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摒弃“镀金”思维, 才是正确的人才价值观

  在英国名校读了文科硕士,期望5000元月薪实际打了七折; 澳大利亚留学6年花了200多万元,结果回国第一份工作底薪仅2000元……这类关于留学投资回报的事情,虽是个案,却折射出一种社会焦虑:高成本镀金归来,这层“金”还赚得回来吗?
  这种焦虑的出现,其原因是“留学——海归”的天平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中国发展速度和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国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在提升,本土人才的市场竞争力越发强劲。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透露,从全国留学人员“出入”情况看,2016年度统计的出国留学人员超过54万人,同比增加3.97%;同期,留学回国人员超过43万人,同比增加5.72%。这两三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与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分别保持在50万和40万以上。
  同样,留学“一出一进”正趋向新的平衡,这种“出入口”之间的人流拐点在最近一两年已露出端倪。从上海看,按照市教委国际交流处数据,2016年不完全统计发现,国家和地方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与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幅有增有减,而留学回国人员则呈持续增长之势,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海归人员比例正在增加。仅在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今年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服务的受理量就超过1万人。
  海归越来越多,不再是稀缺资源,以往对于海归“以稀为贵”的应聘观和招聘观改变了。海归也并非处于同一根“质量标准线”上,“取经”是否取到了真才实学,个体之间差异甚大。个人拿多拿少,还是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选择。
  另一方面,海归尤其是海归毕业人才,正面临与国内名校毕业生同场竞争。中国高校总体实力进步,自然也带动毕业生培养质量进步。在2017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中国内地(大陆)共有45所大学入围世界500强,中国港澳台地区则有12所大学上榜,合计数量继续增加,占比11.4%。
  在52个学科领域的“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国大陆共有162所高校至少有一次登上各科排行榜,甚至已在7个工科为主的学科上位列世界第一。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名校与世界名校的整体差距正在缩小,输出人才的整体差距也在缩小。
  长远来看,我国“双一流”建设方案的“三步走”节点既定——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根据各大名校近日出台的具体方案,沪上一流高校已明确对标2030年的排名:学校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主干学科位列世界三十强,若干学科方向具有世界领先地位。显然,这些蓝图如期实现之时,出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毕业人才与海归毕业人才相比,不仅是“同一起跑线”,甚至有一定先机和优势。
  这并不是说我国高等教育发达了,留学市场就会不景气。比如,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学子也绝非只在本国求学深造,而是同样遍及世界,但海外与本土的人才流向是对等的,人才价值与人才价值观也是基本一致的。如以此为基准,投以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抱以理性和自信的心态,中国人就不会扭曲甚至异化地看待留学归国的所谓“投资回报率”。相反,如还是持有不合时宜的“镀金”思维,那么海外留学高企的物质成本,将越来越难在短期内收回,更别提多赚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摒弃“镀金”思维, 才是正确的人才价值观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