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論中國人的精神/楊心恒

互聯網上看見浙江大學一位教授在講演時說:「日本人寧願喜歡黑人,也不喜歡我們,因為現在的中國人沒有了精神。」據說他的講話被二十七次掌聲打斷。因為這,我才來討論中國人的精神。
什麼是中國人的精神?這可是個大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看看外國人有什麼樣的精神,也好有個參照。
先說法國人,法國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發源地,又是近代啟蒙思想運動的發祥地,所以法國人崇拜自由,好幻想,連他們的戰鬥機都叫幻影。空想社會主義就是法國人想出來的。幻想就是敢想,思考問題沒有顧忌,浪漫主義,連第一夫人的裸體照都可以拍賣。這就是法國人的精神。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又是不大列顛帝國的頭,但是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實行君主立憲。由於這兩個原因,英國人重視經驗科學,保持紳士風度,講究「費厄潑賴」(Fair Play),即光明正大的遊戲規則。德國是歐洲的精神領袖,是最早向封建制度發起進攻的國家,那就是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影響整個歐洲,所以才有十七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因此德國人很自傲,提倡理性,講究精確、守時,工作一絲不苟。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原先是英國的殖民地,十八世紀七十年代才獨立。所以它沒有老規矩、老框框,也沒有貴族。因此美國人崇拜自由、平等、個人奮鬥與成功。他們信奉實用主義。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大,又有自己的武士道精神。德川幕府時期實行軍事統治,內戰頻仍,國家貧弱。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實行明治維新,引進西方文化,實行君主立憲,改革教育,發展工業,才逐漸強盛起來。但是國土狹窄,資源匱乏,限制發展,這就增強了日本人以家族為中心的內聚力和整個民族的團結奮鬥精神。
如果以上敘述不錯的話,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個民族的精神,不是從外面灌輸進來的,而是從他們長期共同生活的社會歷史中生長出來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精神,雖然需要吸收外來文化,但是他們民族精神的底色是不會改變的,更不能用外來文化替代本民族精神。依據這個觀點,我們來討論中國人精神是什麼。
通常說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那是根據考古發現和傳說來定的,其實真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西周開始的,至今也有三千多年了。中華民族精神起源很早,但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是中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所以後人稱他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天子還在,不過名存實亡,實際上是諸侯稱霸,列國紛爭。人民負擔很重,生活貧困。孔子看到現狀,回顧歷史,認為還是西周社會制度好,於是通過編著古籍和講學,建立了他的一套思想。孔子的主要思想首先是「禮」,即禮樂制度,君臣、父子、夫婦關係綱常有序。他要「克己復禮」。為了實現「禮」,孔子提出「仁」,做人要做有仁愛之心的人,要「泛愛眾,而親仁」。施政要施仁政,以德治國。從仁出發,孔子又提出「忠恕」思想,即為人處世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凡事要替別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做仁人,就得加強修養,於是孔子提出中庸思想,即人的思想和行為要守中與和平,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標準。對父子兄弟關係,孔子提出「孝悌」思想,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在社會交往方面,孔子提出「誠信」思想,主張言而有信,執政者要取信於民。孟子生活在戰國時代,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提出了「義」,合稱仁義。他認為仁義是人的本性,「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他還提出善政和廉政,要以德服人,不要以力服人。以德服人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孔孟的思想概括起來有:禮樂、仁義、忠恕、中庸、孝悌、誠信和以德治國等。這是儒家學說的主要內容,綜合起來被後世人稱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無疑是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服務的,尤其是為周天子服務的。因為他崇拜周文王,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典章制度。可是各諸侯國都自己做大,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所以無論孔子怎樣游說列國,講得再好,也沒有諸侯王聽他的。因為孔孟之道是為大一統國家統治者服務的,他反對犯上作亂,主張綱常有序,社會穩定。所以凡是要造反爭霸的人,都不可能接受孔孟之道。中國歷代農民起義,沒有一個是打著孔孟之道造反的。但是當他們起義成功,掌握了國家政權以後,又都把孔子當作聖人,都用孔孟之道治國安邦。因為除了孔孟之道外,他們實在找不出更好的思想來治理國家了。比如劉邦造反,不見儒生,當了皇帝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歷朝歷代都是這樣,循環往復,延續二千多年。相傳既久,孔孟之道就成為中國人的正統思想,簡稱道統思想。道統思想是中國人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道統思想不是一個封閉的思想體系,而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事實上,中國各個朝代對道統思想都有自己的解釋,以達到為我所用。
目前許多中國人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在工作與生活的壓力下,失去了向以被灌輸的理想精神。怎麼辦?從西方引進?過去引進過,水土不服。自己創作?談何容易。清人趙翼說:「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但是像孔子這樣的人才,中國二千五百多年也沒有再出一個。八百多年前出現的朱熹,被稱為「鴻儒」。他只是註疏四書五經,並沒有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雖稱「鴻儒」,也還是儒。引進不行,創作不能,只能從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去尋找中國人的精神食糧。這就要傳承和發展道統思想。須知道統思想的主要內容,從抽象意義上講,在今天仍是適用的。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論中國人的精神/楊心恒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