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去瑞士吗?”
1998年夏天,吴先生在家里看电视,屏幕上忽地跳出一行蓝底白字:“你想去瑞士留学吗?”他顿时怦然心动,赶紧叫来儿子,一起把广告上的电话号码抄录下来。吴先生的儿子吴因中专快毕业了,送他到国外留学,一直是父母的一大心愿。
第二天,父子俩就找到了当时还在本市西区一座高级写字楼内的“瑞士某有限公司”,首席代表M女士热情接待了他们。
据M女士介绍,他们代理的“瑞士某酒店管理国际大学”的入学要求不高,“只要通过我们这里的考试,学校就能接收,没别的要求。”虽然吴因的英语不太好,但在中介公司的电脑前做了几道题,也就顺利过了关。
接下来要谈的自然是费用问题了,据M女士介绍,只要缴付头6个月2万多瑞士法郎的学费、生活费。学校会安排3个月实习,实习期间赚的钱,可以维持第二学期的学费、生活费,甚至连零花钱也有了呢。一年之后,既可以申请到美国,也可以留在瑞士,用打工的钱来读书。
吴先生说服了妻子,两人决定为了儿子的前途,暂不买房,咬咬牙拿出十几万元积蓄–“送孩子留洋,值得!”
付了2000美元的“中介费”,又汇出2万多法郎到瑞士后,吴因果然如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随即飞往瑞士去上那所酒店管理国际大学。父母虽然不免牵肠挂肚,但想到儿子今后的前程,也稍觉安慰。
10月初,儿子打来了第一个电话,竟哭着说:“老爸,我们上当了!”国际长途昂贵,一下子没法说清,吴先生赶紧在电话里对儿子说:“你看着办,能读就读,不能读就回来吧。”。
10几天后,儿子的信来了。原来在瑞士根本不能打工,私自打工是违法的。读完6个月课程,学校的确会介绍实习机会,但报酬很少,根本不能支付后面的学费,更谈不上生活费了。
“而且他们给我办的是1个月的旅游签证,我要延长签证,又花了一笔钱。听老生说,这个学校很会赚钱的,老师素质也不是很好,正规上课少、‘实践’却多,‘实践课’老师随便打分,动不动就通不过,通不过连补考也没有,必须重修,重修又要8000瑞士法郎,老生整天提心吊胆的。”
瑞士生活水准很高,吴因诉苦:“超市根本不敢去,就是一天三顿吃面包,也很贵的。”没多久,圣诞节到了,学校关门放假,学生们必须离校。由于住处没着落,也无法打工,为了节省开支,吴因只能买了机票回国。一来一去,又花掉1万多人民币。
返校后,吴因看到同学们都给老师送礼:丝绸啊、项链啊……他没有想到这一点,就把从家里带来的茶叶送给了老师。“老师当时脸就板了起来,好像很不高兴。”吴因妈妈听说此事,赶紧打电话给另一位家长,人家告诉她:“茶叶算什么,真是的!外国人吃红茶,绿茶又不稀奇的。”
在接下来的“实践课”考试中(端盘子等),吴因考了68分,70分算及格–同一批9个学生,包括吴因在内的3个中国学生都没有及格。
按学校规定,他们必须重修3个月,这意味着,必须再缴8000瑞士法郎学费,这还不包括3个月的生活费。
此时,吴因已经开始觉得前途甚为渺茫了–即便这次考试通过了,接下来的实习收入,也不足以维持日后学习。一年以后,能够到美国去的名额极为有限,不仅成绩的要求很高,而且,必须出具高额“担保金”。
而吴先生一家,再也拿不出钱来了。
吴因开始了“流浪”生活,在同学那里东住一晚、西住一宿,一边在外面寻找打黑工的机会,但在瑞士这个公民的法律意识很强的国家,只持有学生护照,是没有酒店愿意冒风险雇佣你的。
一个月后,吴因回到上海,结束了一场恶梦。
吴先生夫妇对中介公司起了疑心。仔细查看合同、收据、发票,才发现,该公司挂在门口的牌子、负责人的名片,报刊、电视广告、以及信封、收据上都写明“瑞士某公司”,而正式合同上盖的章,却是同名的“上海某公司”。吴太太想起,当初她付中介费时,坚决要讨发票,对方一开始说:“发票,暂时用光了……”后来终于给了她一张白发票,盖的是“上海某贸易有限公司”的章。
他们到工商局去查,发现“瑞士某公司”根本不存在,只有同名的上海某公司,这家上海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建筑、化工、家具、家电……
吴先生夫妇愤怒了:“当初他们说得天花乱坠,说什么虽然现在要花一大笔钱,但一两年后便会收回投资,有人在那边还打了两份工,日子很好过……根本没想到会是这么个情况!否则我们绝对不会送儿子出去的。”
和吴因同班的另两个中国孩子,虽然又缴了8000瑞士法郎,继续读下去了,但其中一个后来还是退了学;另一个虽然去了美国,坚持读完了全部2年的学业,拿到了文凭,总计花掉人民币50多万元,但这张文凭的回报率并不像当初中介公司说的那么诱人,吴太太说:“现在还不是回到了上海,还在找工作呢。”
吴先生夫妇和这家中介公司开始了没完没了的交涉。该公司“总经理”Z女士(此人的丈夫是一个瑞士人)退回了他们2000美元的中介费。但是除受到税务部门500元的罚金外,该公司没有受到任何别的处罚。“可我们现在什么也没有了,万一生病怎么办?”曾是老三届的吴太太眼圈红了。
8月9日,上海市有关部门对非法留学中介进行了整顿,那家中介公司已经从原来的办公场所消失。但可以肯定,要不了多久,类似的公司还会向不知情的人兜售:“你想去瑞士吗?”
编者附言:记者曾多次试图与这家中介公司取得联系,但无论是拨该公司“首席代表”名片上的电话号码,还是通过114查号系统查出的另一个电话号码,都无法找到相关人员,像这样一个风声一紧就打“游击战”的留学中介机构,要以法律惩治,看来也难!再说,一旦真的打官司,诉讼费用不说,吴先生夫妇也未必能保证胜诉。
他们的惨痛经历能给予广大读者的,可能是一些“前车之鉴”:第一,在孩子的学业基础和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千万不可“拔苗助长”、盲目留洋,真正有回报价值的文凭不是金钱能够买得到的。第二,留学中介能够做到的,无非是一些咨询沟通和“跑腿”的工作,在因特网发展迅猛的今天,如果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信息,自己准备资料,少花“冤枉钱”。第三,如果由于种种原因,确需中介帮助,一定要睁大眼睛,在签合同的时候,仔细对照营业执照和合同上的名称,蹦紧“自我保护”的弦。
oo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非法留学中介把我们害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