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财经 > 经济观察 > 正文

专家:“转账24小时后到”可基本杜绝诈骗成功,牺牲便利值

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国打出重拳。

9月23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从此类案件的立案、起诉、审判,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等方面出实招,打击该类犯罪活动。

这些措施有哪些亮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澎湃新闻就此采访了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北京师范大学刑法研究所副所长彭新林。

牺牲便利,但可基本杜绝诈骗成功

通告提出,自2016年12月1日起,个人通过银行自助柜员机向非同名账户转账的,资金24小时后到账。

“就这一招就可以大大提高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效率,极大减少该类犯罪的发生,保护公民财产不受损失。”左晓栋说,从目前的案例来看,受害者基本上没有在24小时后才发现受骗的,往往是钱转出去后就发现受骗了。出台这一措施,受害者即使受骗,也可以在足够多的时间内报案处理,把转账撤回。

不过针对上述举措,不少网友指出转账24小时到账,会影响日常生活。这样的问题该怎样平衡?左晓栋说,安全与效率本身就有一个平衡问题,那就看哪个问题更加突出,就目前情况来看,24小时之后到账能够极大挽救电信诈骗带来的损失,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杜绝诈骗成功的可能性。“它确实是牺牲了一部分人的便利,但保证了安全,我认为是值得的。”

解决电信网络诈骗立案难

根据通告,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公安机关要主动出击,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依法立为刑事案件。此外,公、检、法部门要依法快侦、快捕、快诉、快审、快判。

左晓栋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一方面太泛滥,另一方面对其侦破有难度,它不仅要耗费相关部门极大精力,而且很多案件是跨国、跨境犯罪,侦查更有难度。老百姓受骗后,不仅钱款难以追回,一些案件连立案都很难。但通告提出,不仅要求立案,而且要快侦、快审、快判,这表明了中国严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重拳整治此类犯罪的态度和决心。

实名制有利提高追踪溯源能力

在涉及电信企业方面,通告提出要严格落实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确保到2016年10月底前全部电话实名率达到96%,年底前达到100%,否则一律予以停机。

左晓栋指出,这一措施是为了提高查处犯罪分子的追踪溯源能力。“在以往,即使一个人使用电话实施犯罪行为,因非实名制,很难找到他本人信息,而全部实名制后,就减少了这一阻力,有利公安快速侦查。”

保护个人信息应出台司法解释

在个人信息方面,通告提出,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获取、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对泄露、买卖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打击。

左晓栋指出,这只是一项原则性的规定,并不能解决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通告就此未提出具体措施。

他说,电信诈骗频频得手的原因在于其掌握了被害人的详细信息,实施的是精准诈骗,比如你买了房,刚登记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来了,你刚生了个孩子,推销奶粉的就来了。这是因为个人信息保护中还有很多不到位的问题,一些互联网企业大量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它到底收集了哪些信息,收集的这些信息又用作何处,公众都不知情。

2015年8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加大了对非法出售、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处罚,其中规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在《刑法修正案(八)》中,最高刑为三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刑法研究所副所长彭新林说指出,在严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形势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最高法应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上述规定中,什么是情节严重和特别严重进行明确,比如导致被害人死亡、自杀,团伙作案,多次作案,数额特别巨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专家:“转账24小时后到”可基本杜绝诈骗成功,牺牲便利值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