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怀旧"灰色童谣"爆红大陆网络 内容多为恶搞调侃


“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师问你怎么办,拿着刀,背着干。打不过怎么办?打不过找奥特曼。”这些经过改编,被孩子们用来调侃、抒发某种情绪的诗词、儿歌,被称为“灰色童谣”。近日,一则关于“灰色童谣”的微博在网络上迅速爆红。微博中收罗的32条经过改编的顺口溜、诗歌,大多为恶搞、调侃甚至攻击性语言的内容。

心理学家:是孩子的情感宣泄老师:不必把它当成洪水猛兽

教育学家:“灰色童谣”盛行需要反思

心理学家:是孩子的情感宣泄

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黄进军认为,“灰色童谣”是孩子内心状态的一种反映,有一定功能性,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处理一些内在的冲突。

从内容来说,“灰色童谣”中有些涉及粗口的,是孩子通过这种带点诙谐的方式来调侃自己的生活。之所以传播这么广,是因为孩子们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很多学校减少音乐课、美术课,孩子的能量没法正常宣泄,就选择另外一种方式。

“孩子也有情感、心理需要。”黄进军说,孩子内心的“坏”也需要表达,因为被限制,所以表达出来有一种“快感”。当灰色童谣被老师、家长禁止,孩子们在私下流传得反而更强。

关于“灰色童谣”中涉及性方面的内容,黄进军谈到,四、五年级的孩子开始对异性感兴趣,性教育却跟不上,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异性的关注,改编童谣会让孩子内心的情感得到表达。

其实,家长、老师对于这种现象不需要太在意,可把这些当作了解孩子的渠道,甚至可以“利用”起来,进行正确引导。

老师:不必把它当成洪水猛兽

对于“灰色童谣”的改编和传播,武珞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郭倩华认为,要尊重传统文化,不要把“恶俗”当“幽默”,但也不必把这种现象当作“洪水猛兽”,这只是孩子们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去年,当网络流行“恶搞杜甫、李白”时,郭倩华给学生们出了一道作文题《敬畏》,唐诗宋词在课堂上老师应正面引导,作为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学应该有敬畏之心。

同时,她也认为不必将此当作“洪水猛兽”。“现在的孩子都是圈养的,放养的时间太少了。”郭倩华说,很多大人认为有危险的游戏,不许孩子们玩,只剩下很简单的几种游戏,孩子们的娱乐方式少了,渐渐只会“打嘴巴官司”。有些脏话,其实孩子并不理解这些字眼的意思,他们只是把“恶俗”当“幽默”,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家长要正确引导,不要扼杀他们自由创作的苗头。

另外,近些年来,为孩子新创的童谣、儿歌特别少,郭倩华曾经很想找到一些好诗歌、儿歌教给学生们,能找到的几乎都是一些旧童谣。

郭倩华希望有更多的人为儿童的成长做些事,让他们能读到好诗,有时间学音乐、美术,会辨别什么是恶俗、什么是幽默、什么是艺术。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范先佐教授认为,灰色童谣盛行的原因较多,也需要我们反思。

范教授说,不同时代,孩子之间传诵的童谣也不一样,因为面临的社会、教育不一样。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知道教育在就业、收入、自我目标的实现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他们就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现在孩子的压力更大。

其次,现在适合少年儿童的儿歌太少了,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另外,由于媒体、网络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孩子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增多,很多孩子是通过网络了解恶搞文化。

对于灰色童谣,关键是老师和家长如何去引导孩子,加强对孩子阅读习惯、欣赏能力的培养。


                           

怀旧"灰色童谣"爆红大陆网络 内容多为恶搞调侃


                                    漫画彭翠琳

“灰色童谣”引发“怀旧潮”

事件

近日,网名为“微博搞笑排行榜”所转发的一则关于灰色童谣的微博,被2000余名网友转发,其内容写道:“小时候,骂人都要压韵啊。”并列举了32条经过改编的“顺口溜”。例如“你的妈,像皮球,一脚踢到百货楼”、“周扒皮,皮扒周,周扒皮的老婆在杭州”。

记者看到,32条灰色童谣内容多为调侃、恶搞甚至不乏攻击性语言的内容。

回帖中,大多数网友称这些“灰色童谣”很怀旧。网友“高雅06835”说:“太牛了,一下子回到小时候了。”网友“KwanHiuChu”评论说:“太搞笑了,有些没听过,看起来也觉得童真。”不少人还纷纷跟帖,写出自己童年时流行过的童谣。

评论中,只有极少数网友对这种“灰色童谣”表示了不认可,“FionC”就说:“这样的旧,怀不了,骂妈妈的,不管人家妈自己妈,都不对。”

另有一部分网友认为,对待这种文化,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即可,“不用抑制,不用反对,也不提倡”。

受访学生都听过,有的还会“原创”

“灰色童谣”在学生群体中的受众程度到底有多大?昨日,记者随机对50名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受访学生均坦言,类似的“灰色童谣”自己听过,大部分学生也说过。少数学生还有改编“灰色童谣”的经历。

大杨和小杨是一对双胞胎,读小学三年级,小哥俩很聪明,性格活泼。

当问到平时读过什么童谣时,他们想了一会,背了一首“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

可当问到他们听过什么改编过的童谣时,小哥俩兴致来了,背了好多首。比如:“今天星期四,考了四十四,回家看电视,看了少林寺,少林寺把你打成西红柿。”,“日照香炉生紫薇,李白来到悬崖边,为了爱情想不开,跳下悬崖说Byebye。”

两人说,这些改编过的童谣在同学中很流行,还会自己编。但他们很少在家长和老师面前念。

旁边的外婆听到后,一脸无奈地说,还不知道他们会这么多“歪诗”,以后不准他们再学这些了。

读五年级的小肖性格较内向,班上同学之间也经常传这些改编的童谣,有时为了好玩也说过,但基本记不全。小肖的妈妈说,学校管得很严,平时功课多,没有太多时间学习民歌、童谣,对于这些改编的童谣,她认为只要不骂人,就无伤大雅。

相比于小学里的流行,受访的初中生中九成表示自己在小学时经常说,如今已无兴趣。不过有学生称,通过改编童谣,同学之间互相传诵,可以抒发心中的压力。

近两年,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是李白的诗,比如《静夜思》,最常被改成“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或是“床前明月光,头发掉光光”。

被改编的还有《三字经》,如“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师问你怎么办,拿着刀,背着干。打不过怎么办?打不过找奥特曼。”

“改完很押韵,觉得好玩。”一名初一学生对记者说,最重要的是心情会好多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怀旧"灰色童谣"爆红大陆网络 内容多为恶搞调侃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