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全集欢迎大家去欣赏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讲食物,更多的是在讲食物背后的情感。
昨晚,《舌尖上的中国》首播收官。从上周起,央视一套播出的这部纪录片让不少人都在每晚10点半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这部“让人流口水”的纪录片,更引发了全民纪录片热潮,甚至将很多几乎从来不看电视节目的“文艺青年”重新拉回荧屏前,每天追看。
观众说法1
引发共鸣的情感食疗
作为一部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深夜最大限度地挑战起观众的食欲,“不看不知道,全中国竟然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美食:炒麻食、汆乌鱼子、黄鱼鲞;还有那些听着就口水吧嗒的菜:醉湖蟹、梅菜烧肉……看完这部片子,口水都止不住了”。不少观众都表示自己是边吃边看《舌尖上的中国》,“片子中食物经过油一过,心都化了。得知第二天要播关于奶制品的主题,提前就买好了酸奶,边看边吃”。
实际上,片中真正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加工、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夹杂着劳动者辛勤的汗水和食物的香气,也使得画面格外诱人。一位许久未看电视的媒体人就对记者表示,以美食为题的纪录片,BBC、NHK等都曾做过,但“国外美食类片子每每谈及中国美食更像是一个过客。中国人拍中国的美食有感情,赢在容易引发食欲和情感上的双重共鸣。”
观众说法2
勾起思绪的美丽乡愁
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国》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并且不以菜系进行划分,反而每集都有自己的主人公,比如70多岁的黑龙江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也使得本片不仅仅是一部表现美食的纪录片。
一位家在湖北、现居北京的音乐人说,她追看《舌尖上的中国》跟“吃”就完全没有关系,“我对吃本来就不感兴趣,平时主吃素。这部纪录片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如何‘食物’这个宏大的主题,浓缩在几集的纪录片里。”而这种食和人的紧密相连,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国》,讲到宁波年糕,听到里面传出的阵阵乡音,很想家”。
■ 接档
今日起,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将播出纪录片《东非大裂谷》,接档《舌尖上的中国》。本片将展现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各种野生生物。全片分为《火》《水》《草》三集。
央视今年原创纪录片一览
《超级工程》(5集):聚焦中国当代特重大、超常规工程,如未来全球最大的地铁网络——北京地铁网络等等。
《丝路》(8集):这是央视首次全程记录丝绸之路横贯古今的灿烂文明,探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动因、过程和交融。
《京剧》(8集):该片讲述大量不为人知的梨园往事以及京剧百年发展中的曲折历程。
特别提示:《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首播后,将于今日起在CCTV9纪录频道每天22:00再次与观众见面。
■ 趣闻
在《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午夜宵夜”的同时,记者注意到,片中出现的各地土特产品也被网友迅速搜索购买。
如片中出现的“毛豆腐”,在购物淘宝网上销量最近一周直线上升,第一集里介绍的“云南火腿”也于上周订单大幅上升。有趣的是,其中大多数交易显示是在晚11点后下单。
■ 动态
《北纬30°》6月开播
昨日,CCTV4百集系列特别节目《北纬30°·中国行》举行首播式,将于6月开播。
《北纬30°·中国行》和此前热播的《边疆行》《沿海行》一同构成《远方的家》“三部曲”。本片摄制组从浙江舟山群岛出发,自东向西将一直拍摄到西藏的阿里地区,总行程超过20000公里,在展现北纬30度沿线神奇的自然环境同时,深入关注普通群众的人生故事和生存状态。据悉,自2011年7月11日《边疆行》推出到现在,收视率也在一路攀升。在首播时段,《边疆行》平均收视率为0.24%,《沿海行》收视率达0.27%,较以往该时段提升50%以上。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舌尖上的中国》何以感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