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甄嬛传》咋一夜之间成了“吃人的老虎”?

(日前,《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公开批评宫斗电视剧《甄嬛传》),情节上漏洞百出,内容上将“煽、色、腥”发挥到极致,主题上唯斗争至上、以恶制恶。这些被观众称为“重口味”的后宫题材电视剧,有意忽略作为公共媒体应当承担的舆论教化责任,对历史的解构背后隐藏着对权力、恩宠、一夜走红、一夜暴富的向往和对享乐主义的崇拜,既无益于认识历史,也无益于思考人生。这类电视剧是在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消费历史的怪物,因其所谓对当下职场状态的映照,而受到一些年轻观众的热捧。如果继续放任这类题材的过度制作和播出,无疑会对社会心理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对历史的严重篡改和对宫廷争斗的无限放大对于受众,尤其是青少年会构成一种误导,会让他们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产生歧义,失去了指引现实人生的历史坐标,一味沉溺在逃避现实的空虚里。而对于后宫剧本身来说,任意设置历史语境,编造子虚乌有的历史情节和人物关系,片面迎合市场的低俗趣味,消费恶、渲染恶,终将在“娱乐至上”中“娱乐至死”,而留下一堆糟蹋历史、无益于人心、无益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垃圾。(2012,5,8“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文章批宫斗剧胡编乱造  煽色腥到极致》)

说实话,当看到《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时,相信许多人都吓了一大跳,后来的事实或多或少也被证明是如此。因为这几天,无论是网友间的议论,还是朋友间的聊及,都以为这文章有点“帽子太大”,就如此类宫斗剧一夜之间成了“吃人的老虎”。于是一向对事好奇的我,就想来一个穷究其竟了。

老百姓是用政治眼光享受娱乐?我看没有那么严重。这样的电视剧为啥能让那么多人津津乐道?就因为那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就因为其中的情节一环扣一环而吸引了他们,就因为许多人在借此在消磨或者打发时间。除此之外另有它哉?没有吧。所以在我看来,写这样文章的人,或神经过于紧张,或有点文革中“无限上纲”的意味在内。
广电总局当初全是吃了干饭的?这样的电视剧是怎么诞生的?从拍摄之初到杀青、到最后投入市场,编剧、导演、演员、拍摄计划、审片等等,全在“真空”里?如果广电总局有问题,作为中央级媒体和国家有关部门,为啥就不在那里及时沟通?为啥非得出了那么多宫斗剧,有人才抡起“大棒”?如果要打屁股,那该打谁?且是不是非得到外面来打?
历史教育是靠电视剧来完成的?谁在那里将这样的电视剧当成历史教育题材片看?是有些人,还是观众中的极大多数?有多少看此类电视剧的人,将观赏诸如此类的电视剧作为学习历史的平台?太高估了观众的“水平”了吧?如果观众中果真有这样高水平了解历史的人,他们不会自己分辩?那不叫“皇帝不急太监急”?
主旋律的唱响为啥声音那么轻?就算文章中的批评有理,那么请问“公共媒体应当承担的舆论教化责任”,“认识历史和思考人生”,“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产生歧义,失去了指引现实人生的历史坐标,一味沉溺在逃避现实的空虚里”这样的事,究竟靠谁、靠什么来完成?那些主旋律的事,为啥不及时跟上?主旋律唱响的声音为啥那么轻?这究竟是谁的责任?主流媒体是不是先该好好打打自己的屁股?

我们不是有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吗?所以我也来一个“一家之言”,在此谈谈自己的不同想法。如果按这篇文章的立论,不但是宫斗剧,好像许多电视剧都该打入冷宫!
所以,如果要由我来下定论,这样的宫斗剧不过是在片头少了六个字:此剧纯属虚构!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甄嬛传》咋一夜之间成了“吃人的老虎”?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