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舞团舞剧《朱鹮》剧照。
上海芭蕾舞团豪华版《天鹅湖》在比利时上演。演员们的精湛舞技,赢得当地观众欢迎。
新华社发
上海新闻出版发展有限公司出版的《文化中国》系列,深受外国读者追捧。
中共十九大就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新部署。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近几年,上海的艺术团体频繁在海外亮相,上海出版界为全球读者列出一长串高品质书单。上海文艺工作者以文化为名片,让中国优秀文化真正“走出去”,在海外大量“圈粉”。海外网全媒体报道团就此做了深入采访。
1 传统剧目闪耀世界舞台
“触动、美丽、诗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阿斯特庭院,一位美国观众在观看完京剧《霸王别姬》后,留下了这样的评价。的确,上海京剧院带来的这版《霸王别姬》可以称得上是当今京剧舞台上最棒的《霸王别姬》,尚长荣、史依弘,他们是最好的霸王和虞姬。
一位纽约老人在演出结束后满眼泪水,紧握着导演的手,称自己“看到虞姬选择拔剑自刎时心都碎了”。一位美籍华人告诉记者:“感谢上海京剧院把京剧带到这么遥远的美国,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最好、最大的贡献。”
“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如是说。“《霸王别姬》这种英雄美人的悲剧故事,对情感的触动不亚于莎士比亚作品,它用中国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的共性,这也代表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更深的层次。”
最近几年,上海京剧院的许多作品频频“走出去”,从最初的《三岔口》《孙悟空》等好看好玩的武打戏,到《王子复仇记》《霸王别姬》这种完全能体现京剧声腔音韵、“唱”“念”“做”“打”的综合大戏。京剧对国外观众的熏陶,已经从最初的炫目、娱心,上升到了审美与情感的交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讲好中国的情感,中国的审美。有审美,有情感,有人文认识的高度,才是文化交流的目的。”单跃进认为,中国文化现在不仅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走到国外观众的心里去。要用作品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让作品真正成为文化沟通的桥梁。
3D技术等高科技的运用也让这些传统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就在今年9月,上海昆剧团创作的3D昆剧电影《景阳钟》获第二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戏曲影片奖、最佳戏曲导演奖;3D全景声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导演滕俊杰获第二届中加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戏曲正在以创新的形式走出去,并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戏曲“走出去”早已不再停留在对脸谱、歌舞、武打、杂技的“景观化”展示,而是把戏曲本体最核心的美学特质展现出来,输出的是中国文化,展示的是中国精神,彰显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读懂中国。
2 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认为,如果说戏曲适宜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的部分,那么话剧无疑是展示中国“当代”文化的优秀载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功夫、杂技、戏曲被认为是文化走出去‘三大件’。但后来我们发现,还有许多国外的演出商希望了解当代的中国,包括当代中国人的想法与审美、当代中国的剧场艺术。话剧本身就是舶来品,外国人对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更为熟悉。”
音乐和舞蹈,是世界通用的语言。然而,要用这两种语言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也并非易事。它考验着艺术家们的韧性,也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然而,上海艺术家走出去的脚步是坚决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耕耘,让中国的音乐和舞蹈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闪耀。今年夏天,上海歌剧院应邀赴德,在萨布吕肯歌剧节上演绎《阿依达》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8月份,上海交响乐团成为首个受邀参加瑞士琉森音乐节、首个登陆易北爱乐音乐厅演出的中国乐团;8月底,上海芭蕾舞团豪华版《天鹅湖》第二次“飞”到欧洲,上海歌舞团《朱鹮》则第三次东渡日本,开启了自己的巡演……
“走出去”是一种方式,却非最终的目的。在这些文艺院团的管理者看来,《阿依达》也好,《天鹅湖》也好,都不过是中国的音乐和舞蹈走进西方主流剧场的一块“敲门砖”,最终我们要呈现的还是原创故事、属于中国的故事。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说:“要得到西方观众的关注,需要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而要真正走到西方观众心里,需要有个性、有温度的中国表达。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去吸收和表达,去引领文明的对话。”三赴日本,在日本演出达到80场的《朱鹮》也让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看到了文化走出去的要旨:“创造经典需要不断打磨,我们始终坚持的理念是‘时间只记住精品,艺术永远追求一流’。”
为了更好地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海的文艺院团“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他们在小心翼翼地探索,轻轻叩响每一扇门,寻求对方的回应。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故事也讲得更加自信。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他们正继往开来,勠力同心,砥砺前行。
3 文化产业打通全球贸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上海自贸区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是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探索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试验田”。目前,上海自贸区内的国家对外文化基地入驻企业达到500多家,由自贸区进入上海口岸的艺术品占到全市的40%左右,自贸区每年的文化贸易总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运营机构总经理任义彪介绍,为了给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环境,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打造了集中注册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我们充分利用保税区独特的海关监管的优势,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目前,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正致力于推进数字时代文化授权产业升级发展,以点带面做大文化产业规模。
早在201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就与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签约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文创中国”——文化精品设计、开发、销售平台,实现“互联网+博物馆”的新模式,推动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接下来“文创中国”产品“走出去”项目将重点培育中国故事“走出去”,集聚国内顶尖艺术资源形成国家级品牌体系,通过与海外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洽谈合作,将中国优秀的文创产品发往海外展示销售。
上海市文化局等联合推出中国作品“走出去”行动,邀请海外作家、翻译家、出版人直接参与到中国作品的译介与传播中。上海出版业还积极参与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各项工程,该工程覆盖内容生产、翻译出版、发行推广等全过程,打开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市场。外文版《文化中国》丛书成功进入欧美图书市场,累计发行300余种共计120多万册;中国原创科普《十万个为什么》陆续推出越南语、马来西亚语、阿拉伯语版。一批涉及中国重大前沿技术领域科技成果的学术丛书成为中国声音“走出去”的排头兵,展示在全球读者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出版业也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探秘”上海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2017年伦敦书展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就与哈珀·柯林斯集团签约,授权英方翻译、出版上海一至六年级数学教材英文版,英国部分地区小学生将从明年起陆续使用。华东师范大学版《一课一练》数学分册英国版已落地英伦400多所学校投入使用,口碑甚佳。业内评价,这次小学数学教材的输出,是欧美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历史上首次成规模、大批量地引进中国数学教材,英国出版界称其是“世界领先的数学教程”。
上海,以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示东方风采。在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中,上海展现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领略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2月08日 第 08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上海:走出去传播文化 让世界读懂中国(发现中国·全媒报道 精彩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