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网络文摘] 中国政令频频“朝令夕改”被指搞晕老百姓




羊城晚报记者 黄丽娜
  江门“禁狗令”只执行了9天、南京征收“房产加名税”8天即叫停……令也匆匆,改也匆匆
  政令太短命 搞晕老百姓

  又到开学时,广东的中小学校长们的办公桌上“例牌”又会出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生减负”的红头文件。校长坦言,之所以年年发,皆因年年做不到。与之相对的,就是近期频频涌现的“短命”政令:只执行了9天的江门“禁狗令”、8天即被叫停的“征收房产加名税”;还有近期屡屡出台又“落不了地”的行政令:“挂号不超10分钟”,“关舱门半小时内必须起飞”……
  政令频出,却落得个朝令夕改,或“执行不了”的尴尬。专家指出,政令要慎出,与其让政令“走过场”伤己伤众,不如承担让老百姓催促解决的时间压力。
  壹
  朝令夕改,太随意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家庭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每天家庭作业量控制在1.5小时以内;并提倡和鼓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安排1天‘无家庭作业日’。”自从几年前开始提倡为中小学生“减负”后,每年开学,各级教育部门发布、转发的类似内容的《指导意见》就会纷至沓来;而到假期前,关于“假期不得补课”的各种规定,也必会如约而至。但年年说,年年的结果都一样:做不到。
  与年年都发布的“短命”政令相比,还有一类是一发布即“短命”的政令。闹得最沸沸扬扬的,不外执行了9天的江门“禁狗令”和发布8天后即被叫停的“征收房产加名税”。
  7月底,一道禁犬令在江门传出。这个名为《关于加强市区犬类管理的通告》,涉及公安、农业、城管、工商和卫生五大部门。其中最惹争议的有两条:一是在江门市城区的犬类禁养区内一律不准饲养各类犬只;二是自8月26日开始,该市犬类管理联合执法人员将对在禁养区内的公共场所违规饲养的犬只予以统一收缴、捕杀。
  政令一颁,即引起各方质疑,许多网民还发起了网络签名活动抵制这一行动。在禁犬令出台9天后,8月3日上午,江门市联合发出禁令的五个部门经开会研究收回了“禁狗令”,并公布了“接纳民意改进城市犬类管理办法”的决定。
  草草出台又草草收场的禁狗令风波刚过,南京的“房产加名税”又是在8天里改了数次,最后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明确,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房产加名免征契税。从8月23日地税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天就开始征收”到接下来5天的“等总局文件”、“短期内不推行”,再到28日的“暂不征收”,直至“8月31日起免征契税”,变化之快让网友不禁感叹“比变脸都快的就是变令”。
  
  执行不了,太草率

  而8月,又有来自卫生部和民航总局的两则“政令”,面临“飘在天上落不了地”的尴尬。
  8月初,卫生部出台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2011年工作任务分解量化指标,要求医院改善服务。其中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心电图、影像常规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这些规定能否切实执行,是否真能缩短看病时间,方便患者?记者实地了解后的情况是,挂号基本可控制在10分钟内,但是各种检查项目的时间很难控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达标,广州市各医院可谓各出奇招,尽量在量化指标标明的环节内缩短时间,但对于患者反映最强烈的“等候医生看病时间太长”问题,卫生部出台的量化指标几乎没有任何实质帮助。患者反映:“挂号是快了,但最后还是都堵在医生的诊室门口。”
  广州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唐小平表示,“三好一满意”的量化指标并非一朝一夕能达到,“卫生部的要求,我们只能尽量做,但不是100%能够达到,比如八九点多的就诊高峰期,不一定能做到让患者10分钟内结束排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微博)也认为,医疗行为不是产品流水线,尤其是诊病过程只能用模糊概念,“一刀切”不切实际。
  8月中,民航局也出台“新政”:《航班延误整治专题会议纪要》提出,“对于关闭舱门30分钟的航班以及延误两小时以上的航班要优先放行”。中国民航局副局长夏兴华也表示,延误超过两小时的航班,空管部门必须优先安排起飞,并确保已关舱门的航班在30分钟内起飞。
  但消息曝出半个月后,记者从各航空公司旅客的反映了解到,这项规定似乎根本不奏效,关上舱门一两个小时不起飞的事情仍然常发生。
  
  宁可慢些
  也要谨慎

  其实深究起来,出台以上政令的,都是各行业的业务主管部门。对于行业内的情况,对于规定能不能做得到,应该远比其他人了解得更为清楚。可实际上,却恰恰是主管部门颁布的这些“乱令”。
  对于一项政策的出台,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表示,无论是量化的指标,还是操作指引,都要在一个可达范围内,或是通过努力后可达,否则就会被束之高阁,变成“走程序”。
  通常,主管部门出台某项政策,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比如为了解决看病等候时间长,所以出台了量化的新规定。但问题是,这个“量”却并没有对症下药。“候诊时间过长,到底是出在看病整个过程的哪个环节,在出台政策前,主管部门并没有好好做过摸底调查。现在很多候诊时间长,是因为医生少、病人多,这是医疗资源投入不够、人手短缺造成的。我们的病人又都喜欢去大医院,这又跟社区医院建设不完善有关。是多方面原因造成候诊时间长。查准软肋,就应该该拨款的拨款、该建设的建设,而不能单纯推出一个量化指标。”
  这样的“短命”政策频出,除了造成相关操作部门的困扰,更多的其实是损害了政府部门的权威和公信力。何艳玲表示,对于这样的政策,操作部门执行不了,只能把它束之高阁,久而久之,主管部门“管”的能力和权威性就会大打折扣。而公布出来的措施做不到,老百姓也会认为,主管部门的措施大多是“看的”,对管理部门的评价和口碑自然也成了负面的。
  “现在的政府职能部门很看重民意,怕老百姓有不满。看重是好事。但是这种看重,同时也对职能部门造成了压力。很多职能部门,一看出了问题,有了不满,就急于去解决它。而解决问题往往就靠出台政策。而这种政策的出台又是在压力当前的情况下,非常匆忙,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调研。出台得快,被否定得也快,这是必然的。”专家指出,制定再小的政策,也要慎思,宁可慢一点,宁可承担一段时间民众的不满和指责,也要谨慎再谨慎。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网络文摘] 中国政令频频“朝令夕改”被指搞晕老百姓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