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体用全书》的出版,傅钟文负责杂务,该书出版后,铜版一直由傅钟文保管。1948年,杨振铭要再版,写信给傅钟文,傅钟文才将铜版寄给杨振铭。
杨澄甫去世后,是傅钟文兄弟(主要是傅钟文的弟弟傅宗元),将杨澄甫和杨少侯两位先师的遗体照料运送至永年安葬。凡此种种,能说傅钟文在杨门的地位低于其他弟子吗?能够否定傅钟文是杨澄甫的太极拳传人吗?陈微明先生给上海永年拳社十周年的题词中说“傅钟文,永年杨澄甫之晚戚,得师之传授,规矩准绳,丝毫不爽,故人称为太极拳之正宗……发扬光大,舍钟文其谁耶?”该讦价决非轻率之语。
傅钟文的功夫如何?我只想举傅宗元一例。1960年,傅钟文之妻赵桂珍让其哥哥赵斌到上海住过半年。有个什么副区长,自称太极推手在上海公园未遇敌手。有人说你去永年拳社试试,他就来到永年拳社,和傅宗元一搭手,根本不是对手,遂拜傅宗元为师。这是赵斌老师亲眼所见。赵斌老师说,傅宗元练推手磨破的套袖不计其数。上世纪70年代,赵斌请傅宗元到西安住过月余,对太极推及拳架用法进行系统研究。傅宗元与人推手时,随便站立,腰不动,只靠手臂的小幅度运转就能使你无法站稳。傅钟文的功夫,当不在其弟宗元之下。
傅钟文是杨氏太极拳第几代传人?这要看从哪个角度论说。从家庭辈份出发,是第五代。而傅钟文(包括赵斌)自称第四代传人,是从传拳人关系出发的。究竟该怎么算?自古没有法规。不过,杨家本身就有例子。在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的第2页,有杨澄甫老师传拳谱,其中,杨兆鹏和杨振铭、振基、振声是并列的。杨兆鹏是杨班侯之子、杨振铭的叔叔,因为他是遗腹子,不可能得班侯之传,故从学其兄 澄甫,在“传人”中,与侄儿成了同一代。若问赵斌、傅钟文的众多弟子,师爷是谁?自然是杨澄甫,不可能是杨澄甫的任何一个弟子。
笔者并非傅钟文的弟子,虽有多次接触,但不想为他包 藏什么。也许为了避免麻烦,傅钟文过去对他是杨澄甫的孙辈确有包藏。在一般场合说话,他都把杨澄甫称“杨老师”,只有在亲戚中说“三姥爷”。他说自己从8岁就跟杨澄甫学拳,也有夸张。实际上,傅钟文虽然从小习拳,并非从学于杨澄甫,只是杨师到杭州后(此前傅钟文已与赵桂珍结婚),因为亲戚关系,才得到杨师器重。赵师母说,傅钟文有次来 西安,住在赵师小妹秀珍家里。秀珍跟傅钟文说: “你还不是沾我姐姐的光,才跟三姥爷学拳,成了名。”但这一切,都不能抹煞傅钟文作为杨澄甫的优秀传人的历史事实,以及他在传播太极拳方面的卓著贡献。
傅钟文与顾留馨的关系
傅钟文是如何被选为太极拳教练的?这首先与傅钟文的 名声有关。此外,还有一个没有公开的情节,就是顾留馨事先请傅钟文到他家推手(也算考核吧)。傅钟文给赵斌老师 说,顾留馨一动就背,毫无还手之法。我也曾接触到傅钟文对顾留馨拳艺的评论。有次傅老师来西安,我和他谈及太极拳的呼吸,我说,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中,把杨式拳架中哪个动作呼,哪个动作吸,都写了出来。傅老师冷笑说:“糊涂虫!”傅钟文、赵斌老师都强调自然呼吸。当然,作为被领导,傅钟文对顾留馨还是很尊重的。
在太极拳源流方面,傅钟文从不以唐豪、顾留馨的“考 证”为是。他是“顽固坚持”张三丰创太极拳的人。但因傅老师文化不高,著作多由别人整理。其《杨式太极拳》一 书又经顾留馨“审阅”,把杨家以往流传的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十三势行功心解》,都改为“武禹襄著”,《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依然如故(还有其他细节的错误)。这大概要由傅氏身边的秀才们负点责任。
总之,傅钟文和顾留馨,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傅钟文的名声和影,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谈不上“顾留馨一手提拔”。至于杨澄甫其他传人的命运,恐怕与各人的具体 情况及历史条件有关。
黄景华事迹质疑
瞿先生对傅钟文肆意贬低,却对自己的老师黄景华随意 夸张,《杨式太极是一家》的第一段,就有两条不实之辞:
1.瞿文说,郑曼青和黄景华“在叶大密武当太极拳社学 8年,澄甫公来沪后,又在杨家同门学艺。”叶大密1926年创办武当太极拳社,杨澄甫1928年到的上海,黄景华的8年 学拳从何谈起?
2.瞿文说:“《太极拳体用全书》,乃澄甫公口述,曼青 师伯与景华师笔录。”“此书版权页署名为:著者广平杨澄甫、永嘉郑曼青;校者吴江黄景华。”这是黄君“自谦”,不愿与 师傅、师兄齐名。
诚然,《太极拳体用全书》初版确有“校者吴江黄景华”的记载。然而,“校者”就是“校者”,从无黄景华参与整理之说。《太极拳体用全书》初版《郑序》云,郑曼青“与同门匡克明,共请于澄师曰:‘曩者师法相承,悉凭口授指示,未有专书。与其怀宝以秘其传,何如笔之于书,以传后世。’澄师曰然。爰将体用之妙法,尽启其橐钥,摄图列说,缕析条分……编述成书。”郑曼青之高足徐忆中先生纪念郑师百年诞辰的文章中也指出,郑曼青“承蒙师父厚爱,与同门匡克明先生替杨师撰写了杨氏太极拳世传名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太极》杂志2000年第4期,《诗书画医拳五绝名世,中华太极苑一代奇才》)。可见,《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整理与黄景华毫不相干。
黄景华何许人也?恕笔者寡闻,除了在《太极拳体用全书》初版的“校者”之下有署名外,尚未见到任何文献提到黄景华。瞿文说:“1928年,杨公自宁来沪,经叶大密介绍,郑曼青、黄景华、濮冰如等均请澄甫公指点。”可叹的是,郑曼青在《太极拳体用全书》序言中说:“壬午(1932年)正月,岳 (郑曼青名岳)在濮公秋丞家,得晤杨师澄甫,秋翁介岳,执赘于门。”笔者无心考证黄景华是否为杨澄甫的弟子,但起码在1932年之前,黄景华只是郑曼青在上海美专时的学生,又是杨澄甫的师孙叶大密的太极拳社的学生。郑曼青在美专前曾任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连叶大密也自认代师爷写书不够身份,《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整理,有可能、有必要让黄景华参与吗?
至于瞿文讲杨澄甫先师在病卧时,“修书一封,召回大师兄张钦霖”,代师向黄景华传授田绍轩和武汇川“二位大师兄”都未得到的不传六耳的“内功心法”一事,不知其他拳友有何感想,笔者只能把它当作天方夜谭看看而已。
ぼ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也谈《扬氏太极是一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