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现在心,乃至未能转变心意,起大怖畏,应勤修习。若虽知解,或未修习,或少修习,悉皆无益。】
这句话是个总示,对我们非常重要。要衡量一下我们现在的心,对三恶道苦害怕到什么程度,必须要能转变心意,一想到这个心里就起大恐怖,只要这恐怖心还没有现起都应勤修习。内心要产生怖畏,才能推动我们努力去做,否则就算知道了,但未修习或少修习,那都没有好处的。了解是了解了,但是不经过思惟就没有推动的力量,或者虽然我们修了,但只象征性地修一下,这个也没好处。
三恶趣苦真正重要的,就是策励我们在得到暇满人身的时候,应该努力地修行。所以了解了上面这些痛苦的情况之后,紧跟著要去如法修习。假定单单只是听过而没有真正去修,万一自己真的堕落,那是绝端痛苦,根本没办法修行。所以趁我们得到暇满人身能够修行的时候,要如理去思惟、观察,一旦真的能够达到大师所指示的修行量以后,内心会转变,对于将来会起很大的恐怖,所以要趁现在有机会可以修行的时候去努力,就不会浪费时间,对一些次要的事就不会去管它。所以要透过串习使得自己转变心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的话,就算了解而不去修习,或者虽然修习了,但力量不强,还是会被老习气转过去,那也没用。
下面举一个实际上的例证,告诉我们两个重点:第一个,我们觉得修行好像很难,实际上不难;反过来如果你不修的话,那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如《事阿笈摩》说,庆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读诵,彼读数日,懈怠不读,付与目犍连子,仍如前行。庆喜嘱曰:应令此二意发厌离。】
庆喜就是指阿难,“阿难”是梵语,翻成中文就是“庆喜”。阿难的妹妹有两个儿子出家,也就是阿难的外甥,他们出家以后,照著寺院的功课读诵,头几天蛮好的,念了几天后就懒惰不好好地念了。阿难尊者没办法,就将他们交给目犍连尊者教导,结果仍旧一样没用。阿难尊者就说:请你善巧使用方便,令他们两位生起厌离,因为如果他们对于眼前的快乐放不下的话,就不可能为长远的将来而努力。怎么样找一个正确的方法,使他们了解事实的真相:眼前短暂的利益是欺诳的,对我们有很大的害处,就像人家用毒来害我们一样,了解以后就会排斥、厌恶。
【目犍连子引至昼日所经处所,化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闻其斫截等声,遂往观视,观见斫截所有众苦,又见彼处有二大镬,涌沸腾然。问云:此中全无入者耶?报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废时,死后当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设若知者,现或置入。次返目犍连子处,详白所见。目犍连子告云:二求寂,若此过患,若余过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当发精进。】
这里提到“求寂”,求寂就是沙弥,为什么叫求寂呢?这个寂是我们真正应该达到的境地。世间最苦的是无间地狱,真正的乐唯有寂灭之乐,而这只有照著三宝去做才能够得到,所以刚刚进入佛门的沙弥叫求寂,希望求得真正究竟圆满、灭除痛苦的安乐。于是目犍连尊者就带他们到平常白天所去的地方,可是那个地方跟以前不一样了,因为目连尊者用神通使原来那个地方变成地狱。他们听到斫截的声音,就跑去看。除了看见地狱的种种痛苦以外,另外还有两个大锅,就是平常我们看见“地狱变相图”里面的油锅,别的地方都有众生在受苦,可是那两个沸腾的大油锅却没人,他就问为什么没人啊?地狱的狱卒说:“人还没来,阿难尊者有两个外甥出了家不好好地修行,将来会到这地方来。”他们两个一听,心想:“这不就是我吗?假如狱卒知道了,说不定现在就把我丢下去。”我们现在看这个故事觉得很好玩,想想如果是我们自己呢?你亲眼看见这种状态,心里面会不会非常恐怖?他们看了很害怕,马上就回去了。
回去后目连尊者问他们怎么匆匆忙忙回来,他们就将所看见的情形禀白尊者。目连尊者说:“你们两位沙弥啊!不但是你们看见的这个过患,还有其他的过患,这些严重可怕的现象都是由懈怠而产生,所以要好好地精进!”关于精进跟懈怠后面会详细讲,这里先简单地说明。精进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对所做事情的对错,是法、非法要弄清楚,如法的要努力去做,非法的要努力去改,这个才是精进。现在有很多人做事情很勤奋、很努力,但是他做的事情如果是错的,那就不是精进。所以精进必须要两个条件:要很勤奋,而且勤奋的方向是正确的。譬如我们有很多恶习,要努力去改,对的方向虽不习惯、不会做,也要努力去做,这两个具足了才是精进。佛法的精进有它一定的内涵、定义,透过精进才能够真正离苦得乐,所以必须要对苦乐之因正确地认识,认识了要努力去实践。目连尊者告诉这两位沙弥,所以会产生这样严重的过患都是因为懈怠,那应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精进。
【彼二遂发精进,若未食前,忆念地狱,则不饮食,若于食后而忆念者,即便呕吐。】
他们两个就努力精进了,努力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在没吃饭之前一想到地狱的话,他就连饭都不想吃了;如果吃过了以后想到的话就会呕吐。我们现在想起来也不会这样,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去做。举一个非常简单大家可以体会得到的例子,我们每一个人总有自己欢喜、爱好的,也许你欢喜看书,也许你欢喜玩,当你玩得非常起劲的时候,吃饭你都会嫌麻烦,有没有这种感受、体会?可是很不幸的,这个能力人人都有,但是有一个问题——方向不对。我们是有这个能力的,因此只要把这个能力用于该努力的方向,我们都可以达到这样的一个标准。
【又引至余昼经行处,于余一处,化为诸天。彼由闻其琵琶等声,遂往观视,见有天宫,天女充满而无天子,问其无有天子因缘,答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发勤精进,彼二死后,当生此中。彼二欢喜,还白目犍连子。教曰:二求寂,若此胜利,若余胜利,悉从勤发精进而生,应发精进。】
这是另外一种方法,前面是从背面推他,这里是从正面拉他,共两种力量。目连尊者又带他们到平常白天经行的地方,在那里化现出诸天。天上种种娱乐之声非常地美妙,他们两人听见有琵琶的声音就跑去,看见非常好的天宫。通常天宫都是一位天子为主,其他很多天女围绕著,而那个地方的天宫虽然很热闹却没有天主,他们就问为什么这地方没天主?那些人就说:阿难有二位外甥出了家,努力修行的结果,将来会生到这里。二人听了很欢喜,原来精进有这么大的好处。就回去禀白目连尊者。
假定我们也像阿难尊者的两位外甥一样,亲眼看见如果不努力会遇见这么可怕的遭遇,反过来如果稍微努力一点的话,有这么大的好处,这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一般来说,除非非常愚笨,否则我们一定会努力的。所以《论语》上面说中人以上都可以,可是条件太差的还是不行,诸位千万不要想:“我条件很差!”你如果条件差,今天根本闻不到佛法,闻到了佛法也绝对闻不到这样圆满的教法。
我们在正学《广论》之前,可以先念一些汉地儒家的典籍如四书等,一方面是建立我们的文字基础,一方面这其中有很多道理可以运用。《论语》上面孔老夫子策励他的弟子要努力去做,当中有一位弟子冉求,他觉得自己“非不悦子之道”,不是不欢喜老夫子之道,而是“力不足”,是我做不到啊!老夫子说你觉得力不足,实际上不是这样,是你自己限制自己,所以老夫子后面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要做一定做得到。不过这不是硬来,也要有种种的方便善巧,照著正确的方法去做,一定做得到,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特点。目连尊者就是用这种种方便来引导他们,因此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依靠善巧的师长。
【次发精进受圣教时,见如前引,《真实相应经》中宣说,从诸善趣而生恶趣。问云:圣者,我等若从人天之中死后复生三恶趣耶?告云:二贤首,乃至未能断诸烦恼,尔时于其五趣生死,如轳辘理,应须轮转。彼二厌离,作是白云:今后不行诸烦恼行,惟愿为说如是正法。目犍连子为说法已,证阿罗汉。】
真正努力是要先对理论认识,然后照著所认识的理论修行,真正的正法理论就是圣教,是佛菩萨对我们的教授、教诫。阿难的外甥看见经上说到了善趣还会堕落恶趣,就问尊者:“圣者,我们从人天当中死了以后还要堕落吗?”目连尊者回答:“是的,要断了烦恼以后才不会再轮回生死,所以在没有断烦恼之前还是会在五趣轮转。”五趣有时候称六道或者三有,一般是说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罗,三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牲,有时候会把修罗道拿掉,称之为非天,或者列入鬼道,所以或称五趣,或称六趣。
总之烦恼没断之前,会一直在生死轮回当中,就像轳辘一般不断地轮转。他们听了这个道理就生起厌离,决心以后不再随顺烦恼而行。因为虽然暂时可以生天,但生了天还是会下堕,既然了解了这一点,同样是要修行,那为什么不直接了当断除烦恼,还要先生天,然后再下地狱呢?现在我们了解了,忙世间的一切,辛苦了半天却还是一样轮回生死,那为什么还要忙这种毫无道理的事?如果同样都必须努力去做的话,岂不是一口气能够解决根本的问题最好?这个是非常实在的问题。所以他们就请求目犍连尊者告诉他们正法,听了以后如法去修行,结果就证得阿罗汉果,这是真正跳出生死轮回的下限,这是一个实际的例证。但愿前面所说的这种种的道理--圣教,这是属于宗、因的部分,以及种种实际上的喻,能够策发我们精进。下面大师把前面说的这些道理再总结起来,叮嘱我们要记在心上。
【是故能灭懈怠,能发精进,勤修正道,策发其意,令希解脱及证解脱,其根本因者,谓赞修苦。纵有大师现住世间,于此教授,更无过上而可宣说,即于此中,发生下中士夫意乐,次第极显。】
能够灭除懈怠的就是发精进,实际上这是一件事情的两面,要能发精进去修正道,必须内心当中意乐先转变,愿意断除烦恼,因为烦恼会使我们造恶业而感苦果;愿意认真如理修行,因为修行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自己有这样的好乐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而策发内心希求解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修苦。不是等到你苦了才修,而是在还没感苦果之前,就去修那个苦的内涵,所以说赞修苦。所谓的修,就是理论了解以后不断去思惟,到后来会转变我们的心意,推动我们照这个方向去做。修苦是最根本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条件,比如饭根本因是米,如果是面的话,麦是根本因,但是单单有米跟麦还是不行,还要有其他的条件。
策发我们精进求解脱的根本因就是修苦,这里的大师就是指佛,就算大师在世间,他告诉我们的也就是修苦,再也没超过这个的了,实际上这个教授是从佛丝毫无差地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透过修苦,才能真正生起下士及中士的意乐,这个次第非常明显。前面在道总建立上很清楚明白地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要引导我们成佛,要成佛就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这个叫上士,但是上士前面的准备就是中、下士,所以要由下而中依这样的次第增上。先是念死,进而想想死了以后,极可能会堕落三恶道,这些使我们能够策发下士意乐。进一步了解就算生了天,还是会再堕落,因此一定要跳出生死轮回,这是中士的意乐。在此之上,进一步推度自心用种种的方式去利他,那就是上士,这个次第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每学到一个地方,自己就要把道次第串联一次,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如果不了解这个特点,把次第弄错了,那就很糟糕。
以三士道来引导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摧伏增上慢,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汉地一般来说是大乘根性,这是好的,可是现在大家并不了解佛法的次第,动不动就说我是学菩萨的行者,乃至自命为菩萨,实际上真正的菩萨是起心动念处处为了别人,而且必须是因为自己先了解生死的苦,才进而要帮别人彻底解决,所以如果没有真正中士的内涵,不可能有上士的意乐,同样的如果没有下士的内涵,也根本不可能有中士的意乐。现在连下士都没有,嘴巴讲“为利有情愿成佛”,就自以为是菩萨了,这是非常严重的增上慢。发了菩提心以后还要广行菩萨道,那时再去证空性,否则很容易起增上慢,把我们该走的那条道路就走错了。所以这地方又特别强调一下,前面说的次第非常重要,而每一个地方的质、量要到什么情况才算,绝对不是嘴巴上面念一下,或者似是而非好像有这么一点就可以。有一位同学跟我讲,他对缘起性空很有感觉,你不能说他一点认识都没有,可是等他真正去实践以后,才知道还差很远。我自己的经验也是一样,必须慢慢去体会才晓得,我们没有以正确的圣教来衡量的话,自己不会认识真正的质跟量。前面是讲思惟三恶趣苦的质,以下讲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