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不叫“农民工”了 生活会有什么不同吗?

“农民工”一词强调了务工人员的农民身份,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产物之一,统指身处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但户籍仍属于农村的人群。在“农民工”称呼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系列的歧视。针对“农民工”的称谓,七名律师与一名学者本月11日联名向国务院寄出《公民建议书》,呼吁国务院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政府行文中变更“农民工”称谓,并借此推动城乡户籍平权。
广州

  农民工不叫“农民工”,改称“新广州人”,听起来会不会觉得更自然?
  被问及这问题,在广州萝岗区一家装修公司打工的湖南人李树刚,停顿了五秒钟后,小声地反问:“改叫‘新广州人’,以后会有什么不同?”
  李树刚的反应不让人意外,这一待解的题目,并非只有他在关注。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取消“农民工”这一称谓,在李树刚所处的城市是热点话题之一。去年7月,时任广州市市长的万庆良,曾提议以“新广州人”取而代之,他当时表示,未来广州将逐步提高对外来人员的市民待遇、服务管理水平。
中国有约2.42亿农民工

  在更大范围里,广东与河南两个省份正在酝酿同样的方案。前者是中国的用工大省,后者则是务工人员的输出大省。两省的地方领导都表示,这一称谓体现出对农民的不公,呼吁以其他名词取而代之。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还公开指出,在“农民工”称呼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系列的歧视。
  “农民工”一词强调了务工人员的农民身份,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产物之一。事实上,这一称谓在中国已存在多年,统指身处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但户籍仍属于农村的人群。据统计,来自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目前在中国已有约2.42亿人。
在提出改变称谓的同时,地方政府也表示致力社会管理,给予外地人同等的国民待遇。本月3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宣称,广东将加快研究并适时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真正融合。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基于中国不同群体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的社会背景。在公共福利差距、收入差距、部分地区的制度性歧视之下,近年来,一些外来人口对本地人乃至当地政府产生对立情绪的现象,有凸显与扩大的趋势。去年6月广州增城新塘镇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便因外来人员与本地人的集体冲突引爆。
  中国已有一些地区开始实际行动,以行政手段规范外来人员的称谓。不同地区采用的名称各异,比如,西安改以“新市民”称呼外来务工人员,东莞采用的是“新莞人”,浙江省用的则是“新居民”。
  然而,作为农民工的主体组成,如李树刚一样的外来人员,对外界的这些议论或许大多并不自知,他们所关注的,并不只是一个称谓而己。
称谓变化是积极信号

  在广州已务工5年的李树刚,户籍仍然在老家湖南株洲。尽管企业也替他购买了工伤之类的社会保险,但是,在子女就学、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李树刚和公众传统认知的“广州人”,仍然有很大一段距离。
  广州大洋网对此刊载评论称,取消“农民工”的称谓,要首先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其次必须保证他们和城市人同工同酬、同福利同保障的国民待遇,而如果这二者尤其是后者得不到根本改善,那么称谓无论如何变化,都只是表面文章。
  评论也指出,改变称呼毕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各地政府正在试图消除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和社会排斥,努力让农民工群体融入当地社会,不过,要消除身份界限、给农民工同等国民待遇,“取消农民工的称谓只是第一步”。
  针对“农民工”的称谓,七名律师与一名学者本月11日联名向国务院寄出《公民建议书》,他们提请国务院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政府行文中变更“农民工”称谓,并借此推动城乡户籍平权。
  《建议书》指出,在称谓方面进行积极改变的同时,不能忽略对所有公民权利不分户籍地无差别待遇。他们并提请建立健全以属地管理为指向的户籍制度,有目标、有计划的逐步统一就业失业登记、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等制度,根据居住年限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的无差别对待。
关于中国多地酝酿取消“农民工”称谓的举措,官方媒体新华社发文表示肯定,称政府部门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他们融入城市生活。文章指出,“农民工”这一早已约定俗成的称谓,未来或将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せ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不叫“农民工”了 生活会有什么不同吗?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