了牛肉、家禽、猪肉等敏感商品。而美欧联手重新制订全球贸易与监管规则,凌驾于WTO规则之上自成系统,中俄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进入WTO平台,如今这一平台可能被废弃。
中国面临热钱压境局面,该如何“突围”?
解决的方法,当然需要金融改革抵御热钱攻击,中国应从强化资本项目管理、提高热钱进入成本、制造热钱进入障碍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筑高堤坝抵挡热钱洪流。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快资本走出去的步伐。
一方面是因为,过去低端的招商引资模式已经不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模式当初确实带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中国园区经济的发展,是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但根据经济规律,所谓招商引资,政府投资,低劳动成本的增长规律已经开始缺乏后劲,所以简单的招商引资,低端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中心的增长动力,也已经衰退,也就是说中国继续靠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简单出口退税来维持现状,扭转低端制造业转出去的态势,是反规律的,中国必须有新的举措,推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开放,来释放新的动力。
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出口将遇到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如潮水般的出口将家具中国和很多国家的利益冲突,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将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猜疑和反对。如果中国一意孤行地鼓励出口,尤其是单一地向美国和欧盟出口,最后会发现在很多场合,中国的声音变得无人喝彩,该调整发展战略的时候了。
最主要的则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潮流,尤其是欧盟的发展与扩大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对东亚国家构成了巨大压力。也是从此时开始,中国与东盟国家改善了关系,双方的经济贸易关系也发展迅速,目前中国已经是东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也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紧密的经济联系,以及各自经济规模的扩大,都需要能够彼此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采用共同规则来运行经济,以便减少成本和增加效益,尤其是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双方都更加意识到了彼此合作以应对危机的重要性,其相互信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所加。
经济史学家普遍认为,二战后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除了意识形态方面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美国过剩产能的消化问题和外部需求的拓展问题。二战之后,美国拥有大量储备(当时黄金是储备币,美国占70%以上份额)、全世界50%以上的产能、几乎对大部分国家都保持着贸易顺差。而二战后,欧洲和日本疲软的经济无法支付对美债务(美国是协约国集团最重要的供应商),迫使美国必须为盟友们提供融资、帮助其启动经济获得自生能力,让他们采购美国的物资帮助美国消化过剩产能(“产能过剩”变成国家债权),并使负债高度“国家化和政治化”,从而降低坏账率。于是,马歇尔计划也被广泛看作是“国家资本主义”类型的外需拓展策略。
中国目前的情境具备一些类似的因素,例如中国有3万亿的美元储备、拥有巨大贸易顺差的中国可以为外部世界提供过剩资本、中国是“世界工厂”,拥有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而在基础建设领域中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能力。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提出了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在中国其实已经实施,由于东盟在中国多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中是仅次于港澳台的最紧密核心层,中国的“马歇尔计划”首先选择从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突破。
而近期,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比如,中国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办法》中指出,未来,中方投资10亿美元及以上项目,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投资额在10亿美元以下、3亿美元及以 上项目,则只需要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备案;不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3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项目,由地方发展改革委办理备案。这也表明中国资本将再次出海。中国资本出海的号角已经吹响,但如何具体实施才是关键。
コ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热钱压境 中国如何“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