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言平
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0:15惨败俄少年队的消息日前经过微博疯转引发轰动,为挽回颜面,北京小学足球冠军队——南湖东园小学越野队昨主动约战俄罗斯队,谁知最终以3比7的比分再次输掉比赛。中国少年足球一时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就连前国脚郝海东都忍不住发微博评论:输球别怪孩子,教育让学生太娇气!(10月26日《扬子晚报》)
本来,这只是两国孩子之间的一场游戏,岂料比赛的结果会在大人世界掀起如此强烈的舆论波澜。而这种忧虑,实际上是种思维惯性——我们习惯于给未来加上过度的负担和压力,所谓“怒其不争”不过如此。而对未来的过度期许,也正是导致中国少年“虚胖症”出现的重要原因。
除了背诵标准答案,以此谋取前程、改变命运,真不知道中国的少年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我们喜欢把孩子们的一切兴趣爱好都课程化、标准化,兴趣自然也就成为了负担。作为这种教育体制下的过来人,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虽然教育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单一的认证体系下,虽然在形式上都有涉猎,但实质上都是半吊子水平。在教育者的眼中,所谓德就是听老师话好好学习好好考试,所谓智也是听老师话好好学习好好考试,所谓体还是听老师话好好学习好好考试……总而言之,中国的教育虽然对学生各方面都有要求,但在统一的考试面前,这些要求都被统一起来:听老师话,好好学习好好考试。于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也就成为考试机器的锻造过程。
而无论是成长还是发展,我们的辩证思维都陷入了一个陷阱:那就是为了解决中心问题,可以牺牲和放弃其他东西。对于中国孩子而言,重中之重便是听老师话好好学习,依靠背诵的标准答案考上好的中学、大学,而其他的都可以放弃,这是包括教育在内的整个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在这种观念的包办下,孩子们学会了屈从,不得不放弃想象和兴趣。而事实上,这是成人世界对孩子们隐性的掠夺。
在成人世界的眼中,只要孩子围绕考试改变命运这个中心,能够在单一的上升路径中获得优胜,那么体质可以由各种营养品来弥补,道德可以靠说教来灌输,意识和思想可以靠大人们来帮助判断……如此一来,孩子们只是长肉不长筋,只会写道德作文却未必会去帮助别人,而意识和思想却始终处于空白状态,只好依赖大人世界……看似全面而强大,不过是虚胖和浮肿。
我们且不去考证俄罗斯的少年是如何成长的,但是从球场上的风采来看,娴熟的技术和过强的体质来看,恐怕绝不仅仅是训练有素的关系,这种张力和激情更多的恐怕来自于兴趣的自由释放。唯有自由才能够舒展,才能让能量和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而中国的少年,由于背负在身上的负担和压力过重,难免有心无力。而从中国少年足球不服输再次约战俄罗斯少年队来看,把输赢看得太重,注定难以自由发挥,加之体质上的缺陷,被人“狂灌”也是意料之中。
孩子们输球,大人们该反思:该如何让孩子无论从体质还是精神上告别虚胖,能够重回自由和快乐。
⒁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