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学者冷眼观潮谈当前画派打造热

学者冷眼观潮谈当前画派打造热
2013年03月31日  摘录: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地方掀起画派打造热,或政府倡导,或群体聚会,或个人振臂,与中国传统画派由后人归纳的做法不同。绘画流派曾经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画派可不可以“人为打造”?打造画派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需要,还是地方为政绩打出的文化牌?政府的直接支持如何扬长避短?业界多有讨论,且反对者众,支持者寡,值得反思与警醒。
       本刊特约请业界的三位学者,从中国古代画派的形成、画派能否打造、怎样打造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以期有所启发。无论是当头棒喝,还是认可支持,不同的声音,都是出于对中国美术繁荣的热望。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谈古代的画派
      古代的画派,大略有两种,一种是艺术传派,另一种是地域群体。
所谓艺术传派,是因师承传授和风格影响而成的画派,唯一开派者创造性的画风,引起了无数追随者的学习,主宰了这一派的风格。就五代宋初的花鸟画坛而言,画史上说“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就是因为徐熙的儿子改弦更张,另创纯用彩色描绘的没骨画,没有形成流派。而黄筌的子侄们继承黄筌的衣钵,形成了黄家画派,在北宋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所谓地域群体,是因思想、风格和创作条件相近而形成的区域艺术圈。这种群体,往往不只一名代表人物,若干代表画家的风格既有一致性,又各擅胜场。每个代表人物也都各有传派。比如,清初的娄东派,就以王时敏和王鉴为领袖。他们都是在新朝隐居不仕的望族文人,活动在江南的太仓一带,继承发扬了晚明董其昌提倡的“南宗”艺术,在笔墨胜于丘壑的山水画中营造精神家园,然而作风又有不同。明代的吴门派,则在师承传授的基础上,形成了地域绘画群体。
      不论艺术传派,还是地域艺术群体,其出现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离不开特定地域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比如,从五代到北宋初,最有成就的几位大家,都左右了所在地域的画风。在山水画领域,李成的画派风靡了齐鲁,范宽的画派影响于关陕,而董源的画派左右了江南。清初的新安派,则是活动在皖南的山水之间的群体,既得黄山白岳之助,又受徽派版画陶融,在艺术上取法元代倪瓒为多,善于以不同的方式在幽僻荒寒的境界中寄托提升精神的愿景。
       古代的画派,在晋唐五代宋已经形成,但被称为某某画派,基本与该派画家无关,既并非自行定名,也未刻意打造。实际情况是,先有实而后有名,取名者是同时或稍后的学者与美术史家。作为传派的画派,有两种取名方式,一种以开派者的任职取名,比如墨竹画派中的湖州派,就是开派人文同去世后,据文同最后官湖州太守而取名。再一种是以开派人的籍贯的省或县取名,浙派的名称,源于开派者戴进是浙江人,戴进及其传派画家,并不主要活动在浙江,不属于地域性画派。
      作为地域群体的画派,习惯上均以群体活动的地区名之,清代的京江派、海派、无不如此。前文所述的新安派,最早见于清代张庚的《浦山论画》中,他说“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是亦一派也。”关注点在于新安画派的艺术渊源,比张庚早的龚贤,却着眼于画家取资的地域景观,他把新安派追溯到明末,称之为“天都派”。如众所知,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所以后人把天都派叫黄山派,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清两代,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美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地域性画派的兴起和昌盛。这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地域经济文化建设的自觉不无关联。不过也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个现象是尽管有所谓金陵派、扬州派、海派之称,但每个地区都不是只有一派,而是有诸多流派。以18世纪的扬州而论,除去富于创新精神的扬州八怪一派之外,还有传统的小师山水画派、二袁的界画派、丁皋一家的肖像画派等等。第二个现象是地域画派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张庚即说“金陵之派有二,一类浙,一类松江。”意思是,17世纪的金陵画坛,很有包容性,既有类似浙派行家的画风,也有类似松江文人派的画风。其实除去这两派之外,还有石涛等个性派的画风。原因是,清初的金陵,作为南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交通的中心,正是各家各派交流互动融合互补的重镇。
      古代的绘画传派,也会在传承中出现颇有创造性的新的流派,江夏派之于浙派如此,眉山派之于湖州派亦然。古代的地域性画派的兴盛,往往与地方经济的繁荣、市场的兴盛、文化的建设密不可分。认真回顾古代的画派,深入研究古代艺术传派与地域群体对文化发展的特殊作用,思考传派特别是地域画派盛衰的历史经验,借鉴古代先贤自觉按艺术规律推动画派发展的举措,都有利于今天美术的发展繁荣。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周积寅认为画派还是不打造的好
      从学术角度出发,我真诚地想与那些热衷于人为打造画派的人们商榷。
画派,即绘画流派的简称。画家的绘画风格是画派产生的前提。绘画风格是画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没有画家的艺术风格,就谈不上有什么绘画流派。
在中国绘画史上,画派的形成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其一,要有画派的开派人物;其二,每派都是一个具有延续性的并有传承关系的画家群;其三,画派中的画家风格相近。其中风格相近是最主要的。中国古代画派的命名,或以地域命名为标志(如明代“吴门画派”、“浙派”),或以开派人物姓名命名为标志(如明代“波臣派”、清代“恽派”),皆离不开画派形成的三个条件。它们的形成不同于西方,西方的一些画派是自觉形成的,即由一些志同道合的画家自觉地组织起来,公开打出自己的主张或艺术纲领,有一支创作队伍和代表性画家及其代表作品,便形成了自觉的绘画流派。中国古代画派是自然形成的,他们无组织、无共同纲领或艺术宣言。每一画派都是后来史论家从不同时代画家群体的创作实践中加以总结,按照画派形成的三个条件加以命名的。
       各种画派的创始者,都是具有独到之处的大师或大家,创始者的风格即代表了画派的风格。在其画派产生、发展阶段,开派人物和他的骨干弟子在本地区乃至全国都会产生影响,但也有其局限性,其一,由于代代相传,拘泥一家,无形之中,束缚了画家的个性和艺术创造性,徒子徒孙,临摹旧稿,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后来就必然成为一种习气流弊;其二,画派带有其宗派性。清方薰云:画派“作者往往以门户起见,互为指摘,识者陋之。”
       包括画史上的“元四家”、“明四家”、“新安四家”、“四僧”、“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也是后来的史论家总结出来的,之所以称他们为“几家”,而不称他们为“某派”,是因为他们在艺术上有很大的创造性,自立门户,画风不与人同,其艺术成就在某一朝代或某一地域画坛上的地位和社会影响是并列的、相当的。
      近年来,一些地方找到了打造画派的新模式,以地域命名的画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江苏是打造画派的发源地,诸如扬州画派、新扬州画派、金陵画派、新金陵画派、江苏画派、新吴门画派、太湖画派、新娄东画派,还有什么“新文人画派”、“新院体画派”。其他省市也不甘落后,上海打造了新海派,浙江打造了新浙派,安徽打造了“黄山画派”,广西打造了“漓江画派”,陕西打造了“黄土画派”,山东正打造“齐鲁画派”。江苏某画院负责人说:“我们的画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这是出于那些不懂中国画派史的人之口的。他们仅采用传统“画派”的躯壳,抛弃了画派的特定内涵。在一些人看来,现在打造的画派与历史上的画派是两回事,想怎么打造就怎么打造,目的无非有二:一是便于活动,好宣传;二是便于炒作,好卖画。
作为学术问题,再提出几点,以期引起人们注意。
     其一,有人说,只有打造出某某画派,才能象征某某地域的美术品牌。我认为美术品牌是在充分营造文化创新环境的基础上,广大艺术家自由竞争的结果,要出人才,出大师、大家、名家,出国宝级的作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打造100个画派也是白费。
     其二,人为打造画派,不利于个人风格的自由发展。在当代,艺术创造早已跨越地域的疆界,同一地区画家具有不同风格、不同地区画家具有类同风格都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引导本地区画家进行同一风格的创作。
     其三,打造某区域画派,并非每个画家都能进去,进去的自认高人一等,商业炒作的机会多,进不去的人即使才能不比画派成员差,也只好自认倒霉。至于谁来当画派领军人物,争夺这一宝座的不在少数,一旦戴上了这项“皇冠”,就像当上美协、书协主席一样,身价和书画价立即暴涨。画派本身就带有宗派性,如若人为打造,难免矛盾百出,也有拉帮结派之嫌。
贯彻中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是件好事,值得肯定。但对画派的人为打造,抛弃了中国传统画派自发形成的规律,并带有商业的炒作性,这样的画派是伪画派,不利于弘扬发展中华文化,寿命是不会长的。画派还是不打造的好。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学者冷眼观潮谈当前画派打造热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