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来看看,是什么文章替换了鲁迅
文/闲散的人
鲁迅的《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药》从中学课本里走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来了。活着的终于替代了故去的,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一个崇拜鲁迅文章的人,我很想知道鲁迅被淡忘的原因,在这样的心情下,我带着学习的目的拜读了余华笔下这段十八岁的路程。看完之后,终于明白了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会过时的原因。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十八岁年轻人初次远行的事情。从这篇文章我看到了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一开始有着美好的希望,不过旅途却让他开始有些劳累了,他想要找一个可以安身休息的旅店(暗示人生目标),但却没有一个路人可以告诉他行进的方向。最初对旅店的追求,让他觉得过程充满了乐趣,但逝去的时间却让他开始沮丧。终于,经过了起起伏伏的道路后,他找到了可以搭载的便车,这又让他重新找到住宿旅店的希望。少年曾对这个希望之车注入自己深切的情感,然而,这辆带着他希望的车终于坏了。路过的村民们非但没有帮助他和司机,还对车上的财物实施抢劫。少年为了保护这个车子上的物品挨了不少老拳,流了血。但汽车司机却无视自己被抢劫的现象,也许成年的他早已经习惯被抢劫。最后汽车司机随着抢劫的他的人们一起走了,临走前还顺便抢光了少年的物品,只留下一辆永远也修不好的车。这破车竟然成了少年的旅店(一个被迫接受的结果)。少年默默地回忆起出门时的心情……
虽说文章没有结论性的语言,但一颗后悔自己追求理想的心却清晰可见,因为少年也终于长大了,知道了什么随是大流。全文语句充满了无奈,确实符合了当今这个时代的现状。
原来如此,只有如此符合现今国情的文章才可以被编进教科书呀。文章中强烈地透露出抢劫者的胜利,被抢者的无奈及对抢劫者的认同。好文章,这文章好像正是为目前这个现状而写的呀!余华这文章在86年没上教科书,但现在上了,因为现在我们的国度需要它。你看到那疯长的房价吗?从你口袋里抢钱没商量。还有各种学校,一遍遍地搜刮着家长们的血汗。物价在上涨,奶粉没问题……总之,不管什么,你老百姓都姑且忍着,也只能忍着。不然怎么办?想和文章中那个青年一样,被打个鼻青脸肿吗?想要好好生活,就要顺从,这就是文章里透露出来的主旋律。为了和谐社会,教科书里不用这篇文章用哪篇文章?
再来看看鲁迅写的,比如说那篇被踢出来的《药》吧。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此话是被害的革命党的妈妈对牺牲的孩子说的。染了她孩子血的馒头终于没有救活华大妈的孩子。你可以发现,现在制度下发生的一些不合理事件,不正像侩子手号称沾血的馒头可以救人肺痨的故事吗?我们可以从各种媒体上见到一些言论:说什么住房有刚性需求啦,房价上升是必然趋势啦……面对过高的房价,百姓们过着毫无幸福指数的病态生活。而银行却为资本家和买房者输血贷款,所谓的搞活经济就像是那只带血的馒头。他们是这么对百姓说的:贷款给你买房子啦,只要百分之30呢,房子你们会住得起的,生活会好起来的,痨病将来会治好的“包好,包好!”——吼吼,文章竟然和现状有这样的相似性。现在我们的国度似乎不需要“药”而需要“祝福”,所以鲁迅那篇说着“说不清”的《祝福》还姑且留着,不过《药》这样的文章却是不能在谐社会的教科书中存在了。
鲁迅的文章就这样慢慢过时了,一篇篇淡出了学生们的课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鲁迅的《孔乙己》过时了,《‘回’字有四种写法》的“新颖”论文,也可以让作者披上学者、大学教授、国学大家的外衣。鲁迅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过时了,现在那些“资本家的走狗”开始成为了社会的精英,玩弄一些数字或是数据的游戏。让我们生活在“GDP”世界第二大国的美梦中,继续为住不起房子而担忧,继续为孩子喝什么样的奶粉而发愁。这些精英、专家们,但依然“看到所有的富人都驯良,看到所有的穷人都狂吠”。《阿Q正传》过时了,赵七爷和王胡等辈中,俨然可以见到我们国度里执法队的身影。他们现在披上了警察或者城管的外衣,手段比当年的“给他两个嘴巴”要凶恶不知道多少倍。而那些“假洋鬼子”们,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们的爱国影片里。诸君请看那【建国大业】一个个熟悉的中国演员,最后字幕里的国籍竟然没有一个是中国的。这倒也好,全世界的人都在为我们国度的爱国片卖力呢,真是感人。如此看来,现在我们的国度是极其需要洋鬼子的。
无可奈何迅离去……
当然,中学课本收录鲁迅文章最多的时候曾达到17篇之数,这也确实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也许孩子们需要的不是和政治或者讽刺有关的东西,他们更需要全面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需要知道的是: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着五千年的悠久传统文化,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坚决支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政策,为着四个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去读一些不合时宜的鲁迅文章。要不然孩子们都去写一些“官员嫖幼”“周公拍虎”“曹操假墓”“奶粉无罪”“天上人间”“跨省办案”之类的文章,如何面对现代的应试教育?要知道,鲁迅可是弃医从文的人,绝不是现在孩子的好榜样。这个社会医生多厉害呀,如果红包收少了可以缝人的屁眼。文人能干啥?说了两句实话,轻者就要像方舟子一样打假被打,重者就要被跨省办案。若是孩子将来都像鲁迅那样,这个和谐社会还要不要了?
所以乎,像余华那种《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类温和顺从,号召学会向社会低头的文章才符合现在的教育现状。对了,还有方文山给周杰伦写的《青花瓷》,这个也建议编到中学课本里去。这歌词有现代的元素还有流行的背景,更带点中国文化。反正追星总比乱写文章好,社会需要娱乐,不需要政治。嗯,我看这老方的文章就比鲁迅的好……
将来,孩子们可以从语文课本里知道些什么?
最后,为了迎合这个娱乐社会的需求,我篡改一下鲁迅《友邦惊诧论》里的一段话,胡乱之作仅供一笑,当不得真的——好一个天朝上国!“友邻们”有的枪杀我侨民,有的钓鱼岛撞我渔船、参拜战犯,有的炸我大使馆、撞我飞机、在邻近海域搞军事演习、在我宝岛贩卖武器,你不惊诧。“乏走狗们”虚报数据作假GDP、抬高房价、贿赂官员、抢劫百姓、败坏社会风气,你也不惊诧。孩子们读了点鲁迅,写了些文章你就要和谐,要惊诧了。
咳、咳,虽说教材未必是领导让改的,但制度下的机构就免不得会有些胡乱揣测上峰意图,担心应试教育体制下,竟培养出一些刺头来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所以会找些理由,美其名曰:照顾新一代学生的口味,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唉,也是,如果真是这样……
脸都不要了,那还要鲁迅干嘛?
uu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脸都不要了,还要鲁迅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