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节经典,能删掉历史吗?能删掉潜藏于人们大脑中和社会现实中的“糟粕”吗?企图通过删节经典的方式来“净化”孩子的世界,显然是一种自欺欺人做法
因担心“糟粕内容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山东省教育厅近日要求该省中小学禁止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引起社会热议。而在此之前,湖北一些学校已经将删节过的《三字经》发放给学生。
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所谓经典,也难免有瑕疵,或者随着时代变迁,跟不上潮流了。这些都可以解释山东、湖北的教育机构删改经典读本的动机。问题是,符合潮流与否并不是官方或某些官员一厢情愿就能决定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经过时间检验,仍然有进步意义。换句话说,我们真的读懂古人了吗?
举例来说,“昔孟母,择邻处”被删除的理由是: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现代社会,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和睦相处。虽然现代社会存在诸多不公平,大人小孩都要学会艰难地生存,但是,难道父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也不对?那又如何去解释今天还有那么多人争着把孩子送到名校或所谓的“贵族学校”去念书这一行为?如何看待还有许多人不愿和穷人住在一个小区呢?
曾在电视节目中大谈《弟子规》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说,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孩子,到社会上90%是会吃亏的。这道出了现实与理想差异,也透出了在今天国人同胞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某些功利的、实用主义观念。
其实,经典的价值不仅在于文本本身,还在于文献的史料作用和文化传承意义;熟读经典,不在于如何用经典指导行为,而在于让人懂得传统、懂得历史,并尊重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民族文脉。简单地将经典文本“现代化”,把“不符合现代价值标准”的内容一删了之,与明目张胆地作伪无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粗暴阉割和对后人不负责任的“以讹传讹”。
近年来,大陆盛行的“大话文化”,让诸多古典名著都难逃“新编”、“戏说”、“水煮”的命运,经典被无情地放逐甚至成为颠覆解构对象。若干年后,也许越来越多中国人需要苦心淘来旧版经典做辨伪、校勘工作,为今天的无知、鲁莽行为埋单。
删节经典,能删掉历史吗?能删掉潜藏于人们大脑中和社会现实中的“糟粕”吗?要知道,对孩子的教育,来自学校和书本的作用只是一小部分,还有来自孩子自身的实践、来自家庭、社会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企图通过删节经典的方式来“净化”孩子的世界,显然是一种自欺欺人做法。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大陆《三字经》删改很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