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自古便有,它是在一定数量的人群中流传,为大家相信的但却没有事实根据或与事实有出入的消息。在日常生活中,谣言随处可见。例如,今年日本大地震后,我国少数地方惊现抢盐潮,甚至出现了囤积食盐的荒唐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通过跨越国界与地缘的互联网传播,便成了网络谣言。
由于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网络谣言的发展很猖狂。网络的无边界性使得谣言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网络的实时飞速传播,则是让谣言一夜之间众人皆知;同时由于网络上的传播主体变成了普通网民,低门槛的开放式网络传播渠道让小道消息、八卦新闻得以公开传播;而网络匿名、虚拟的特点又为网民提供了隐藏身份的机会,使得躲藏在网络背后的一部分网民们,没有了社会责任的束缚、面对面的尴尬和法律的顾忌,各种不实消息、道听途说甚至是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垃圾开始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进行倾泻。于是,网络成了谣言丛生的地方。更为危险之处在于,目前已经出现了网络谣言、口头传播以及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
网络谣言显然已经成为影响信息传播和新闻传播的一大公害,信息空间的秩序也面临着失控的威胁。据调查,多数网友都被谣言忽悠过。例如,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李刚门”事件,有媒体深入采访后发现,网上三大爆料均系谣言:李启铭并没有说出“我爸是李刚,有本事你们告去”的嚣张言论,“李刚有五处房产”、“李刚岳父是某副省长”的说法也全属谎言,而曾经对这些网络谣言深信不疑之人却为数不少。网络以其强大的传播功能让谣言流传的广度与速度不断提升,其影响力也不断扩大。近期的英国首都伦敦等主要城市连续发生骚乱事件,大量虚假谣言便是由社交网络传播的。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一些商家因为听信关于抢劫的网络谣言,早早关门,但实际上并无必要。由此可见,网络谣言已经深深地影响了社会信息的正常传播。针对混乱不清的信息世界,如何抵制网络谣言成为燃眉之急。
根据目前出现的谣言事件,可以将网络谣言分为以下几种:一为娱乐恶搞型谣言。这类谣言网络上尤其多。网络的非真实和隐匿特点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因此,拿名人开涮之类的谣言此起彼伏,尽管这类谣言盛传不衰,但编造者和传播者常常以娱乐心态对待之。二为先入为主型谣言。在当事人的身份涉及“富、官”这类敏感词语的时候,少数网民会先入为主地为当事人添加形象设定,网络舆论则会不断美化受害者一方的形象,以达到加深对施害者仇恨的目的,而仇恨的情感一旦过度膨胀,就会左右人们的理性判断,使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远。三为报复发泄型谣言。综观网上流传较广泛的谣言,与历史矛盾、民众怨恨相关的谣传很容易在网民间流传,由于传播过程中挟带了传播者的情绪、怨恨、希冀,最终可能导致群体性的行动。这类谣言具有很强的煽动性、蛊惑性。四为利益争斗型谣言。一些政治势力或是利益团体经常利用此类谣言攻击对手,扰乱民心。带有政治性质的谣言,有明显的政治意图,攻击对象明确,目的是要攻击、抹黑政治人物、政治对手;而带有经济性质的谣言则往往通过操纵网络帖子,在短时间内打造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形成自编自导的舆论场,或为企业提供品牌推广、口碑维护的服务,删除对己不利的帖子,对竞争对手进行诽谤、栽赃和陷害,通过网络传播,打击、损害竞争对手的形象。
认清了网络谣言的不同类型,如何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免受谣言伤害,不仅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必须学会的技能。
其一,正确认识互联网。网络并非全虚拟。上述四类网络谣言,特别是娱乐恶搞型谣言的主要成因在于网民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不够正确,不少人把网络当做非真实的世界,扩大了它的虚拟性,强化了它的娱乐性,而忽视了它既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因为毕竟网民最本质的生存环境在于现实社会中。2009年10月,一则“‘艾滋女’开博曝光数百性接触者”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不胫而走,经过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交互放大,很快发展成为一则社会焦点事件。谣言的炮制者假冒他人名义,捏造事实,大肆散播侮辱诽谤他人的图文视频,给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精神伤害,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后来由于警方及时介入,证明此事完全是炮制者出于报复心理而进行的恶意诽谤,炮制者因涉嫌触犯法律被刑拘后,事件才得以平息。由此可见,网络的影响力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现实世界,如果一味不负责任地肆意制造网络谣言,便会破坏现实中信息传播系统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最终害人害己。
其二,警惕自己的主观臆断。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有这样一种情形,即当一个人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并期待看到某个结果时,久而久之,就可能将这种强烈的期待当成某种既成的事实,网络谣言也是迎合人的这种期待而编造出来的。“李刚门”就是如此,李启铭撞人后,有的人得知其父李刚的官员身份后,便凭主观想象他肯定有着非常硬的背景,从而使后来的一系列谣言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其三,避免浮于表面,找回理智和真相。当某网络传言一旦传出,许多人是根本不问有没有权威的信源、有没有确凿的证据,就毫无保留地相信了传言,并将这些传言当做判断的依据和批评的由头。就连一些媒体和评论人也面对传言而放弃基本的考证和辨别努力,不经调查就将其搬到了新闻版上,不加分析就将其作为批判的论据。网络是属于公共的空间,对于没有明确信息源的惊人之语、公信力不高的“内幕消息”,当慎思之、明辨之,发现不经考证的信息和观点,当大胆质疑,追问真相,不做谣言的“二传手”。网络谣言的存在是对所有网民的一种考验,在尝到了被操纵、被利用的苦果之后,我们需要认真反思自己面对网络上漫天而来的信息的心态,用理智找到通往真相的路径。
其四,增强道德感,为社会尽一份责任。网民同样也是具备着各种身份和职业的社会人。对于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来说,一方面,要有一定的道德操守,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另一方面,还要懂得利用自己的知识驳斥谣言、消灭谣言,尽一份社会责任。毫无根据的消息可以像有根有据的消息一样轻而易举地传遍社会,而且可以起到同样的动员效果,如此的谣言轻信现象证明了我们理智的脆弱、责任的缺失。因此,在你成为一个信息的传播者时,请多问一句为什么,请多思考一下它的合理性。对于毫无根据的信息,秉持着一份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让谣言的传播在你这里停止,还原事实真相。
其五,树立法律意识,用法律抵制谣言。当网络谣言牵涉权益侵害时,它实际上已经触犯了法律底线,我国也在逐步建立完善的依法查实、惩处网络谣言造谣者的机制。网民应当切实增强法律意识,认识到法律法规对于散布网络谣言的责任者的惩处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作为网络的使用者,应当从自己做起,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等网上丑恶现象,做到遵纪守法。同时,网络谣言的定罪在查实和取证方面并不容易,需要网民具备法律意识,积极参与网络谣言的查证工作。
其六,做一个智者,正确对待网络谣言。一些人对谣言有一种既厌恶又受到诱惑的心理。谣言是一种现实存在,因此需要正确对待网络谣言,不可因为它的猖狂之势,便听之任之,同时也不可草木皆兵,不辨是非地把一切都看成是谣言。网民需要做一个智者,面对谣言带来的伤害,需要懂得反击谣言的艺术,用事实进行坚决反驳。网络谣言从高潮期发展到衰退期的时间往往也很短,有些网络谣言经常处于昙花一现的状态,对于这样的谣言,应及时出击,予以反驳。而当面对已经传开且一发不可收拾的网络谣言时,需要寻求相关管理部门的帮助,网民个人所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真相一时难以辨明时,要懂得沉默是最好的反击,不轻听不轻信,不被谣言带着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学会自觉抵制网络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