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日,上海书展现场,读者排队等待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Paolo Giordano)签名。 当天,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Paolo Giordano)在现场签名售书。
2015年度的上海书展明天就要开幕了。开办十余年来,上海书展的认可度和活跃度一路攀升,去年主会场的活动多达七百余场,活动数量是创办初期的好几倍。并且上海书展从2013年开始连续七天开放夜场,会场内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学者、作家、出版人、记者和读者齐聚一堂。展书、购书加之众多的新书发布签售会、学者作家的对谈和名家专场讲座,使书展变成了“文化嘉年华”,让出版人、记者、书展嘉宾和读者充满着期待。记者特此在书展开幕前采访了一些上海书展的常客,请他们分享上海书展的往事和今年的计划。
2013年8月14日,上海思南公馆,贾平凹出席题为“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学对话。迎来10岁生日的上海书展今日正式在沪开幕。
出版人和学者尽聚于此
“上海读者的读书购书热情太高了,那么热还要购票排长队进场,令人非常感动”,这是每年上海书展给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每次看到读者秩序井然地排队,他都会拍照发微博,因为这种情况在别的地方是没有的。徐俊认为这同上海书展的宣传启动工作做得好有很大关系。“国内三个书展,上海书展参与和互动程度最高,最有文化味,尤其是有大量的活动和讲座,确实是一个读者的文化嘉年华。”
作为出版人,徐俊在书展上最大的收获是能够同作者和读者深入地交流。往年中华书局的展台会有专门的编辑值班,同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如此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读者的反馈。徐俊自己也会值班并同读者交流。他认为这对出版编辑来说非常有帮助,因为对出版社来说,每年的8、9、10三个月是重点营销时段;同时书展正值暑期,可以借此机会同学生读者群进行深入交流。
此次上海书展,徐俊还要参加第二届伯鸿书香奖的启动仪式,该活动是旨在推动民间阅读的公益评奖,专门奖励那些推动民间阅读的个人和组织。徐俊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去年第一届伯鸿书香奖得奖者包括在甘肃偏远地区长期做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老人,事迹非常感人。
海豚社社长俞晓群近五六年都会来参加上海书展,而且每次都会带上自己的老朋友、《读书》杂志前任主编沈昌文一起来。据俞晓群所述,沈先生已经85岁高龄,平时家人不让他出远门,不过上海书展是例外,所以每年沈先生都非常期待上海书展,“这同他的上海情结不可分,能和老友相聚他也非常开心。”
俞晓群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当年上海书店由陆灏和王为松组织出版了一套“海上文库”,后来他去海豚出版社后又和陆灏、王为松做了“海豚书馆”这套丛书,每年在上海书展做完官方活动之后,海豚出版社和王为松所在的上海人民出版社(之前是和王为松所在的上海书店出版社)会在晚上举办一场聚会——被王为松称为“两海丛书”聚会。“这个聚会已经举办四年了,像陈昕等很多出版人,以及一些学者如葛剑雄、葛兆光等都会参加,可以见到很多人。”
“我是一直比较吹捧上海书展的,上海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学者特别多,书展的活动也特别多,基本上把整个出版界和文化界都吸引过来了,”在上周五《出版商务周报》中《上海书展的与众不同》一文中,俞晓群讲到一件趣事,作者越来越重视上海书展,甚至要求在合同上注明:“本著作出版时,在上海书展做新书发布活动。”
刘慈欣 图片来自网络
新闻记者:期待见到刘慈欣
中华读书报的记者王洪波这五六年来都会来参加上海书展,“一场也没拉,上海书展越做越好,名家越来越多。” 中华读书报和上海的十来家出版社联系都很紧密,所以王洪波每年来上海书展主要是见人,包括业内人士、学者和作家。当问及对今年书展的期待时,王洪波说“因为这几天在做我们报纸的上海书展特刊,还没来得及梳理要参加什么活动见什么人,但其实已经收到了一大堆活动信息。很高兴的是今年可以在书展上见到刘慈欣,他平时不怎么露面,所以觉得很难得。还有很多人是以前就认识,但书展上见面打个招呼聊几句,对我们平时约稿和采访也很有帮助,比如新旧五代史修订负责人陈尚君先生。总之我比较喜欢上海书展,因为实在的收获比较大。”
王洪波一般在上海书展上所做的主要是消息性的报道,“人物专访之类的深度报道在书展前就会做了。”不过王洪波觉得今年的上海书展“星光有些淡,海外的作家没有特别大牌的,感觉活动有些收缩。”不过他也讲到“随着上海书展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越来越大,名家也越来越多,可以通过上海书展见到一些平时很难见到的作家。从媒体的角度来说,对它的关注度肯定越来越高。”
在谈到上海书展是否变成了嘉年华时,王洪波认为“书展营造了一个全城读书或者书香的氛围,一个大型的城市也很需要这样的活动,通过宣传,将市民的目光聚集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令他觉得遗憾的是北京没有这样的活动,因为北京也完全具备承办同样规模书展的基本条件。而目前现在北京的书展,包括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内,多是业内的版权交易和业内的交流,不是面向普通读者的。而同上海书展相比,王洪波认为香港书展的吸引力一部分来自书展的打折活动,“这在内地的书展上吸引力就不大,因为在网上买书和书展的折扣差不多。”
2012年8月16日 下午,英国著名作家大卫·米切尔和中国作家苏童在对话中。
嘉宾:会朋友是活动之外的最大乐趣
著名旅日作家李长声这几年每年都会来上海书展,他去年的收获是遇见了格非先生,而今年上海书展也有他自己的两场活动,“南京译林出版社和北京海豚出版社各出一本我的书,赶在了一起。”
李长声表示他喜欢在书展做活动,“不仅整个人处于书海中,而且仿佛遨游在读者的海洋里,感受读者,认识读者,看读者对书的那种热情非常受鼓舞。”
会朋友是李长声在书展活动之外的最大乐趣。同时他也对出版业比较感兴趣,“走进书展,可以走马观花地了解一下出版概况及趋势,比如什么主题受宠,翻译书是否压过原创,畅销书值不值得读。”
他觉得书展变成嘉年华很好,“书展为什么非局限于行业活动不可呢?也可以发展为读者的狂欢,提倡读书,鼓励读书。人们常说读书是孤独的,到书展来呼朋引类,认识一下自己属于一个庞大的群体,吾道不孤。”
李长声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还在日本,他在邮件中对记者说自己20号回北京,23号来上海参加书展。截止记者发稿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界和文化界人士或已到达上海布置会场或准备参加明天的活动,或正在赶赴这场文化嘉年华的路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上海书展是如何从图书折扣季变成文化嘉年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