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外国弄堂

外国弄堂

可能,土身土长的上海人都不晓得魔都还有一条“外国弄堂”。这条“外国弄堂”仅长50米,藏于市中心。白天这里门可罗雀,夜晚却是车水马龙。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不同的肤色。夜色下,这条弄堂成了他们在上海的归属。

      

外国弄堂


上海的原住居民提起永康路,往往有两种反应:一种是酒吧街,而另一种则是一个破菜场,如今改头换面了而已。的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永康路就是一个“破菜场”,是那种连遮雨的棚子都没有,满地鸡毛菜叶,充满刺鼻的鸡鸭味道的脏乱差菜场。时至今日,如果你在路的东端一转弯到嘉善路上,满地鸡毛的菜场仍然存在,只不过转弯的这边已经是条“外国弄堂”。
其实,从2009年开始,永康路已经悄然“变身”。曾有媒体报道:在永康路上,近200名外籍人士正在享受夜生活,却被酒吧楼上不堪喧闹噪音的居民泼了一身水。事件发生后,此事引起关注。永康路所在地是前法租界,这条街上的房子全部都是房龄超过70年的三层楼木质结构老式房屋。

         

外国弄堂


短短不到50米的永康路东段,街道两旁就开着十四五家酒吧。而二楼和三楼都还正常住着居民,且多数为老年人。永康路上的居民抱怨,酒吧营业到深夜,店内音乐声很响,店外人声鼎沸,不少醉酒的顾客还会在马路上大声喧哗甚至唱歌跳舞,这样的噪音污染严重。经“泼水”事件后,每晚这里有了巡逻队,监督商家不要把桌椅放到店外、提醒顾客和商家注意音量,建议每天晚上十点打烊。但这些愿景和现实之间存在了很大的差距。
永康路之所以成为了外国弄堂,坊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最早,几个法国人,在这里开设了画廊,大概想打造一块廉价版的田子坊,画廊开了没几天也倒了。但却由于这些法国人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纷至踏来,在这个路上开起了西式的简餐馆、日式拉面馆、台湾小吃店、英式酒吧、水手酒吧……和上海别的地方的西餐店不同,这里的很多酒吧,给人的感觉就是几个外国的年轻人搭伙一起创业,所以一切都透着“不专业”的感觉,装修不一定细致但轻松自然、菜品不一定精美但便宜量足……所以很受年轻人喜欢。很多人戏称,有钱的老外都去新天地和外滩了,来这里的多半是“外国屌丝”。所以这里路边基本没有什么名车,但却常停满了各式大龟小龟等文艺范的电动车和自行车,这里基本没有人会西装衬衣来,不过T恤上倒是经常可以看到各类令你想捧腹的简短标语。改变就是这样慢慢发生的,就象那些开店的人从不会说中文到与弄堂口原住的老太太聊天一样,一切都会慢慢融合。
每天夜里,这里都有行行色色地外国人涌来,他们颇象在大理、丽江碰到的那些“在路上”的文艺青年,他们没想过下一步走向哪里,只是很享受在这里放松的夜晚。可能,去大理、丽江旅居,需要辞职,需要远行,需要文艺小清新伙伴,来这里,只要下了班扔了领带就行,他们会更喜欢这里的无拘无束,也可能,因为身在异国,没多少人认识,更没有人用传统世俗的判断标准来判断你是否优势,是否事业有成,是否有担当,是否有前途。仅是因为当下的轻松就足以吸引得他们流连忘返,所以他们可能没钱,不过在这里,也自得其乐。说玩,其实也没有太多玩的,除了啤酒。夜色下,这里的空气中夹杂着各种口音的英文,没有位置做的客人,就以站在不同的酒吧门口标识为归属。
十二点的钟声,仿佛像圣母一样召唤者每一个“灰姑娘”回家,喧嚣的“外国弄堂”渐渐安静,留给了这座城市是消失弄堂尽头,喝着烂醉后的歌声,和还未没喝完随意摆放在一起的啤酒瓶。

ш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外国弄堂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