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两度赴英教师质疑BBC中式教育纪录片:有点假更像在作秀

一部关于中国教育入英国学校的纪录片,正掀起中英两国有关教育的争论。

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却“水土不服”。这是BBC发起的一项名为“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的研究项目,并将此拍成纪录片《我们对孩子足够坚强吗》(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由BBC2在英国时间8月4日开播第一集。

北京时间8月5日,中国部分视频网站转载了这一纪录片,新浪博主@英国那些事儿也用长微博图文翻译了纪录片的概要。

“我只看到老师很努力地在教,而学生并不是很尊重。数学课有那么难?公式有那么难记?没看到聪明学生表示很好理解吗?”“中国几百年来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你虽然觉得外国自由开放的学习方法更好,但请不要说中国丢人”长微博下,许多中国网友批评英国学生不够尊重中国教师。

与之相反,英国《卫报》刊登特约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的评论文章称,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英国根本没必要效仿。

一位曾两度赴英国进行教学交流的上海教师,则质疑纪录片的真实性,她告诉澎湃新闻:“我们去的小学,那里的小孩子都非常守纪律,纪录片可能作秀和炒作的成分更大。”

纪录片第一集:屡屡出现纪律冲突

由于第一时间播出的纪录片尚无中文字幕,@英国那些事儿用图文长微博,概括了第一集内容。

纪录片开头展示了一群中国学生齐刷刷在操场列队的场景,与之相配的画外音是:中国式的教育,以绝对的权威,绝对的纪律和惨无人道的竞争而闻名……这跟英式教育简直相差巨大。

接下来的片中,英国学生脱下黑丝短裙小西装校服,换成“宽松得像降落伞”的中式校服;做从未体验过的早操;放弃自由时间上晚自习;教室墙壁挂上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中文书法……开始体验正式的中式教育。

关于纪律的冲突在片中屡屡出现。

在第一节课上,一名教授理化的中国女教师食指提起对学生说:“如果我看到你们不守纪律,我就会把你们叫出来单独罚站。”很快,一名叫Sophie的女生因为课上讲话,被请到了讲台旁的位置,另一名男生因为说话被请去门边罚站,表情满不在乎。

矛盾很快被进一步激化。在这名老师的课上,学生化妆、说唱、玩ipad、打闹,老师忍不住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总是比中国学生学得慢,因为我总要停下来管纪律,时间就这么流失掉了。”这句话激怒了Sophie,她表示,“这是在侮辱她说她们比中国学生笨”。

在纪录片中,灌输式教学与个性化教育、鼓励赞美与严厉鞭策、严格管理与宽松学习之间的矛盾都被一一放大。

英国学校理化课习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和发现,而中国教师的课堂,则由老师演示实验,然后将所有的知识用课堂笔记形式教给学生。

中式体育课上,老师让习惯了“自己玩想玩的”学生测试1000米跑和800米跑,只有一半的学生及格。一名其他学科都很牛的“小胖哥”跑得垂下了头,英国体育助教鼓励他:如果你体育做不到最好,我相信你在其他学科一定能做得好。英国体育教师表示,他们通常采用鼓励的方法,让体育不好的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而不是跟别的跑得太好的学生比。

数学教育则褒贬不一。中国教师在15分钟讲完了英国学生要学一整周的三角函数公式,让学生直呼跟不上,但也有学生表示“中国老师讲得太清楚”,一直没搞懂的配平方,经老师讲解一下就听懂了。

中英争论:是中式教育失败还是学生不懂尊重

纪录片第一集播出后,关于“中式教育”有用与否,在中英两国引起不小的争议。

英国《卫报》率先批评了“中式教育”: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中国已逐渐意识到“超前教育”的愚蠢之处,为何英国政府却下决心效仿这种教育方式?

这篇评论文章表示,BBC向观众宣扬一大迷思:中国教育比英国教育“好”。但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PISA等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而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为什么这对英国的部长们如此有吸引力呢?

不少中国网友则将矛头指向英国学生的顽劣。新浪微博网友@兔子小嵐也表示,不尊重老师的行为放到哪个国家都会被训斥,跟国家国情无关。

还有网友反驳“中国教育丢人”:我只看到老师很努力地在教,而学生并不是很尊重。数学课有那么难上 公式有那么难记?没看到聪明学生表示很好理解吗?


专家:“中式教育”太看重教而非学

不过,对于“中式教育”,中国网友也纷纷表示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功利化、数理化课程太过艰深等问题。

网友@樊清霖表示,如果教育就是填鸭和考试,那中国早就把持了各种科学奖项和科学发明。相反,恰恰是这种应试教育磨灭了所有好奇心和发明创造,也造就了绝大多数学生去读大学、混大学、读完啥也不会。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学校过于看重老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但事实上,很多研究都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而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育。

而如纪录片这样完全硬搬“中式教育”也肯定不对。“就算想借鉴中国教育,也要进行一定的适应本国国情的改变。中国现在也有学校会实行西化的教育模式,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归根究底是要适应本国国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则表示,中国教育到英国,和英国教育到中国,都会遇到水土不服,“毕竟我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中国学生肯定更适合中国的教育,英国也是如此”。
曾赴英交流的上海教师:纪录片作秀成分更大
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纪录片中中外师生的夸张“对抗”,引来了对该片真实性的质疑。
“纪录片有点假。”当澎湃新闻问及中国老师赴英教学的纪录片时,吴云立即发出质疑。
吴云是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的一名数学老师,2014年11月,她和28位来自上海的数学老师一起,赴英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教学;2015年2月到3月,她又赴英参加第二次教学活动。
“我们去的小学,那里的小孩子都非常守纪律,和我所见的那个新闻内容完全不一样”。在吴云看来,BBC所摄制的纪录片或许作秀和炒作的成分更大,“我的想法,它是假的,只是一个媒体的炒作手段而已”。
储朝晖则认为,“纪录片背后的故事我们并不了解,它呈现出来的只是一部分,并不能反映整体的情况”。
在储朝晖看来,让英国学生完全适应“中式教育”需要一个过程,学生会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必要?所以可能才会有纪录片中的一些排斥表现,“5位去英国教学的老师,即使英语教学沟通没有问题,但是对于英国的文化可能也不是很了解”。
高二从江苏赴英国念书,现在在英国念物理的大一学生Fredrick也认为,以“绅士”闻名的英国总体上很讲文明,纪录片里英国学生表现得没有礼貌,可能由于他们的一种排斥心理和对中国教育方式的不适应。
Fredrick觉得,英国上课比较自由,有问题随时问,很大程度上靠自觉和兴趣,“当学生有兴趣和热情,是不需要管理的”。
而且,国外的基础数学教育也不像国内描述得那样简单,英国数学也有难易之分,“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就学基础的,喜欢数学的学生就会认真去钻研。”Fredrick说。

ヮ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两度赴英教师质疑BBC中式教育纪录片:有点假更像在作秀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