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党报煽情安抚80后 欲灌鸡汤料不足

“政府也挺有意思, 1980年,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80后成独苗;1997年,大学开始收费,年龄最大的80后17岁,步入大学;2004年房价大涨,80后24岁步入结婚买房大潮;2015年,中国实行二胎,80后25至35岁,成为生育主力军;2030年,人口老龄化,80后45左右,将迎来上4老,下2孩。我只想说:咱能不能换一代人坑,别逮着一代坑到底呗,可怜的80后!”近日,这段对80后命运的集体吐槽,风行网络,引发普遍关注。

11月17日,中共党媒《人民日报》刊文批“80后被坑”论,文章表示,那些抱怨与吐槽既不真实,也无碍于命运的展开,大可对此不屑一顾。

党媒称,全面放开二孩甫一公布,就有人为80后捏把汗: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将要面对上有4老、下有2孩的局面。这样的“新痛”,同时也勾起了曾经的“旧怨”,那些老掉牙的段子又开始沉渣泛起,什么80后刚上大学,大学就开始收费了;什么80后刚参加工作,单位分房就结束了……言语之下,80后似乎是改革过程中“被坑的一代”,这代人的命运除了苦还是苦。

党媒的基调似乎在有意忽视80后确实存在的“新痛”和“旧怨”。全面放开二孩,确实是给予了80后生育机会,相较于之前的60后和70后想生而不得的不自由,确实是一种难得的政策红利,但80后何以称之为“痛”: 生活压力不断增加、育儿成本水涨船高;老龄化的冲击,两个人赡养四个老人,最后都要80后来埋单。如果说无以承受这些压力是80后弱不禁风不堪生活重负,那么经济学家是时候该把账本拿出来晒一晒了。

自中国宣布放开二孩政策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采访数十国内各大小城市符合生育二孩资格的家庭,综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湖北宜昌做的40万育龄女性生育意愿调查发现,目前经济基础是家庭考虑是否生二孩的第一条件。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80后”年轻人大多表示孩子教育、医疗成本过高,不会轻易考虑生育二孩;一线城市富裕家庭以及三四线地级市和县城家庭生育二孩的意愿则相对略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系教授杨菊华表示,人口政策实际上就是要适度的调节和平衡育龄家庭在一孩和两孩之间的选择,其实还是要看政策的保障程度。所以推进家庭友好型政策,尤其是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两大方面的推进速度能不能跟上,是消除这些中间群体尤其是育龄女性疑虑的关键。且不说,西方一些国家在鼓励生育政策上的保障制度的透明和公开,中国放开二孩政策的宣传好像无意着墨政府对该政策的经济扶持和保障。面对“生”还是“不生”的抉择,80后有苦难言,政府是否应该明了?

有国家卫计委官员在地方调研时称,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响应国家调整政策,并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使老百姓该生的能生,这个成本和代价对国家是有利的。那么,就请这些政策尽快公布落实吧。

党媒称,网传80后的“新痛和旧怨”是一种悲情意识,既不真实,也无碍于命运的展开,大可对此不屑一顾。“无碍于命运的展开”是不假,因为生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要直面问题,要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正如党媒所言“每一代人都是独特的,都有独属于这一代人的幸运,也会有独属于这一代人的苦恼。”但如果将这种“痛和怨”定位于一种悲情意识,并抹杀它存在的真实性,那么党媒是在寄希望80后“不顾一切地忍辱负重”,这种心灵鸡汤,看似在理而且积极向上,但如若真是如此,岂不更加应了“坑了80后”的主题?

党媒声称,在这样一个崇尚多样性的时代,抽象地评论一代人的命运,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一代人或许具有共同的宏观特质,但是一个人的命运并不取决于此,而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能做出独领风骚的产品,如果能创造令人艳羡的业绩,就能获得同样的成功,谁会关注你是70后还是80后?在这样一个崇尚公平竞争的时代,抽象的怨念只是发泄的途径,而具体的努力才能成就人生的未来。

在此,党媒很巧妙地把80后面临的困境遮掩了,代之以貌似“机会均等”的鸡汤灌之,殊不知,一些政策导向和“崇尚公平竞争”之间的鸿沟,只会让80后“有口难辩”。

党媒似乎希望鸡汤温暖人心,“年轻人面临的问题确实不少,但是与问题相伴而生的,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努力与希望。如果只看问题、不看破题,只看反面、不看正面,那就是选择性忽视,只会激发徒然无用的伤感。”看来,党媒的鸡汤也不过是一锅煮得过火了的老汤,并无新意。80后是否喝得下这锅汤,也许,大家心知肚明。[王小博客]

Λ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党报煽情安抚80后 欲灌鸡汤料不足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