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正在消失的中国城

华盛顿—
像美国许多大城市一样,华盛顿也有中国城,以前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中国城的华裔人口逐渐减少,街道也少了中国特色。

近年来,中国城里的华人住户已由最鼎盛时期的3000多人减少到了300人左右。亚裔人口占中国城常驻人口的比例从90年代的 66%降到2010年的21%左右。而华人团体和店面也在中国城日趋颓势。
驻美中华总会馆华盛顿会馆的副主席谢天伦(Thomas Fong)说,中国城最初形成,是因为早期中国移民初来异国他乡,面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需要聚居一处,以应对生活上的不便。但随着时间推移,移民的成分有了变化。
他说:“当移民的孩子消化吸收了英语,家长们其实依靠孩子,而不需要中国城的英语翻译或者联络人的帮助。比如要搬家时,父母对孩子说,‘你知道,我们要搬家了。你得联系给自己在另一个学区办理入学’。”
随着亚裔搬离,其他族裔涌入,中国城逐渐被高档公寓楼和西餐厅占据。这里还建了华盛顿奇才队的主场体育馆凡泽中心(Verizon Center)。虽然刻有当年北京市长陈希同和华盛顿市长巴里签名的牌坊依然屹立街口,街道两边到处是中英文双语的招牌,但街头已经很难见到华人住户的身影。
而80后上班族的涌入,也带动了房价的升高。
戴铁生就是中国城少量华人居民中的一个,是一位书画家。而他的画廊因房租太贵已经关门,楼外的一个招牌成了画廊存在过的唯一证明。
剩余的华人住户多数住在两栋公寓里,分别是戴铁生租住的Museum Square和华乐大厦。他们中绝大多数属于低收入人群,接受政府补贴,房租较市场价便宜很多。
今年10月,政府对Museum Square低收入租户的补贴就要过期。公寓楼的拥有者Bush Companies准备下一步拒绝政府补贴,这样就可以将大楼拆除,改建高档公寓楼。而像戴铁生这样的长期住户留恋现有的生活,不愿搬家。
他说:“有很多小孩、老人,小孩甚至就在这个房子里面出生的。甚至有三代同堂的,在这里出生长大。他们有的比我住得还久。我才住9年,有的人10几年,有的人20几年。”
美利坚大学公共行政和政策系大都会政策中心教授德里克·海拉(Derek Hyra)说, 如果Museum Square被拆,老租户很难在中国城找到住房。
他说:“在中国城,以公平的市场价租一个单元是1200美元一个月。中国城已建成的公寓楼,一个一居室平均约每月2000美元。这意味着,如果这两个楼的居民搬走,他们将无法使用在中国城使用的优惠证,而不得不到华盛顿其他地方或郊区找廉租房。”
他说,如果中国城没有了华裔住户,华盛顿将很难以原汁原味的中国城作为旅游卖点来宣传。中国城作为华盛顿文化多元的一个元素,其存在对城市的经济和创新是有利的。
他认为:“那些对种族更宽容,种族和民族更多元的城市,往往最有创新性。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认为城市维持其种族和民族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以使来自不同背景、不同传统的人和不同观点,可以在中心城市碰撞,产生更多的创新。”
谢天伦说,中国城的存在对于华盛顿和华人都有特别的意义。“我希望我的孩子和其他人的孩子仍能看到中国城的特色保留下来,到这里舞狮、表演武术、传播我们的文化、为子孙后代保留我们的文化。”
一些人士希望,政府应当继续补贴,让游客能在名副其实的中国城沐浴到浓郁的中国风。

ゎ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正在消失的中国城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