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国学专版(第五期)

国学专版(第五期)

2012-3-31初稿、2012-4-2再稿,主编:高翊凯

国学讲坛:走进《论语》(四)

17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离家出门太远;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分析】 子女离家远出,父母必在家担忧,作为一个孝子,要使父母减少担忧,因此要“不远游”,因为离家越远,父母就越担心。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一定要有一个确定的方位,这样可使父母减少担心,而且方便通信(古代通信全靠书信,而只有“游必有方”才能使书信有效送达)。否则,如果漫无方向的到处漂泊,只会使父母更加担忧。

18、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说出却做不到为可耻。”

【分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说出了就要做到。因为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这反映了孔子信守诺言、知行合一的思想。

19、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邑,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信的人,只是他们都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分析】 这一章体现了孔子身上极强的好学精神,这也是他所以成就如此之大的原因。一个人要成功,没有好学精神是不行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现在倡导“终生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2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品德好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乐善的快乐。品德好啊,颜回!”

【分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颜回这种生活清贫而“不改其乐”的品格也就是孟子所谓“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儒家提倡的君子人格的体现。孔子曾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安贫乐道”的品格背后支撑的是深厚的道德修养,没有这种修养,则会“小人穷斯滥矣”,无法坚守仁德,更无法“不改其乐”。颜回不愧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这种身处困苦却矢志不渝、处境艰难仍坚持理想的品格也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众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那一定是圣人了!就连尧、舜都担心自己做不到呢。作为仁人,自己想要立身,也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能从切近的生活中以自己作比,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分析】什么是仁人、圣人?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的人!仁者心中装着的永远是天下苍生、关注的永远是百姓福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方法,只有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才能实现“仁”,因为“仁者爱人”,而要爱人,就要为别人考虑,而不是只顾自己。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接下)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国学专版(第五期)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