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国制造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 品质=质量+品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何为品质革命?品质革命应从何处着力?记者进行了采访。

对中国制造提出更高要求

品质革命既要在质量上实现突破,更要在品牌上站稳脚跟

2016年5月,“品质革命”一词首次出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2018年3月,“品质革命”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何为品质?

“品质可以理解为质量加品牌。”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陆燕荪说。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制造品质革命座谈会上,陆燕荪反复强调,一个产品只有质量好,同时又有一定品牌附加值才称得上品质好。“品质革命首先意味着品牌、质量要‘双提升’。”陆燕荪说,品质革命对中国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在质量上有所突破,更要在品牌上站稳脚跟。

品质革命,根在质量。新时代的质量提升,“应做到全方位、重细节、无死角。”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杜娟强调,“中国的一些装备产品,技术性能与德国、日本的先进型号别无二致,却因为油漆、焊缝等外观工艺的‘疏忽’,在海外市场被人诟病。中铁装备的盾构机产品就是因为做到了‘内外兼修’而享誉海外。”

品质革命,长于品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一句“为什么中国消费者宁可花2万元买‘加拿大鹅’,也不愿意花2000元买国产羽绒服”引起热议。邱亚夫自问自答,“这就是品牌的差距”,呼吁中国服装撕掉廉价标签,加强品牌建设。

“品质革命还意味着不断提高效益和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开启新的市场领域,满足新的消费需求等。”陆燕荪说。

目前,中国制造的品质在满足新消费需求上做得还远远不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原院长周其仁认为,过去消费者的要求是看重“有没有”,如今则看重“好不好”,“现在的市场对品质出价了,现有产品的品质却满足不了内需,从代购、海淘的流行、进口消费品猛增就可以看出其间的鸿沟有多么大!”

3年前国人到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一事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而经过质量提升行动,2017年6月,智能马桶盖全行业产量上升29%,国内销量上升43%,出口量上升4%,背马桶盖的现象逐步减少。“我们现在生产的很多产品,只要品质改善一点,提升一点,就会有巨大的市场。”周其仁说。

技术爆发提供新契机

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开辟提升品质的新路径

品质革命如何进行?

在中国质量协会会长贾福兴看来,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爆发为全球价值链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推行品质革命正当其时。

新技术提供了质量提升的新契机。

“如果说工匠精神可以在现有的生产水平上让产品无限趋近质量的极致,那么科技创新则可让产品质量实现大跨度进步,甚至突破性飞跃。”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总经理吴文新说。

以美的的空调生产线为例,进行智能化改造后,其单条生产线的一次组装合格率从人工组装的极限97%上升到了99.9%。“改造后,信息化品质控制点从原有的6个增加到了108个,把控能力更强,再加上设备的稳定性比人工更高,合格率提升也就成为必然。” 吴文新说。

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也尝到了智能制造的甜头。通过智能物流传输及仓储系统、制造执行系统、智能制造管控平台等系统建设,红太阳公司实现了车间的数字化管控,产品不良品率降低30%。

新技术提供了品牌弯道超车新契机。

依托工业大数据平台将地面的服务人员位置、车辆开工信息、配件库存信息进行集中管理,三一重工建立了一套“天地人合一,一二三线协同”的服务体系,实现了“2小时到底”(即当工程机械发生故障时,服务人员根据车辆历史开工情况判断故障,利用GPS卫星回传的车辆位置,选择最近的服务车带着故障所需配件2小时内到达现场),24小时内解决问题,遥遥领先国外厂商,帮助三一品牌打开国际市场、立足世界。

新技术提供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契机。

以往,通过市场调研或者分析销售数据来获取市场需求,往往如大海捞针。而在海尔的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平台(又称COSMOPlat)上,3.1亿终端用户、80万微店主、3.3万家专卖店和众多专业社群的“槽点”“痛点”被实时获取,经大数据分析,直接转化成2000条设计创意,形成200个新产品投放市场。游戏笔记本雷神,根据网络游戏玩家的3万条抱怨研发而成,2014年首批问世的3000台21分钟售罄,2016年营业收入突破10.4亿元,2017年登陆新三板。

基于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平台,目前海尔定制全周期只有30天,是业内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入库率高达69%。“我们已经不是家电制造商,而是基于物联网的服务提供方,致力于和用户一起定制更加智慧、便捷、舒适的生活。” 海尔COSMOPlat大规模定制总经理王晓虎说。

对标国际是方向

从“保底线”到“拉高线”,标准引领品质革命

国际市场是检验品质革命成果的“试金石”。中国产品走向国际,首先就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

“品质革命的主角是企业,作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帮助企业做好对标工作、找准差距是一种正向引导。”贾福兴说。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国际标准的转化率(即国际标准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国内标准采纳的比例)整体已达85.47%。与国际标准相比,中国部分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处于跟跑状态;较大部分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水平基本一致,处于并跑状态;还有部分标准领先于国际标准水平,处于领跑状态,如烟花爆竹、丝绸、中医药、家用电器、高铁、民用核电、网络通信、特高压交流输电等领域。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介绍,到2020年,中国重点装备制造业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将达到90%以上,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

今年,国家标准委将继续开展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对标工作,“我们力争通过3年时间,一个企业一个企业、一类产品一类产品地开展企业实施标准与先进标准的比对分析,找到差距,开展达标行动。”田世宏说。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标准常常是妥协的产物,更多起到‘保底线’的作用,龙头企业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才能真正‘拉高线’。”陆燕荪说,中国的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刚刚展开,行业协会责任重大,希望中国的团体标准也能多点开花,拥有真正的市场影响力。

除了标准引导,品质革命还需要投入真金白银,政府的保驾护航必不可少。“由于办证等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许多企业不得不降低必要的成本投入,产品质量也随之降低。”陆燕荪说,这些无形的束缚将影响企业进行品质革命的热情以及最终的效果。他表示,政府部门应做好政策和制度环境的有效供给,特别是要完善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加强市场监管,严打假冒伪劣,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为企业进行品质革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02日   19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中国制造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 品质=质量+品牌

赞 (0)
分享到:更多 ()