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日本强迫当时的大韩帝国签订《乙巳条约》,至此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宣布投降,韩国才得以光复。
在这40年间,半岛上的人民曾掀起多次反殖民运动或起义,然而最为出名的则是两次暗杀行动:一次是出生于今朝鲜海州的安重根,于1909年在哈尔滨成功刺杀了侵略朝鲜的元凶、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另一次便是出生于今韩国礼山的尹奉吉,于1932年在上海成功炸死了日本上海占领军总司令白川义则,并炸断了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的一条腿。
在走进电影院前,我原本以为韩国电影《暗杀》讲的便是尹奉吉如何在中国国民政府与韩国临时政府的共同策划下,于虹口公园成功实施了暗杀行动。
全智贤在片中饰演一名狙击手。
但其实电影是依托真实历史背景演绎出的一段故事:1933年,韩国临时政府要挑选三名秘密特工潜伏回京城,执行刺杀日本在朝鲜的驻军司令官川口真守和卖国贼康寅国的特殊任务。临时政府警察局长廉硕晋(李政宰 饰)因此寻找到了独立军狙击手安沃允(全智贤 饰)、新兴武官学校毕业生“速射炮”秋尚沃(赵震雄 饰)和爆破专家黄德三(崔德文 饰)。与此同时,日本驻上海司令部却收到了有关这次暗杀行动的密报。他们雇佣杀手夏威夷·皮斯托(河正宇 饰)和搭档波马德(吴达洙 饰)追杀刺客。为完成各自任务,独立军战士、临时政府专员和雇佣杀手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
稍微注解一下,此处的京城正是今日韩国首都首尔,日本殖民时期把汉城改叫京城,当时日本总督府还曾规定京城的发音应为其日语读音“KEIJO”。另说一点,本片虽大量在上海影视基地拍摄,但从真实历史来说,电影在中国的发生地不应或不能全在上海,因为在尹奉吉暗杀白川义则之后,韩国临时政府被迫搬到了杭州,原本在上海公共租界活跃的韩国抗日志士先是被日本方面驱赶到法租界和华界,后不得不大批转移至杭州等地。
虽然在古典朝鲜汉文文学及谚文文学里,常有对杭州的描写,但对于现代韩国人来说,上海比之杭州更为他们熟悉,正因此在这部商业片里,1933年策划暗杀,他们仍活跃在上海,杭州只是成为了韩国临时政府的背景。
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搭建的明洞三越百货。
笔者没有故意挑刺的意图。只是想先介绍一下历史背景,阐释一下——别人家的抗日片是怎么拍的,在主旋律之中,如何让其成为一部商业片并取得成功。
作为一部以韩国独立运动为主题的电影,影片花了1600万美元制作预算,重现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和京城府的旧貌,为了还原时代氛围和历史细节,在枪支、交通工具和服装造型上下足了功夫。
《暗杀》无疑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业电影,它借助了“抗日”的外衣,实质可以归为“犯罪动作”类型片,这与本片导演崔东勋上一部电影《盗贼同盟》在内核上是一脉相承的,即围绕某一事件或标的,几股势力交织在了一起。这当然是能产生最强的戏剧冲突与张力的“特工小分队各展神通完成暗杀任务”结构。崔东勋在宣传片中就说:“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在一起,完成任务,然后消失,非常酷。”故事内容上的确是酷劲十足。
从韩国的市场表现来看,上映25天突破1000万观影人次,目前观影人次排名韩国影史第6位,成为2015年韩国首部突破千万观影人次的大片,超过了崔东勋上一部卖座大片《盗贼同盟》,崔导就此跻身韩国“第二位双千万导演”的影史地位。(注,韩国票房统计与法国相同,是统计观影人次,而中美等地票房统计则为票价的累加)。
这部电影自上月在中国点映以来,就受到了许多影评人的追捧,他们中相当多的人不是给本片满分便是给出高分。思来想去,国内众多影评人大概都已经被国产抗日神剧弄得不胜其烦,突然看到《暗杀》便有了如沐春风之感。
抗日题材,当然是要宣扬爱国主义的,但是否就一定要拍成科教片,拍得电影中只剩下口号与标语?
韩国电影人用《暗杀》回答——不用,电影还是要按照电影的规律办事。《暗杀》的片名直击主题,讲的就是一个这种类型中常见的暗杀故事。并且在起承转合方面做得详略得当。引起,前因,发展,铺陈,再铺陈,伪高潮,反转,高潮。一套标准流程下来,戏剧化结构非常完整。本片自始至终都在讲故事,几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为国为家为情为爱奉献热血和生命,没有过度的煽情。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韩国人拍了一部挺酷的抗日片叫《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