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调查显示3300万美国人选择独居 或为追求自由


   独居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图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人独自生活,甚至选择终身独居。有人担心这会瓦解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结构。然而,也有社会学家对此持肯定态度,认为这体现了当代人追求自由、懂得节制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观。
瓦解传统社会结构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埃克利嫩伯格认为,独居兴起是美国社会经历的最深刻变革。
2011年统计显示,有近3300万美国人独自生活、自立门户,他们在全美所有户数中比例高达28%。独居人家和无子女的丁克家庭已成美国最主流的居家生活方式,所占比例高于由父母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或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
更重要的是,如今罕见“过渡型”独居者,即成家前短暂独自生活之人。研究显示,一旦独自生活5年以上,这些独居者极有可能终身维持孤家寡人的生活方式。在美国,除了育有子女的夫妻,独居者的生活状态最为稳定。与50多年前的情况不同,他们更常见于城市之中。从西雅图到迈阿密,从明尼阿波利斯到新奥尔良,美国各城市独居者所占人口比例在增长。
自出现以来,独居者就被认为是孤独的代名词。一部分社会学家甚至担心,独居生活方式的兴起将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以家庭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结构。
政治学学者帕特南在2000年出版书籍《独自打保龄球》指出,由于传统社会结构日益瓦解,美国人的生活品质大不如从前。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奥尔兹和施瓦茨最近出版新书《孤独美国》。他们在书中警告,“日益增长的孤单”和“国内社会隔绝的动向”正在损害美国人的身心健康。
重新定义孤独含义

独居者一定觉得孤独、寂寞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克利嫩伯格指出,目前尚无证据显示,独居生活方式的兴起令美国人更加孤独。目前已发表的不少学术文章强调,社交行为的质量而非数量才是衡量人们是否孤独的有力“指标”。
芝加哥大学社会神经学教授卡乔波曾与人合著《孤独》一书。他在书中指出,是否独自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是否感觉寂寞。
不少离异或分居的夫妻常常抱怨,最孤独之事莫过于与毫无共同语言之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接受克利嫩伯格访问的海伦两度离异,如今独居。她承认,自己在每段婚姻中都不快乐,一直渴望独自生活。
克利嫩伯格访问了300多名独居者,并仔细梳理有关学术文献,结果发现,大部分独居者根本不是孤独、落寞的主儿。
大量证据显示,与非独居者相比,大部分独自生活的人拥有更精彩的社交生活。数码时代的到来,令独居者更容易交到朋友、参与社交活动。独居非但没有令他们陷入“与世隔绝”的可悲境地,反而令他们更加踊跃地接触他人和社会。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没有了家庭义务和同居关系的束缚,独自生活的人们更为自由地寻求一种所谓的“个人异教”。他们通过社交网络彼此联系,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一呼百应,走出家门聚到一起。
最大优势在于自由

独自生活并非当今美国独居者迫不得已的选择。他们完全可以与家人同住,或者寻找室友。然而,大部分人仍然选择独居,其中原因甚至关系到人生观和价值观。
独自生活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自由。独居者可以在自己愿意的时刻,做自己想做的事,活得充实、有趣。
接受克利嫩伯格访问的人中,朝气蓬勃、个性引人的独居者比比皆是。女律师埃拉热爱旅游。多年独自生活使她有足够时间发展这一爱好,还从其中得到磨练,变得更加勇敢自信。已经步入晚年的琼坚持独自生活,她珍惜自己享有的“自制”和独立,不愿依赖或卷入几个成年子女的生活……
独自生活,让人们有机会认真思索“我是谁”、“我要怎样的生活”之类的问题,并为此付诸行动。
除赋予人们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之外,独居还令他们得以追求个人自由、学会自我调节并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克利嫩伯格认为,独居不单纯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有利现代人身心健康的“恢复性独处”。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调查显示3300万美国人选择独居 或为追求自由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