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亲友集》中作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
德增上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了具备依照著佛教的整体戒定慧三学的教量、证量以外,对世尊的言教还要有很丰富、广博的认识,尽管如此,如果老师的程度跟学生一样,乃至于比学生差,那也不行,老师的条件一定要比学生好。德增上是指他的德行,并不是指脑筋好,也不是说他懂得多,而是他如法行持跟法相应的德行要比弟子好。《亲友集》说:假定与你共住的人(特别是你所依的师长)比你差,那你只有退失;(世间也是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周围的人非常重要。)如果所依的善知识跟你一样,那对你没太大的帮助;如果成就超过你那就很好,所以应该亲近超过自己的善知识。那么善知识应该是哪方面的条件超过你呢?就是戒定慧三学,这样的尊重是最最了不起的,是我们应该去依靠的,这个才叫德增,而不是指其他方面。有些人由于藉著鬼神的力量而拥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如果你碰见这种增上而受到吸引,跟著他的话,后果就很麻烦,所以后面告诉我们要有智慧去判别。这里所说要找超过你的善知识,一定是依著增上三学来判断的。
【如朴穷瓦云:“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又如塔乙云:“我于惹珍诸耆宿所,而作目标。”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朴穷瓦是噶当传承当中非常重要的祖师,也是敦巴尊者最主要的弟子之一。他说:“听见了善士(就是善知识)他们一生的行持史传,我是向上仰望,心心念念向往这些。”这个对我们很重要!每个人心里面都有向往的东西,可是我们向往的是什么呢?看看那些真正的善知识们,他所向往的、所衷心景仰的,就是菩萨、祖师的功德。他听见这些尊长们一生的成就,以及怎么成就的过程,他会产生向上仰望的心。假定我们经常能够有这个念头,自然触境逢缘会启发我们向上。后面会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善友,最可怕的是恶友,这两者我们要分得很清楚。惹珍就是敦巴尊者所造的寺,也就是噶当的根本道场,敦巴尊者以下在这里有非常多的成就者。如同塔乙所说:“我对这个传承当中,诸位先前的大德们非常仰望,这就是我所希望的目标。”所以下面就说,我们所仰望的善知识,一定必须是在德行上超过我们,使我们心目中有一个目标,心心念念希望像他一样。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同学当中彼此的待遇多少有点参差不齐,我们往往在这个上面斤斤计较:他住的地方比我好,他吃得比我好,他这个比我好……那表示我们心目当中真正向往的就是这些东西。现在引祖师们的传记告诉我们,他心目中向往的是成佛这条路上高于自己的祖师,他们的功德才是他心目中所要的。这个内涵,必须透过平常不断地熏习,听懂了这个道理以后,还要在生活中尽量处处如法照著去修习,久而久之才会产生这样的功效。
【如是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诸所余者是摄他德。】
善知识应具足的十个条件当中,已经讲了六个:三学、教富、达实性、德增,这六种是善知识本身应该具足的条件。下面还有四个,是要用来帮助别人、摄受别人的德行。为什么需要具备摄受别人的这些功德呢?
【此亦如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若除为他说无谬道摄受而外,无有以水洗罪等事。】
佛不是拿水来洗我们的罪,也不是用手来除众生的苦。平常我们很重视加持,用手摸摸头,大家觉得很高兴。实际上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就算是佛也没办法把自己所悟证的移到别人身上,他是能够很善巧地指示众生真实的正法法性,让他们了解了照著去做,然后才能得到解脱。在印度有一个很有趣的错误概念,他们认为恒河是圣河,只要到圣河里去洗洗澡,就可以得到解脱;即使不能到恒河边,舀一点河水来洗一下也有好处。平常有很多各式各样类似这样的说法,但是佛讲的不是这样,是必须要透过善知识他自己修行的悟证,不但如此,还懂得怎么把他自己悟证的内容,能够很善巧地灌输到学者的身心当中,所以必须具备四种摄受别人的德行。
【其中四法,善巧说者,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第七点就是善巧说,是指懂得善巧地将修学的内涵很有次第地引导来学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个不善巧的话会出差错,这有很多典型的故事。当然这里讲的是善知识的条件,但我们学的人要注意!我们不要要求别人说:你不够、你不够。应该回过头来在自己内心上面去检查,越是能这样反省,那我们受用越好,这是很重要的基本概念。
【悲愍者,谓宣说法等起清净,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是须犹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说几许法,我未曾受赞一善哉,以无众生非苦恼故。”】
悲悯是指说法的法师动机很清净,有一些人说法的动机是为了名闻利养,我们要找的善知识不是这样,他是出于慈悲心的推动,真正为了帮助众生而说法。举个例子,像大善知识博朵瓦告诉慬哦瓦(黎摩子就是指慬哦瓦)说:“不管说多少法,我完全是因为怜悯众生受轮回生死苦,为了帮助他们才说的。人家说我好、坏,那根本不是我想要的。”而反观我们现在,如果讲得很好,有人赞叹,就很高兴,这是为名;或者是为了讲完以后能得到很多利益,名闻、利养这些都是错的。所以不但要很巧妙懂得怎么介绍佛法,还要内心的动机纯正。这样还不够,还要下面第九个。
【具精勤者,谓于利他勇悍刚决。】
对自己修行而言,精进是必须要的条件。修学佛法假定没有精进的话,尽管脑筋很好,听懂了要去做的时候,懒懒瘫瘫,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这样要修学佛法是不可能的。除了自修以外,帮助别人也是一样要精进。
【远离厌患者,数数宣说而无疲倦,谓能堪忍宣说苦劳。】
要把自己所了解的佛法教导给学生,那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不怕厌烦。之前提过我们听人家讲比较不容易;至于讲给别人听,对一般人或者特别是我们这些念书人来说好像并不困难。这里要弄清楚,是指由于真正了解生死轮回的痛苦,如法行持,做到了以后,出于悲愍要帮助他人的这种情况下,要不厌其烦地教导别人,而不是随顺著自己乐说的习气去教别人。要在动机清净的条件之下,才谈得到远离厌烦;如果是自己欢喜讲说,好出风头,这个情况不算。所以离厌患是要配合著上面的条件去讲的。实际上到了后来,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以上所说的十个条件要百分之百具足非常难,所以这里边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主副之间要决择一下,下面一段就是这个内涵。
【博朵瓦云:“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向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咛敦,全无善说,虽说施愿,唯作是念今此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然有前五,故谁近能益。”】
博朵瓦说:十德之中最重要的是戒定慧三学、达实性和悲悯心。戒定慧的慧是教量,达实性是证量,这是就自利来说;具悲悯是要利他的根本动机。这五个是最主要的,下面举实例说明。阿阇黎就是自己依止的师长。前面说要教富,教富就是要多闻,知识很广博、很丰富,开起口来说得很动听。他说:我的阿阇黎响尊滚,既没有多闻而且又不耐劳,平常人讲的应酬话,他也不善巧,但是他具有前面这五种德性,所以任何人在他跟前一定获得好处。这个不耐劳不是说他做事情没劲,而是你去问他的时候,对于引导学生要用种种善巧而不厌其烦,他缺乏这个条件。真正的修行人,他自己修行绝对耐得住苦,我们千万不要说他耐不住苦,要不然他根本不可能达实性。我们可以仔细地看一下祖师大德这种坚苦的精神。所以这个不耐劳是指在教人这一点上面。
讲到不善巧应酬语,近代有一位大德-│弘一大师,真是了不起。他的传记当中没有很明显地说,但在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里有这么一段公案。倓虚大师请他到青岛湛山寺去,那里的学生都知道一看见他出来散步的时候马上要避开,否则明天他就关在屋子里面不出来了。他非常不欢喜多说任何一句话,平常我们见面总会互相问候,弘一大师连这个话都不愿意讲。这个例子典型地说明,很多真正的修行人都是把全部的精神放在修行上。为什么要讲这个例子呢?就是告诉我们:要找老师不要只看外表;乃至我们自己努力也好,重心在什么地方要把握得准。
博朵瓦的另外一位师长咛敦也是一样,不论讲什么话都不善巧。施愿就是如果有人来供养,他会代他们回向,然后简单地说法。连这种话他也说得不善巧,所以平常很多人在他面前很难听懂他的话,不晓得他说些什么。他对于语言这么不善巧,但是因为具有前面这五种条件,所以不管谁亲近他,都能得到受用。反过来,假定不具足前面五种条件,就算能说善道也没好处。
【如是若于诸所学处,不乐修行,唯赞学处所有美誉,或其功德以谋自活者,则不堪任为善知识。宛如有人赞美栴檀,谋自活命,有诸欲求妙栴檀者,而问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实无。”此全无义唯虚言故。】
前面博朵瓦所讲的这两位善知识都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不认真修行,只是赞美学处的功德,告诉别人这个多么好,有多大的功德,其目的是为了自己谋生活,求名闻利养,这样的话,绝对不是善知识。举个比喻:就好像有人赞美栴檀怎么、怎么好,只为了自己的利益,想靠这样来活命或者为了名闻利养;有人真的要找妙栴檀,就问他:“你有吗?”“对不起,我没有,我只是讲讲。”所以他讲的都是空话,没有用。下面特别引经证明。
【《三摩地王经》云:“末世诸苾刍,多是无律仪,希欲求多闻,唯赞美尸罗,然不求尸罗。”于定慧解脱三种,亦如是说。次云:“如一类士夫,称扬栴檀德,谓栴檀如此,香相极可爱。次有诸余人,问如所称赞,栴檀少有耶,诸士夫此问,答彼士夫云,我是称赞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诸不勤瑜伽,以赞戒活命,彼等无尸罗。”所余三种亦如是说故。】
末法的时候,很多修行的苾刍“多是无律仪”;这个律仪指的就是如法修行,不但内心、而且行为都跟它相应;也就是说末世很多出家人,讲了很多的道理,却不能够如法如理去做,单单求多闻,想要懂得很多,不但多听而且赞美戒是如何地好,实际上他自己并没有真正去求戒。这个求是指身体力行,不是文字知见。除了戒以外,定、慧、解脱也是如此。我们修学的目的是为求解脱,为解脱所以需要智慧,要智慧就必须要定,要定必须要戒,这是必然的次第。真正通达实性以后就得到解脱。
【如是修行解脱之尊重,乃是究竟欲乐之根本,故诸欲求依尊重者,应当了知,彼诸德相,励力寻求,具其相者。诸欲为作学人依者,亦应知此,励力具足如是德相。】
就像前面所说的,修行解脱的师长是我们所要求究竟欲乐的根本,所以说道的根本在亲近善知识。因此想要依靠真善知识的人,应该了解善知识须具备那些根本的德相,了解了以后要努力去找,这是就学的人来说。愿意教人的人也应该努力具足上面这些条件。所以不管是学或教,我们都应该了解作为善知识的十种条件。下面有个说明对我们非常重要。
【由时运故,具全德者实属难得。若未获得如是师时,将如何耶?】
现在由于“时运”,也就是这个时代或者说机运,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业,我们没有种过这样好的善净之业,所以感不到全德的善知识。具足德相的师长非常难得,可是我们不去做的话,永远不可能改善,所以还是必须要去做。现在如果找不到具足条件的善知识而求其次,最起码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够使我们一步步增上?事实上只要能够真正地照著最起码的条件一步步增上,最后一定能够感得具全德的师长,这个是对我们眼前最重要的。实际上我们初机的人,绝不可能一下就找到具有这十种条件的老师。佛法既然讲缘起,刚刚开始接触佛法的人,善根缺乏而恶业又无穷无尽,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可能真正找到十全十美的善知识呢?这个时代真正好的善知识已经非常少了,所以下面所讲的对我们现在的人也特别用得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