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追远厚德,宝树同根——谢长廷2012大陆行纪实

【字幕】
继1993年访问大陆之后,2012年10月4日,谢长廷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的私人身份再度“登陆”前往北京、厦门等地,进行包括祭祖、调酒大会等行程在内为期5天的“开展之旅”。
【字幕】2012年10月4日
【分段字幕】启程抵厦
【解说】
2012年10月4日上午,谢长廷夫妇一行搭乘台湾华信航空公司航班抵达厦门,与之同行的还有云林县长苏治芬、环球科技大学教授谢敏捷、“立委”李应元、赵天麟、高雄市议员康裕成等15位。一出机场,谢长廷就被媒体团团围住,但他看上去神清气爽,精神状态不错。
【采访】
谢长廷 (沿途很高兴 我们有一句话说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就有这个心情 很轻松 做对的事 非常愉快)
【解说】
谢长廷1946年生于台北,1986年起草民进党党纲, 被称作绿营“四大天王”之一,曾提出所谓“宪法共识”、“宪法各表”,在民进党内独树一格;虽遭“独派”质疑,但他仍主张“回归宪法”,在岛内以所谓“宪法共识”取代“九二共识”,在国际以所谓“宪法各表”取代所谓“一中各表”。上世纪90年代,谢长廷在担任民进党立法委员时曾到访过北京,厦门等地。2000年,谢长廷在高雄市长任内欲再访厦门,请求大陆有关方面帮助其“寻根”的打算,却因“一国两市”的争议没有成行,时隔十年,才又踏上了这片土地。
【采访】
谢长廷 (十年前要来没有办法来 现在把他接下 我刚才飞机上看到交通运输部 我看得懂 真的不错 很习惯这种文化和文字 真的没有感到去别的地方 像去兄弟的家一样)
【分段字幕】东山祭祖
【解说】
为迎接台湾宗亲的到来,平日里宁静安和的福建漳州东山县铜砵村,早早就已忙成一片。在村中的谢氏宗祠五常堂内,村民们三三两两聚集,或清洗地面,或整理案台,对于即将开始的祭祖活动,乡亲们都难掩各自的兴奋。
【同期】(福建省东山县铜钵村 村民 谢添兴)
欢迎谢长廷,长廷宗亲来拜祖认亲。他是我们这个五常堂的过去的裔孙,这个姓谢的五常堂的裔孙,他的祖上的坟墓都在我们铜钵。
【同期】(福建省东山县铜钵村 村民 谢敬忠)
他们是我们这边的人,从台湾要过来我们这边,我们是很欢迎,他是十六世的我是十七世的,他过来也是算长辈。
【解说】
10月4日下午,谢长廷夫妇一行的车队抵达铜砵村村口,村民们几乎全村出动夹道欢迎。宗亲们敲锣打鼓,两位小学生上前为谢长廷夫妇献上鲜花。在鞭炮声中,谢长廷夫妇步行经过铜砵村道,喝过谢氏宗亲端来的代表着“饮水思源”的红枣茶,走进谢氏宗祠落座。
【画面】
祖坟画面
【解说】
2007年,来自台湾的和福建的宗亲、文史学者到往漳州考察,经过墓碑辨认和族谱对比,确认谢长廷的祖先应该是来自东山县铜砵村的谢光玉,以及具有“武功将军”之称的谢建雍。谢建雍在清朝嘉庆年间赴台就任军职,其子谢光玉随同家人迁台定居,被称为谢氏迁台祖。父子先后在台逝世,遗骸由谢光玉的孙子谢升源和曾孙谢庆瑞,也就是谢长廷的曾祖父,于清道光年间带回祖地安葬。考察团还在东山铜陵镇顶街发现谢长廷先祖故居及神主牌,2008年9月,谢长廷还特意委托自己的姑母谢美珍来到东山,最终确定铜砵村就是自己祖籍所在地无疑。
【画面】
谢氏宗祠 祭祖画面 (一鞠躬 再鞠躬)
【解说】
16时许,祭拜仪式正式开始。鸣炮、起鼓、开香……身着正装的谢长廷夫妇遵循闽南传统习俗,以丰盛五牲供品敬献祖先。如今两岸谢氏衍传已有20世、760户、3200多人。谢长廷的迁台祖为第10世,谢长廷为第16世,而铜砵村最小的已经是第21世,谢长廷因此被多数宗亲尊称为“宗长”。祭祖其间,谢长廷眼眶泛红,不时掏出手帕擦拭眼角。或许对年届66岁的谢长廷来说,能在祖籍地的谢氏宗祠里为“迁台祖”谢光玉、谢建雍上三炷清香,这场跨度长达数年的寻根历程,终于能宣告“圆满”。
【采访】 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 谢长廷
我想我们从哪一个地方来啊,没有祖宗就没有我嘛。所以,饮水思源,那么我们说 慎终追远,这是一个好的风俗。所以我今天特别来这边看,其实来晚了。我非常感动,刚才这些宗亲这么热情,非常感动。
【解说】
祭祖结束,谢长廷在宗祠前与宗亲合影留念并互赠礼品。铜砵村宗亲送给谢长廷的是代表平安的“贝凋宝瓶”。谢长廷带来的是台湾高山茶,还有他今年刚发表的新书《未来:不一样的台湾》。民进党在台湾主政期间,曾试图以“去中国化”、“本土化”等措施,淡化两岸同胞间的亲缘关系。作为任职后出访大陆寻根祭祖的、曾任职务最高的“绿营”政要,谢长廷此行尽管是以个人身份出游,但民进党党内意见并不一致。在热情的宗亲面前,谢长廷觉得自己的血液已经沸腾,表示政治并不能超越人性。
【采访】 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 谢长廷
(刚刚看到你有擦眼睛)想到这个时候是很感恩 祖先当年没有那么辛苦去台湾,今天就没有我。我们在这里的两个坟墓是我们去台湾的第一代、第二代,将来我们想到这个会充满了感恩 政治主张也许没有办法完全一致 政党有很多不一样 但是政治不能超越人性 不能说政治不一样 祖先从哪里来就要变根 这是事实
【画面】
谢长廷书写追远厚德
【解说】
在谢氏宗祠五常堂内,谢长廷2011年3月题写的“宝树同根”字幅,被装裱、悬挂在正厅左侧墙上显眼的位置。相传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便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遂以“宝树”为堂号。在宗亲的盛情邀请下,谢长廷再次挥毫,留下了“追远厚德”的墨宝。“追远厚德”语出《论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是对先人一生行为的哀思与深情追忆;“明德归厚”则是了解先人事业功勋,并对其高风亮节的诚挚缅怀。“追远厚德,宝树同根”,数年后回望,历史也会记住这两块意味深长的匾额。
【段落字幕】 铜砵追远
【解说】
现在的铜砵村,生活富裕,百姓安乐,而时光退回到1950年,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掳走铜砵村147个壮丁,让91位妇女守了一辈子活寡,也给这个小渔村留下了一个饱含酸辛的名字:“寡妇村”。如今,村中“寡妇村”展览馆内,还陈列着有关那段历史的大量图片、书信和实物。这座把大门开在正对台湾海峡方向的展览馆,是谢长廷行前就决定要来的地方。当时全程陪同讲解的是馆长黄镇国。四十多年来,黄镇国义务为周边乡亲们代写了八百多封寄往台湾的书信,使得一个个漂泊的游子踏上了回家的路。在黄镇国的介绍时,谢长廷一直神情凝重。
【采访】 东山县“寡妇村”展览馆 馆长 黄镇国
我替他们写信 都是先寄到华侨那里去 再转去台湾 几十年都是这样的 探亲他说这是和平问题了和平就不会产生悲剧 和平就不会产生两岸的分离
台湾维新基金会 董事长 谢长廷
所以给我们一个教训 要和平 应该和平 不应该让这种悲剧在任何家庭再发生 (铜钵村)比我想象进步 我本来还以为铜钵村是一个比较偏僻的渔港 现在看起来确实不错 也很进步 而且在进步中 是现在进行式
【字幕】2012年10月5日
【分段字幕】厦大座谈
【解说】
大陆之行的第二天,谢长廷一行来到了厦门大学,与厦大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前院长陈孔立等举行了约一小时闭门座谈,并出席了相关台商活动。
【采访】
记者:刚主要是交换哪方面的意见呢?
谢长廷:主要是从文化教育,那么它这是一个大学嘛,教育谈起,当然也有谈到怎么样建立互信,怎么样提升两岸交流的效应,能够更有质的改变,质的提升。
记者:那有提到民进党以后有可能来为院长提供党与学术的交流吗?
谢长廷:这我们是有希望说将来可以有比较正式的平台或者说管道,当然这是交换意见,是个人意见。我这一次也没有代表党,只是就我的经验,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 刘国深:希望台湾维新基金会可以有机会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作更多的制度化的一些交流,但是这个还需要作深入的商谈。
【解说】
早在1993年7月,谢长廷就与一批民进党人士访问过厦门大学,并在台湾研究院的前身台湾研究所门前合影留念。时任所长的陈孔立见到他们后,一个个报出他们名字:姚嘉文、谢长廷、蔡同荣…那次厦门之行后,谢长廷与陈孔立教授建立了长期联系,每次他有新书出版都要寄一本给陈孔立,敬请“指正”。
【采访】
陈孔立 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
【解说】
时隔19年,两人故地重逢,百感交集。陈孔立教授还特别将1993年会面时留下的珍贵合影赠送给了谢长廷。在台研所门口,谢长廷一边感慨“人生能有几个19年”,一边陈孔立教授再度合影留念。
【采访】
记者:当时他们把这个照片交给你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
谢长廷:我很感谢,他们保存着,表示重视,没有把我烧掉,很重视,很好。我看了好像我的儿子,不是,是我。 依稀认得出是我 比较年轻的我 所以这个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就觉得说时间一直过去,这生命不要只是变老,生命应该提升。
陈孔立 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
【解说】
【字幕】2012年10月6日
【分段字幕】访台研所
【解说】
10月5日傍晚,谢长廷一行乘飞机从厦门抵达北京。6日上午 ,谢长廷来到了北京之行的第一站: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与所长余克礼等学者进行了长约两个小时的闭门会谈。
【采访】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 谢长廷
刚才交谈两个钟头,当然气氛很好,不可能两个钟头打架,两个钟头打不了架,所以其实都很坦诚交换意见,因为我跟余所长其实讲起来是老朋友,所以无所不谈,两个钟头没有办法在这里通通转述。基本上讲, 就是说我们觉得,过去两岸的交流,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在阶段上有带动经济的、经贸的发展跟成果,但是的确双方也认为现在有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如果你要再深化、再非要成长的话,它有面临着其实我们隐含的一些差异,其实都没有沟通,也没有去处理,所以我们未来可能要面对这个差异,彼此也尊重这个差异,然后去处理这个差异。
【解说】
谢长廷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大陆和台湾双方都对未来更有自信,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急于从马上处理,或者从负面去解读,他和余克礼所长已经相互赠送了著作,希望能为两岸的交流打下诚意的基础。
【采访】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所长 余克礼
刚才董事长把上午我们两小时在一起交流概括得很全面,我也非常同意,你们媒体朋友很关心差异,我想你们比我们更清楚,两岸之间现在有些什么差异。这些差异,当然我们有共识,就是通过交流,通过相互的了解、理解、谅解,到最后都解决,这个过程可能还是要比较长的过程,因为两岸毕竟是隔界隔阂几十年了,同时在两岸往来过程当中,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误解误会,所以想化解两岸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是要比较长的时间的。我想今天我们长廷兄到大陆来,这也是为化解两岸差异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α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追远厚德,宝树同根——谢长廷2012大陆行纪实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