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煩躁的中國人

最愛“快進”,狂點“刷新”。評論,要搶“沙發”。寄信,最好是特快專遞。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車,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磁懸浮。坐飛機,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業,最好是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現房現車。排隊,最好能插隊……沒有時間感的中國人變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煩的地球人,“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煩躁的中國人

不耐煩成爲中國人社會心態
中國人爲什麽喪失了慢的能力?資源緊缺引發爭奪,分配不平衡帶來傾軋,速度帶來煩躁,便利加重煩躁,時代的心態就是“再也不願意等”。



廣州《新週刋》報道,可以快,就決不能慢。有了比較,加上重複、單調、複雜、呆板、逼仄、拖延、消耗、超出理解範圍、失控和不公平等經常性的情境,中國人急不可耐,又因欲求未滿而耐心等待,焦躁不安又心安理得。
急的心態帶來了什麽?欲速則不達。“大多數人在追求快樂時急得上氣不接下氣,以至於和快樂擦肩而過。”(克爾凱郭爾語)中國人迎來了更多的災難和意外,更低的效率和更壞的結果。



就這樣,在“急之國”,中國人快速地消耗着自己。等人們眞正明白快慢、張弛、緊疏、得失、成敗、忙閑的人生之道時,可能一切都晩了。



人們的煩躁症,來自社會結構的不穩定。無論排隊還是揷位,都是爲了確保自己不被社會抛離。
中國人喜歡揷隊。人們當一米黃線不存在。人們搶出租車。人們在交通燈變黃的時候加速衝過去。人們爲了節省5分鐘翻越馬路中間的欄杆。人們由親戚帶着走VIP通道進去,因爲排隊要半小時。人們在機場大鬧値班櫃檯。人們在電話裡對着客服人員吼:“馬上給我搞定!馬上!”人們急急忙忙旅遊,急急忙忙拍照,急急忙忙離去。人們走後門。人們送錢。中國人很急。中國人很不耐煩。



可是,中國人同時又是世界上最耐心的人。人們以前排隊炒股,頭天晩上就排隊買認購證。現在人們排隊買房,提前3天就全家輪班開始排。人們喜歡買促銷減價貨,排一上午隊也在所不惜。人越多的餐廳,中國人越喜歡,寧肯坐在門口塑料凳子上吃兩個小時的瓜子。中國人就是感冒也要去掛專家號,提前一個月就開始排。中國人還喜歡排9個小時的隊去世博會看立體電影。


中國人似乎又很有耐心。


這就是中國。傳統心態和現代境遇扭合在一起,我們焦躁不安卻又心安理得。



高科技讓中國人失去“慢能力”


《連線》曾經刋登過一篇文章《讓我們抓狂的33件東西》,列舉了33件現代生活中讓我們無法忍受最終崩潰的事物。
排在第一位的是航空旅行,作者對航空延誤和堵塞的憤怒之情溢于言表:“2007年有超過1/4航班停在停機坪上,在夏季高峰時期,這個數字幾乎達到30%。如果你在網上訂票的話,你也許可以選擇準點的航班。可是,現在還有誰不是在網上訂票的嗎?”



的確,在候機廳里突然被吿知必須繼續枯坐兩個小時,是非常讓人惱火的事情,更不要説那些在機艙裡連膝蓋都不能伸直的可憐人了。
此外,還有信用卡、顧客服務、醫療記録、複印機、打印機、道路、電話會議……這些東西都被列入了“抓狂物件”。
等一下,難道這些東西發明出來不是爲了讓人類生活得更便捷嗎?它們不是可以減少重複的勞動,從而使事情變得更簡單嗎?爲什么它們反而讓人們更加不耐煩了呢?



我們發明東西,顯然是爲了更方便,是爲了解決煩躁。比如,你再也不用抄寫文件500份了,因爲我們有了複印機。但是,高科技複印機的操作已經複雜到了辦公室裡沒幾個人能搞得懂的程度了。於是我們專門指定一個人來學習這門技術,可是他不在的時候,其他的人就完全抓狂了。甚至這個專門人才也抓狂了,他瘋狂地打了一通電話把複印機公司的人痛駡一通,最後另外一些專門人才上門來幫我們把墨盒換掉,把擠成摺扇一樣的紙拉出來。



這就是這個高科技時代的偉大之處。我們發明了很多東西來試圖解決煩躁症,但實際上卻只是發明了另外一些煩躁症。
發明排號機的人,一定沒有中午去銀行裡拿過號。當你滿懷希望地按下按鈕,吐出來的紙條卻冷冰冰吿訴你,前面還有32個人,而這32個人把所有的坐椅都坐滿了,同樣冷冰冰地望着你。



發明電話等待音樂的人,一定是失聰的。他擔心人們聽10分鐘的嘟嘟聲會瘋掉,就好心地讓人們聽10分鐘的灑水車音樂。實際上,沒人會聽10分鐘的嘟嘟聲,大家都會掛掉,而耐心聽完10分鐘的灑水車居然還沒有人接聽,接着灑水車又從頭開始了,這時候才眞的要瘋了。
    在路口遇紅燈,只要停下腳步就將獲得500元(人民幣,下同)現金奬勵。7月10日,河北省開展了這項活動。當天有6位市民在紅燈亮起瞬間,因停住腳步而獲得500元現金奬勵。但次日,人們並沒有爲此“多等1秒”,行人闖紅燈現象無明顯改觀。  
工作求快生活求慢 都市白領推崇“慢生活”
中國某知名網站曾推出一個有關生活節奏的調查,引起了諸多都市人的興趣。調查表明,在583個投票者中,83%的人感覺自己目前的生活節奏比較快。起牀刷牙快一點,上班擠車快一點,工作打字再快一點……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感覺太累。於是一個白領圈的新族群“慢生活一族”悄然興起,他們倡導慢飲食、慢旅遊、慢運動等等。



  “爲了更好地快,不妨適當地慢一點”,“慢一族”們説。他們要返璞歸眞,靜下心來細細體會和品味生活的細節。
慢飲食:煲湯取代快餐
代言人:小潘(律師)
  小潘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經常是上午開庭、下午調解,整天連軸轉。前段時間,她時常感到胸悶,並逐漸發展到氣短、心跳加快、出虛汗。



  到醫院檢查後,診斷書上顯示“冠心病”,醫生吿誡她注意改變生活方式,小潘當即決定跟快節奏生活説拜拜,她的“慢生活”就從“慢飲食”開始。



  以前沒時間出去吃飯,就隨便叫一份外賣,就着文件和電腦下咽,現在她開始認眞對待每一餐。午間儘量到附近餐廳就餐,儘量把用餐時間延長到1小時左右,休息天她則會慢悠悠地逛菜場,挑些好菜,爲自己和家人煲一鍋好湯。
  “一個月調理下來,我覺得自己的精神狀態好多了,儘管花在工作上的時間相對少了一些,但工作效率卻明顯提高。”小潘對自己由快到慢的轉變非常滿意。
慢作息:出差中抓緊小憩
代言人:石頭(銷售人員)
  “我的慢生活心得是抓緊一切時間放鬆自己!”在一家公司做銷售的石頭説。由於工作關係,他每天差不多有五六個小時都在外面奔波,並經常會感到精疲力竭。不過,自從加入“慢生活一族”後,石頭開始調整自己的作息。



  他發現,每天中午其實都有兩到三個小時的午休時間,利用這段時間小憩一下,接下來的工作效率會好很多。慢慢地,石頭發現中午休息一會兒,現在自己即使下午四處奔波,仍能保持良好的狀態與客戶交流。一段時間下來,不僅公司的銷售做得有聲有色,他和很多客戶也成了朋友。



  “慢生活不是故意放慢工作節奏減少工作時間,不是像完成任務一樣的健身、娛樂,不是故作瀟灑地擠時間利用雙休日、節日遊山玩水,關鍵在于以輕鬆的心情認眞對待每一件事。”石頭這樣總結説。


慢運動:騎車做“自助遊”
代言人:大劉(敎師)
  “我喜歡騎着自行車出遊,還不確定具體的遊玩地點,沿途看到哪裡好玩,就把車靠在一邊,盡情地享受,從來不趕時間。”大劉説,“這樣旣省錢,又玩得盡興。”



  今年7月以來,隨着靑藏鐵路的全線開通,入藏遊客數量大大增加。多數人選擇“飛”去西藏,而現在大劉更願意放慢生活的節奏,他計劃坐着火車慢騰騰地“遊”西藏。這樣不僅節約了錢,還享受了都市快節奏下的“慢生活”。
“慢”是另一種積極
對於時下悄然興起的“慢生活”,鄭州馮特職業培訓學校的一名心理咨詢師認爲,“慢生活”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健康的心態,一種積極的奮鬥,是對人生的高度自信。



  慢生活秘訣一:少亂動、多思考



  慢生活族群不約而同地少亂動、多思考,在每個過程中找尋樂趣,滿足工作成就感與生活充實感。採編行業從業者李凱建議,如果一天工作8小時,至少再增加2小時思考,把事情想透徹再去做,累計一段時間之後,思考就會愈來愈深、慢慢變廣,更能從容應付,原本的工作量也許就能降到一天6小時,提高效率。




  秘訣二:每天培養快樂習慣



  在一家廣吿公司擔任主管的羅元婷,爲自己規划了一份下班後的規律生活。下班後她每天會跟家人一起游泳,再回家自修英文與信息專業,上網更新自己的博客。她説以前總在爲自己的競爭力感到焦慮,生活變得旣不安穩也沒有樂趣。直到過完35歲生日之後,她才豁然開朗,發現生活的平衡比外在的成就更重要。



  “快生活讓我們失去了太多。不僅是健康,還包括對生活的熱愛、激情和享受,對周圍的一切喪失了新鮮、好奇、體會與感動,生活的細節已被完全忽視。”她説。
鏈接:
美國人眼中快不起來的中國


19世紀末,美國傳敎士雅瑟·亨·史密斯曾寫過一本書《中國人的性格》,專門用一個章節來寫“漠視時間”。
“對中國人來説,盎格魯撒克遜人經常性的急躁不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完全是非理智的。很顯然,中國人不喜歡我們的人格中所具有的這一品性,正如我們也不喜歡他們缺乏誠實一樣。無論如何,要讓一個中國人感到行動迅速敏捷的重要性,那是很困難的。”



最有趣的是,史密斯認爲中國人漠視時間正表現在他們的勤勞之中,他們不停地勞作,實際上是在不停地浪費時間,他們一點也不擔心做無用功或者返工。



史密斯説的當然有道理,實際上很多中國人也覺察到自己身上的這些缺陷。在此書近年的再版序言中,廈門大學敎授周寧寫道,辜鴻銘論述“中國人的精神”其實是把史密斯的書作爲潜在的對話者,林語堂著《吾國吾民》也是在煞費苦心地回應此書。



幾十年後,史密斯所説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經常性的急躁”就變成了中國人的“經常性急躁”。自“五四運動”起,啓蒙者們對泥濘的現狀恨之越深,對改變現狀的速度也就期之越烈。要在短時間內走完西方上百年的歷程,難免顯得冒進急躁,方法也往往激烈、粗暴。大躍進成爲時代的關鍵詞。衆所周知,欲速則不達,不但沒有快起來,反而導致了全面停滯。



時鐘的指針來到改革開放後,“把躭誤的時間搶回來”變成了全民族的心聲。
到了當下,環境更加複雜,現代、後現代的語境交織,工業化、電子化、網絡化的社會成形,資源緊缺引發爭奪,分配不平衡帶來傾軋,速度帶來煩躁,便利加重煩躁,時代的心態就是“再也不願意等”。
快生活催生慢性病 灰色健康人佔七成
“快些!再快些!”——每個人就這樣被裹挾着開始了無休無止的奔忙。但是,“快生活”使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亞健康狀態。據統計,因爲長期生活在“快生活”中,目前中國大約有3000萬抑鬱症患者。而世界衛生組織曾有調查:全球每年有190萬人因勞累猝死。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裡,社會和個人如何選擇發展速度和生活節奏,才能使社會更健康,人們生活更幸福?



“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等,都是引發都市人群焦慮、抑鬱等心理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廣西自治區人民醫院心理門診的曾強醫生説,現代生活中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在給人們提供便利的生活的同時,也隱藏着不利因素。它使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了對網絡、電子讀物過分依靠,從而發展成爲病態心理,嚴重時可能轉化成強迫症。
激烈競爭等帶來的生活壓力,使出現心理疾患的人群越來越多。不少大醫院的心理門診病人年年增多,曾強所在的門診中,患焦慮症的病人佔了不少。“這就是我們常説的亞健康狀態的人群,這個被稱爲‘灰色健康’人群佔了總人群的70%。”曾強説,雖然這些人沒有很明顯的疾病症狀,只偶爾出現失眠、疲乏、食慾不振等現象,並不嚴重影響工作和學習,但如果不及時調整這些不良情緒,也容易發展爲抑鬱症等精神疾病。

ǎ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煩躁的中國人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